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利用 重点问题 解决策略
【摘要】: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高速地城市发展已步入转型期。其中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的保护利用过程中充满着威胁和挑战。笔者通过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希望对其乃至其它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笔者对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查阅,总结其中的重要经验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发现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特别是针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非常稀少。然后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以及城址变迁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风貌及之前的两版保护规划进行详细地叙述,对其保护规划的实施进行反馈总结。从而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从方法思路、空间设计、配套设施及管理实施四个层面,对当下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通过对歙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解析及国内四大古城的比较分析,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根据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定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最后,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研究的未来展望及不足之处加以说明。
【关键词】:歙县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利用 重点问题 解决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4
【目录】:
- 致谢4-5
- 引言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14
- 1.1.1 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市发展12-13
- 1.1.2 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13-14
- 1.1.3 由投资型转向消费型的经济增长14
- 1.2 研究目的、意义14-15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研究意义15
- 1.3 相关概念界定15-16
- 1.3.1 历史文化名城15-16
- 1.3.2 保护利用16
- 1.4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16-18
- 1.4.1 研究对象16-17
- 1.4.2 研究思路17
- 1.4.3 研究方法17-18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8-20
- 1.5.1 研究内容18-19
- 1.5.2 研究框架19-20
-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20-33
- 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相关理论20-22
- 2.1.1 有机更新理论20
- 2.1.2 原真性原则20-21
- 2.1.3 公众参与理论21
- 2.1.4 体验经济理论21-22
- 2.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研究综述22-31
- 2.2.1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22-25
- 2.2.2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25-27
- 2.2.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相关研究27-31
- 2.2.4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相关研究31
- 2.3 小结31-33
- 3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与城址交迁33-49
- 3.1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概况33-35
- 3.1.1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位置33
- 3.1.2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环境特征33-34
- 3.1.3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社会特征34-35
- 3.2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沿革概述35-37
- 3.2.1 歙县县治时期35-36
- 3.2.2 徽州府治时期36-37
- 3.2.3 现代县制时期37
- 3.3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址变迁37-42
- 3.3.1 史前文化遗址37-38
- 3.3.2 汉代歙县土城38
- 3.3.3 三国毛甘故城38-39
- 3.3.4 东吴歙浦县城39
- 3.3.5 隋唐汪华建城39-40
- 3.3.6 北宋建新州城40
- 3.3.7 宋元修复府城40-41
- 3.3.8 明清府县双城41-42
- 3.4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近现代空间变化42-45
- 3.4.1 清末及民国期间42-43
- 3.4.2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43-44
- 3.4.3 改革开放至今44-45
- 3.5 小结45-49
- 3.5.1 歙县城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45-47
- 3.5.2 歙县城池规模演变的动力因素分析47-49
- 4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与保护规划49-58
- 4.1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特征49-52
- 4.1.1 临水据山,府县双峙的古城49
- 4.1.2 依山就势,灵活布置的街巷49-50
- 4.1.3 外朴内华,徽派典范的建筑50-51
- 4.1.4 牌坊林立,古井遍布的景观51-52
- 4.2 歙县徽州古城保护规划52-54
- 4.2.1 徽州古城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52-53
- 4.2.2 徽州古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53-54
- 4.3 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54-56
- 4.3.1 历史风貌保护规划54-55
