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一种接触式三维应变花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23 17:03

  本文关键词:一种接触式三维应变花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土木工程 应变状态理论 三维应变花 转换矩阵 正四面体式


【摘要】:在三维空间中,常规应变状态由3个正应变和3个剪应变来描述。因此,确定一点的应变状态至少需要6个应变测试元件。基于应变状态理论,设计了一种能测试混凝土、岩土等材料内部应变状态的接触式三维应变花。该测试装置的核心由6个常规应变片组成,且应变片的布置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根据任一方向上线应变与常规应变表示方法中三维应变各分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维应变花各测试数据与常规应变之间的转换矩阵。进一步给出了求解该问题的必要条件,并进行了误差分析。考虑施工便利性要求,着重阐明了直角式三维应变花和正四面体式三维应变花的应变片布置方式,并给出了对应的计算方法。两种三维应变花的自身测试和对某试样应变状态的测试表明,该方法可对混凝土、岩土等材料内部的三维应变状态进行测试。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土木工程 应变状态理论 三维应变花 转换矩阵 正四面体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17829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201502040402)
【分类号】:TU528.07
【正文快照】: 1引言物体的应变状态取决于材料的固有属性和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工程上常常需要根据变形、应变等测试指标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的工作状态进行研究和评估。所以,应变测试和应力测试对深入认识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其受力状态和工作状况,进行健康诊断和加固维修是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松山;数据中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分析与检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孙璐;葛敏莉;李易峰;金姣萍;王登忠;郭锐;;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3 李庆斌,,张楚汉,王光纶;单轴状态下混凝土的动力损伤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1994年12期

4 沈观林;;应变电测与传感器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J];中国测试;2011年02期

5 钱寅泉;周正茂;王素娟;龚振球;;混凝土梁应变测试测点数量和布置方案研究[J];桥梁建设;2012年04期

6 胡海周;彭刚;周洪涛;梁春华;;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人民黄河;2013年01期

7 黄茂松;柳艳华;;天然软黏土屈服特性及主应力轴旋转效应的本构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8 郑刚;李志伟;;基坑开挖对邻近任意角度建筑物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9 鲁先龙;乾增珍;崔强;;黄土地基掏挖扩底基础抗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张运坤;荣辉;;损伤力学理论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技术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2 杜荣强;林皋;;混凝土弹塑性多轴损伤模型及其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许森东;;大学物理实验中系统误差的检验和消除[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2006年05期

4 白卫峰;陈健云;范书立;;饱和混凝土单轴拉伸动态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5 郝大为;;加载速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动态特性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年12期

6 肖诗云;田子坤;;历经荷载历史混凝土动态受拉损伤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1期

7 陈炳文;;物理实验中系统误差的检验和消除[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1期

8 杜东宁;张向东;杨逾;孙琦;;沈阳东森深基坑工程三维有限元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朱晓锋;陈骋;蒋思阳;;疏水管道弹簧吊架受力状态实时同步测试[J];电力安全技术;2014年05期

10 刘宇;孙福强;邓丽华;郑甜;洪珊琴;;应变电测与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冬梅;郑昭明;夏少波;李光霞;;非局部非弹性损伤本构模型在混凝土材料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张安康;陈士海;杜荣强;魏海霞;;岩石类材料的能量基率相关弹塑性损伤模型[A];第2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戴军;黄春峰;毛茂华;张浩;姚艳玲;;航空发动机高温应变测量技术方法研究[A];2014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敏;材料的率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肖诗云;混凝土率型本构模型及其在拱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左宇军;动静组合加载下的岩石破坏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巫绪涛;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刘世奇;有侧向压力的花岗岩动态直接拉伸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6 李静;混凝土坝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有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王怀亮;复杂应力状态下大骨料混凝土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和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邵长江;混凝土损伤本构理论及其在大跨桥梁地震响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冷飞;基于热力学原理的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其在大坝地震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白卫峰;混凝土损伤机理及饱和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魁;爆破作用下再造采矿环境工程振动监测及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程宇;对三维编织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静力学性能及其冲击压缩性能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安占义;混凝土单轴受压统一随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奎;混凝土高温时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关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盛佳韧;上海黏土力学特性综合试验研究及本构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安康;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与损伤破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展辰辉;混凝土及其组成材料动力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田红伟;基于损伤的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9 李万喜;爆破施工对新浇混凝土衬砌结构的损伤影响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肖建清;混凝土准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然;王卫东;徐中华;;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2 纪晓东;王双龙;张峰;;深圳市地质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10年01期

3 白雪梅,赵松山;透视建模中的数据特性[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4 尚春明,郑宝才,李浩;数字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5 封畦;;德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启示[J];城市与减灾;2006年02期

6 包世泰,夏斌,蒋鹏,付文生;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7 陈建兵,李杰;混凝土结构非线性随机损伤状态的演化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徐世武,刘秀珍;浅谈数字国土工程建设[J];地球科学;2002年03期

9 孙鸿敏,李宏男;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正农;胡尚瑜;李秋胜;;结构试验测点的二维优化布置[J];工程力学;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韩琼;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2 易思蓉;虚拟环境铁路选线设计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0年

3 王明华;工程岩体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4 薛飞;基坑支护系统控制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斌;基于GIS的桩基施工设计可视化管理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余勇;快速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84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084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