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Ⅲ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本文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摘要】: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是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机构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反思,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完善就是加强了对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突出强调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重要意义,并且首次提出了两个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流动性指标:流动性覆盖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本文重点引入净稳定资金比率,利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数据来计算净稳定资金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等于可用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稳定资金的比值,通过对不同的资产负债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划分。可用稳定资金的划分原则为:在压力状况下,来源越稳定的资金所占的比重越大;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中,业务对稳定资金的要求越高的权重越大。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摘出股东权益、拆入资金,衍生金融资产,应付债券、贷款以及其他负债这几项作为计算公式的分子项;选取投资证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证券——应收款项类、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资产、发放贷款和垫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和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未使用信贷额度以及或有负债这几项作为计算公式的分母项。再根据资产负债的不同分类赋以相应的权重,从而计算出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率的数值,实现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的测量,并创新性的引入净利息差,指出商业银行为满足净稳定资金比率所采取的措施对其利息差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存在问题,给出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 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7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8-11
- 1.1.1 选题背景8-9
- 1.1.2 选题意义9-11
-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11-12
- 1.2.1 研究思路11-12
- 1.2.2 主要成果和不足12
- 1.3 文献综述12-17
- 2 流动性风险及巴塞尔协议Ⅲ简介17-22
- 2.1 流动性风险来源17-18
- 2.2 流动性风险衡量方法18-19
- 2.3 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影响19-22
- 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2-27
- 3.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22-24
- 3.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22-23
- 3.1.2 负债结构失衡23
- 3.1.3 存贷差不断扩大23-24
- 3.1.4 现金比率下降,资产流动性较低24
- 3.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24-27
- 3.2.1 金融效率低下24
- 3.2.2 金融市场欠发达24-25
- 3.2.3 金融资产结构失衡25
- 3.2.4 流动性风险管理过于被动25
- 3.2.5 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25-27
- 4 净稳定资金比率简介与研究方法27-40
- 4.1 净稳定资金比率简介27-29
- 4.2 增大可用稳定资金的策略29
- 4.3 减小业务所需稳定资金的策略29-30
- 4.4 本文研究方法30-32
- 4.5 上市银行净稳定资金比率值32-36
- 4.6 对净利息差的影响36-40
- 5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40-46
- 5.1 宏观审慎40-42
- 5.1.1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40-41
- 5.1.2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立法,,提供制度保障41-42
- 5.1.3 加强宏观流动性干预42
- 5.2 微观流动性风险防范42-46
- 5.2.1 优化流动性资产和负债结构42-43
- 5.2.2 提前做好流动性计划43-44
- 5.2.3 正确认识国债市场和货币市场44
- 5.2.4 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和评估44-46
- 结论46-47
- 参考文献47-50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守旺;;企业流动性短缺的原因[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09期
2 李研妮;冉茂盛;;金融系统流动性及其风险的框架研究综述[J];预测;2012年01期
3 赵伟;;流动性短缺:又一个“中国式的”[J];浙江经济;2013年13期
4 ;流动性短缺[J];天津经济;2014年01期
5 王吉培;;流动性短缺与充裕的背后[J];金融博览;2014年02期
6 车嘉丽;;企业流动性及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年12期
7 夏新斌;曾令华;;我国宏观流动性的测度:1978~2010[J];统计与决策;2012年04期
8 汪宪祥;;流动性及流动性黑洞的国际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9期
9 肖崎;;流动性、杠杆率与金融稳定[J];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10 费方域;江鹏;陈笛霏;;银行体系内生流动性风险及监管理论评述[J];新金融;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岚;关注流动性 警惕“金融共振”链条风险[N];金融时报;2013年
2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 林松立;流动性合理偏宽松水平将持续至明年[N];中国证券报;2009年
3 管清友;“流动性之困”折射转型之难[N];经济参考报;2013年
4 太平洋证券 王保东;关注通胀下的流动性短缺[N];中国证券报;2008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万勇;明年二季或出现流动性短缺[N];证券时报;2009年
6 记者 王宙洁;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陆振华;流动性之困源于金融系统欠缺市场化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8 史进峰;难道一切只是,错觉? 央行流动性预期引导机制反思[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9 贾林男;“流动性短缺”困扰中小民企[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10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A股市场何去何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何砚;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流动性冲击问题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小玉;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形成机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孙彬;金融危机中流动性黑洞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苏望;流动性与资产价格波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田蕊;流动性冲击与金融稳定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赵文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风险收益权衡分析[D];天津大学;2003年
7 孙云辉;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8 曹元涛;流动性创造、救助和银行危机[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芹;民生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马闯;中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与其流动性风险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3 庄园;不同层次流动性之间的传导扩散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韦选真;企业流动性风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5 张明;巴塞尔协议Ⅲ下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谌帅宇;中国宏观流动性测度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7 刘双双;上市城商行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8 李怡萱;流动性黑洞形成机理与我国流动性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杨文静;中美两国流动性重复逆转联动机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郭登辉;流动性冲击与我国宏观政策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63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86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