- 4.3.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55-56
- 4.3.3 文保单位保护规划56
- 4.3.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56
- 4.4 小结56-58
- 4.4.1 歙县徽州古城保护规划的实施反馈56-57
- 4.4.2 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反馈57-58
- 5 制约歙县历史文化名城有效保护利用的问题58-75
- 5.1 方法思路层面58-62
- 5.1.1 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较为单一58-59
- 5.1.2 古城保护资金的投入不集中59-60
- 5.1.3 古城主导的产业定位不明晰60-61
- 5.1.4 古城保护缺乏有效的公共参与61-62
- 5.2 空间设计层面62-66
- 5.2.1 古城整体的空间格局破坏严重62-64
- 5.2.2 古城景点的空间节奏感不强64-65
- 5.2.3 古城特色区块的环境品质较差65-66
- 5.3 配套设施层面66-70
- 5.3.1 古城内针对游客的商业设施较少66-67
- 5.3.2 古城内部的驻足休息场所较少67-68
- 5.3.3 古城内部的道路交通系统混杂68-69
- 5.3.4 街巷空间的景观绿化品质较差69-70
- 5.4 管理实施层面70-74
- 5.4.1 古城风貌的保护规划很难落实70-71
- 5.4.2 传统建筑的设计及施工水平低71-72
- 5.4.3 古城内部空间的管理效率不高72-73
- 5.4.4 古城形象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73-74
- 5.5 小结74-75
- 6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目标分析与思考75-88
- 6.1 对歙县总体规划的分析与思考75-79
- 6.1.1 对歙县县域乡镇人口流动的分析与思考75-77
- 6.1.2 歙县县城土地扩展的分析与思考77-78
- 6.1.3 歙县区域交通发展的分析与思考78-79
- 6.2 中国四大古城保护利用的启示79-85
- 6.2.1 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是目标79-81
- 6.2.2 疏解古城,强化新城81-82
- 6.2.3 古城保护与发展并行82-85
- 6.3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目标定位85-87
- 6.3.1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与地位85-86
- 6.3.2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职能与目标86-87
- 6.4 小结87-88
- 7 促进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策略88-108
- 7.1 方法思路层面88-96
- 7.1.1 采取多元的历史地段保护模式88-91
- 7.1.2 重点建设示范性的引爆点91-94
- 7.1.3 明确发展旅游及教育产业94-95
- 7.1.4 进行自下而上的规划建议反馈95-96
- 7.2 空间设计层面96-100
- 7.2.1 强化城墙边界及增添制高点96-97
- 7.2.2 构建起承转合的府城十景97-98
- 7.2.3 创造古今交融的特色区块主题98-100
- 7.3 配套设施层面100-104
- 7.3.1 引入特色多样的住宿商铺业态100-101
- 7.3.2 结合消费场所设置休憩设施101-102
- 7.3.3 进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分区102-103
- 7.3.4 统一商业装饰和细化居住景观103-104
- 7.4 管理实施层面104-107
- 7.4.1 渐进式逐个进行重点历史地段改造104-105
- 7.4.2 形成稳定的规划、设计、施工队伍105-106
- 7.4.3 高效常态低成本的管理分工体系106
- 7.4.4 采用名人、影视、书画等宣传方式106-107
- 7.5 小结107-108
- 8 结语108-109
- 8.1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未来展望108
- 8.2 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不足之处108-109
- 附录一:歙县历史文化名城游客需求市场调查表109-111
- 附录二: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原住民问卷调查表111-113
- 参考文献113-117
- 作者简介117
- 教育经历117
- 论文发表117
- 获奖荣誉1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墨绍山;;历史城镇人口置换问题研究——基于云南丽江古城的再思考[J];经济地理;2013年11期
2 周霖;顾媛媛;;“丽江古城”历时态生长演化及其空间形态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3 马素伟;;基于自组织视角的城市演化实证研究——以阆中古城为例[J];中国名城;2010年07期
4 吴伟进;葛蔓蔓;张曦;;历史街区的复苏与有机更新——以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开发规划为例[J];浙江建筑;2008年06期
5 阮仪三;李红艳;;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J];华中建筑;2008年04期
6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年01期
7 孙施文;;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2007年08期
8 左玉罡;;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17期
9 刘涛,李秀,邓奕;四川阆中古城空间形态分析[J];规划师;2005年05期
10 张民;生存发展——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名城保护[J];华中建筑;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庆;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玮林;徽州地区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 赵竹君;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顾文悦;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彭文喜;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楠;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张春瑜;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旅游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胜利;视线分析与高度控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杨波;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9 马蓉;平遥古城商业街区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索[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84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8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