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织补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0 12:14

  本文关键词:基于织补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逐渐呈现出风貌、用地、文化等方面片段化的趋势。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由2012年展开至今,经历了仅仅4年的时间,各地方进行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还不尽成熟。本文以“实地调研—总结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策略—实践应用”的顺序构建文章脉络,通过对23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的用地情况、公服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山水格局、风貌肌理、街巷、建筑、传统文化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双重调研分析,并结合作者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中遇到的规划问题,从传统村落的概念、保护理念、保护方式及措施、文化的保护、发展的方式、保护发展的主体这几个角度对传统村落规划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利用对比分析法着重分析了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区别,辨析传统村落的概念、需要保护的内容以及合理的保护方式,在此基础上以“织补理论”为切入点,提出符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织补措施体系。第1章“绪论”在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说明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第2章“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对我国村庄保护及织补理论现有的研究及实践进行总结,并分析出“织补理论”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契合关系;第3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存问题”主要从两方面介绍发现的问题,一方面是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另一方面是传统村落的规划问题,为后期分析及策略的提出提供支撑。第4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特征”以上文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传统村落的概念、保护理念、保护方式、发展的方式以及村民自治的有关问题。为下一章节规划策略的提出打下基础。第5章“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策略”以织补理论为指导,从织补的基本要素、织补重点、织补基本原则、织补措施四大方面进行论述。其中规划策略从区域关联、保护区划定、山水格局保护、用地及产业的调整、村落肌理的修补、街巷的修复、建筑的修复及功能优化、村民自治等多个角度提出规划措施,以解决上文第3章中提出的问题。第6章“织补理论在传统村落规划中的应用”以作者编制的北京市长峪城村、河南省扬帆村、河南省东岳村的保护发展规划为案例,对“织补理论”的应用进行的验证。
【关键词】:传统村落 保护发展 织补 规划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1.1.1“乡愁”情感的唤起与共鸣11
  • 1.1.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急促展开11-12
  • 1.1.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不成熟12
  • 1.2 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2-13
  • 1.2.1 选题缘起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内容13-16
  • 1.3.1 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及规划问题的研究13-15
  • 1.3.2 传统村落特征的分析15
  • 1.3.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理论探索15-16
  • 1.4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16-17
  • 1.4.1 传统村落16-17
  • 1.4.2 织补17
  • 1.5 传统村落的发展历程及分类17-20
  • 1.5.1 国内传统村落发展历程17-19
  • 1.5.2 传统村落的分类19-20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20-23
  • 1.6.1 研究方法20-21
  • 1.6.2 研究框架21-23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23-31
  • 2.1 村庄保护的相关研究23-26
  • 2.1.1 国外村庄保护的演变与发展23-24
  • 2.1.2 国内村庄保护24-26
  • 2.2 国外城镇更新中织补理论的演变与发展26-27
  • 2.2.1 织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26-27
  • 2.2.2 国外城市旧城更新的实践经历27
  • 2.3 国内城镇更新中运用织补理论的案例27-28
  • 2.3.1“织补城市”的案例27-28
  • 2.3.2“织补乡村”的案例28
  • 2.4 织补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对比分析28-30
  • 2.4.1 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异同点28-29
  • 2.4.2 织补理论的优势29-30
  •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现存问题31-55
  • 3.1 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高度片段化31-46
  • 3.1.1 区域孤立,难以发展31-33
  • 3.1.2 用地粗放,村庄公服和基础设施不足33-37
  • 3.1.3 环境破坏,山水格局变迁37-38
