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地域空间 网络空间 TPSNF框架 中原城市群
【摘要】:区域是地理学理论建构的核心论题。在地理学发展进程中,对区域的论争主要围绕地域空间、网络空间和空间的生产展开,并呈现出由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是一种新的区域空间,具有地域空间、网络空间、空间的生产与建构等多重属性。空间具有社会性和历史建构性,对空间的关注正从空间中的生产向空间本身的生产转变。空间生产离不开权力运作,空间是话语建构的产物。中国对城市群概念的认知和范围界定的争议源于区域概念的多重属性。以中原城市群的构建过程为实证案例,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围绕"城市群究竟是什么?"这一核心论题,透视了城市群空间的多重性质。最后,针对单一维度的局限性,提出了认知和界定城市群的多维度框架,包括领土(Territory)、地方(Place)、尺度(Scale)、网络(Network)和功能(Function)五个方面,并指出了今后进行城市群研究需要关注的理论重点。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637)
【分类号】:TU982.2
【正文快照】: 1引言区域研究是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最早初具区域思想雏形的区域史志记载,19世纪以来的近代地理学和区域学派的创立,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分析和地理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兴起,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的产生以及新世纪以来“超越新区域主义”思潮的泛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倩;胡云锋;刘纪远;刘越;任旺兵;李军;;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J];地理学报;2011年06期
2 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3 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14年08期
4 孙东琪;朱传耿;王振波;刘杰;;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嵩;赵树明;刘颖;;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2 邓慧慧;;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3 陈雯;张平宇;张小雷;邓伟;杨兆萍;薛俊菲;杜宏茹;李雪梅;刘颖;;中国典型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4 李仙德;宁越敏;;城市群研究述评与展望[J];地理科学;2012年03期
5 孙峻岭;林炳耀;孙琳琳;;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构想[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6 焦华富;杨成凤;;皖江城市带区内公路交通空间组织[J];地理研究;2012年06期
7 虞虎;陆林;朱冬芳;曾琪洁;;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8期
8 杨显明;程子彪;周丽娜;;中国地理学发展水平的省际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6期
9 孙永正;;我国城市化人文质量现状、后果和对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10 芮国强;;苏州率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群的内涵、意义及可能[J];东吴学术;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黄洁;吝涛;张国钦;李新虎;;耦合异速增长与区位商分析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化动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伟;中国城市集群经济效率测度与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仙德;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娟;中国城市群演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傅雪莹;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及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贺;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演变及其调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吕可文;知识基础、学习场与技术创新[D];河南大学;2013年
10 史雅娟;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杰;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整合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勇;“两型”目标视野下的城市群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立硕;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的界定及耦合关联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4 虞虎;基于TOPSIS法的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慧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骆秋生;新时期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7 王成;吉林省中部城市群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联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陈云霞;成渝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年
9 周玄德;基于整合方案的新疆城市群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10 李艳艳;中国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空间扩展的生态状况诊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2 周干峙;高密集连绵网络状大都市地区的新形态——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2期
3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3期
4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5 谢守红,宁越敏;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6 施建刚;裘丽岚;;城市群内城市分级方法比较研究——以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J];城市问题;2009年12期
7 于涛方;吴志强;;“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2期
8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1期
9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10 朱苏加;韩瑞玲;范智超;路紫;;中国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发展历程评述及其现实意义[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概况及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年02期
2 郁鸿胜;;上海城市群规划体系的战略构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新征;邢利英;;基于中原城市群交通结构特征的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年09期
4 何颖;史修永;;徐州城市群文化的构建路径探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肖卫;肖琳子;朱有志;;城市群中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6 刘纯彬;张晨;;波士华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城市观察;2009年01期
7 覃成林;周姣;;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概念模型与实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8 黄伟利;;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年05期
9 邓慧慧;;基于广义熵指数对十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10 汪海;蒋涤非;;构建长株潭数字城市群的理论分析与实施建议[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张书;3+5:城市群应打文化经济牌[N];湖南经济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姜欣蔚;引入“精明增长理念” 实现城市有序发展[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韩劲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提速”[N];济南日报;2007年
4 罗云毅;构建城市群应避免误区[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N];中国人口报;2009年
6 郭启;四大城市群领跑中部崛起[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孙达佳;银行业大力支持太原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太原日报;2011年
8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邓江年;面向21世纪 建设新型城市群[N];南方日报;2011年
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朱葛茂;城市群对县域房地产的影响[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10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助理研究员 陈兴江;世界最大城市群在我国必将形成[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4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袁安贵;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佳;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2 龚果;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协调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玮;聚集经济视角下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睿;西部重点地带城市群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赵双;中原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媛媛;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和优化调整[D];河南大学;2010年
7 崔彩辉;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霍向东;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甄延临;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城市群演化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雒海潮;交通网络扩展与城市群形成演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05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20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