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中国银行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23:11

  本文关键词:中国银行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信用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 N分行


【摘要】: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和国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其风险低、利润高、周转快、且能够推动外汇中间业务发展等特点越来越被商业银行重视。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机制仍不完善,对于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面临的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薄弱。目前,中国银行N分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环节仍是整个贸易融资流程管理中的薄弱项,并且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银行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重点分析了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并且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针对以上的分析结论,提出了中国银行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 N分行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9-10
  • 1.1.1 论文选题背景9-10
  •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10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10-11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1
  • 1.4 文献综述11-16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1-14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5 创新之处16-18
  • 第二章 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18-24
  • 2.1 信用风险成因的相关理论18-20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18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18-19
  • 2.1.3 产业经济学理论19-20
  • 2.2 信用风险计量的相关理论20-22
  • 2.2.1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20
  • 2.2.2 标准计量法20-22
  • 2.2.3 内部评级法22
  • 2.3 信用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22-24
  • 2.3.1 资产组合理论22-23
  • 2.3.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23-24
  • 第三章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24-31
  • 3.1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情况24-25
  • 3.2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分析25-27
  • 3.2.1 N分行信用类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25-26
  • 3.2.2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表现26-27
  • 3.3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27-31
  • 3.3.1 现有的贸易融资产品风险系数27-28
  • 3.3.2 现有授信准入评级机制28-29
  • 3.3.3 现有信用风险度量手段29
  • 3.3.4 现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29-30
  • 3.3.5 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现状30-31
  • 第四章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31-39
  • 4.1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1-35
  • 4.1.1 授信准入未做到差异化评级31
  • 4.1.2 信用风险度量手段相对落后31-32
  • 4.1.3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32-33
  • 4.1.4 缺乏信用担保缓释手段33-34
  • 4.1.5 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缺乏34-35
  • 4.2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35-39
  • 4.2.1 内部成因分析35-37
  • 4.2.2 外部成因分析37-39
  • 第五章 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39-45
  • 5.1 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的原则39-40
  • 5.1.1 完善银行的信用风险制度39
  • 5.1.2 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程序39-40
  • 5.1.3 确保对信用风险充分控制40
  • 5.2 完善N分行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控制策略40-45
  • 5.2.1 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机制41
  • 5.2.2 加强信用风险度量手段41
  • 5.2.3 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41-42
  • 5.2.4 增加融资企业还款来源42
  • 5.2.5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42-43
  • 5.2.6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外部环境43-45
  • 第六章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8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8-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胜;论全程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J];四川会计;2002年01期

2 ;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四)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0年9月)[J];中国金融;2002年03期

3 Murray J Bordignon;新兴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十大障碍[J];银行家;2004年02期

4 金越青;王莉莉;;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与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6年02期

5 冯建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及其发展[J];西部论丛;2006年03期

6 赵小兵;;银行热衷信用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07期

7 刘欣冉;;国内外商业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及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6年12期

8 王涵生;;西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启示[J];国际金融;2007年02期

9 卢小平;;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刻不容缓[J];大经贸;2009年04期

10 周芳;;次贷危机对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J];青海金融;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熊熊;张维;;信用衍生工具及其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课题组;;从金融危机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9年

3 李军;张云起;;VaR在营销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A];第三届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维;刘豹;王春峰;;金融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证[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联民;企业要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2 ;企业要更加重视信用风险管理[N];今日信息报;2008年

3 谷建敏;信用:企业最宝贵的资源[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张光华;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N];金融时报;2004年

5 程硕、陆文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最大障碍[N];人民日报;2005年

6 陈晶晶;第三届信用风险管理大会将在天津举办[N];国际商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陈琳琳;问诊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N];国际商报;2006年

8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温厉;外贸信用风险管理与防范[N];国际商报;2007年

9 记者  郑申;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筑银行“防风墙”[N];金融时报;2006年

10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危机下更应加强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江涛;我国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全过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林昆三;次贷危机对大陆和台湾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2年

3 胡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汪世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博弈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保民;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7 袁洪章;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贵清;信用风险评级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9 严太华;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董积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亚楠;X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与探讨[D];辽宁大学;2015年

2 韦媚;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霞;DC银行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高明明;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梁敬浩(Kyle Leung);加拿大原住民生态旅游PPP项目的信用风险管理[D];清华大学;2015年

6 任凤莲;A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谢利;YC银行新疆分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金强;中行某支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9 刘辉;建行济宁分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10 刘妍艳;CH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15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715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