  • 3.1.4 肌理杂乱,风貌破坏38-40
  • 3.1.5 街巷连续性不足,尺度不协调40-43
  • 3.1.6 居住功能不完善,建筑采光条件差43-45
  • 3.1.7 宗法礼制后继无人,文化价值观扭曲45-46
  • 3.2 传统村落的规划问题46-54
  • 3.2.1 传统村落的概念混淆46-47
  • 3.2.2 基于真实性的保护理念难以贯彻47-48
  • 3.2.3 保护方式和措施具有片面性48-52
  • 3.2.4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孤立性52
  • 3.2.5 急于求成式的发展不利于村落的保护52-53
  • 3.2.6 村落保护发展主体的错位53-54
  •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特征55-75
  • 4.1 传统村落的概念应与其他混淆概念严格区分55-61
  • 4.1.1 与传统村落易混淆的概念分析55-56
  • 4.1.2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的对比分析56-61
  • 4.2 保护理念应突破真实性和完整性61-65
  • 4.2.1 国际上有关“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限定在逐渐松绑61-62
  • 4.2.2 从村落“真实性”的角度论证村落保护的侧重点62-64
  • 4.2.3 村落保护要遵循历史过程的“真实性”与动态发展的“整体性”64
  • 4.2.4 传统村落的保护理念应坚持“最小干预”64-65
  • 4.3 保护方式与措施应尊重传统的建造形制65-67
  • 4.3.1 宗法礼制影响了古代的建造形制65-66
  • 4.3.2 村落的保护方式及措施应尊重现存的建造形制66
  • 4.3.3 保护方式要遵循时空连续性66-67
  • 4.4 传统文化的保护应提倡整体的文化复兴67-69
  • 4.4.1 传统文化并非仅仅只是几个非遗项目67
  • 4.4.2 传统文化的保护应立足整体文化的环境中67
  • 4.4.3 非遗项目应分类组织保护与传承67-69
  • 4.5 传统村落应遵循微发展观69-70
  • 4.5.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69
  • 4.5.2 传统村落宜微建设,避免大拆大建69-70
  • 4.5.3 传统村落宜微旅游,避免过度商业化70
  • 4.6 村落建设需要全体村民的参与70-74
  • 4.6.1 传统村落的主体是当地居民71-72
  • 4.6.2 村落原始自治制度—乡绅的没落72-73
  • 4.6.3 村落主体的回归需要新乡绅73
  • 4.6.4 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新乡绅73-74
  • 本章小结74-75
  • 第5章 织补理论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策略75-111
  • 5.1 织补理论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契合度分析75-80
  • 5.1.1“织补城市”迈向“织补乡村”的适宜性分析75-76
  • 5.1.2 织补理论适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76-78
  • 5.1.3 村落织补的目的78-80
  • 5.2 传统村落织补的基本要素80-81
  • 5.2.1 物质要素80
  • 5.2.2 非物质要素80-81
  • 5.3 传统村落织补的基本原则81-83
  • 5.3.1 系统的完整性81-82
  • 5.3.2 动态多样性82
  • 5.3.3 低干扰性82
  • 5.3.4 活态传承性82-83
  • 5.4 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相对应的织补重点83-84
  • 5.4.2 传统古建类传统村落83-84
  • 5.4.3 格局环境类传统村落84
  • 5.4.4 非物质文化类传统村落84
  • 5.5 传统村落的织补措施84-109
  • 5.5.1 区域关联性织补,引导触媒式发展84-87
  • 5.5.2 用地置换限制建设,产业调整控制旅游87-89
  • 5.5.3“周密式”限制保护范围,维护核心保护区的聚落形态89-91
  • 5.5.4 保护自然与山水格局,加强景观视廊串联91-93
  • 5.5.5 嵌入式修补村落肌理,塑造特色空间格局93-94
  • 5.5.6 控制街巷尺度,修复街巷连续度94-98
  • 5.5.7 传统民居选择性点状织补,民居功能优化提升98-104
  • 5.5.8 织补优秀文化背景,分类促进非遗活态传承104-107
  • 5.5.9 新乡绅重塑社会结构,强调村民自治107-109
  • 本章小结109-111
  • 第6章 织补理论在传统村落规划中的应用111-155
  • 6.1 格局环境类村落规划实践—河南省扬帆村111-120
  • 6.1.1 村落概况及价值特色111-114
  • 6.1.2 区域文化景观网状织补,提升村落发展能力114
  • 6.1.3 限制核心保护区范围,,维护其聚落形态114-115
  • 6.1.4 保护自然与山水格局,整治街巷景观视廊115-117
  • 6.1.5 民居功能优化提升117-120
  • 6.2 传统古建类村落规划实践—北京市长峪城村120-150
  • 6.2.1 村落概况及价值特色120-127
  • 6.2.2 用地置换限制建设,产业调整控制旅游127-132
  • 6.2.3 嵌入式织补村落肌理,塑造活力公共空间132-139
  • 6.2.4 街巷尺度控制,修复连续度139-143
  • 6.2.5 传统民居选择性点状织补143-150
  • 6.3 非物质文化类村落规划实践—河南省东岳村150-154
  • 6.3.1 村落概况及价值特色150-152
  • 6.3.2 传统文化的织补152-154
  • 本章小结154-155
  • 结论155-157
  • 参考文献157-161
  • 附录161-167
  • 附录A 图纸目录161-165
  • 附录B 图表目录165-1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1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167-169
  • 致谢1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艳刚;梅林;刘继生;胡亚娟;韩默然;;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2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3 王军奎;余敏;;村落景观格局规划原则探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傅慧平;;人类学视角下的祠堂重建——以江西某村落为个例[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2期

5 魏旭红;于川江;;基于公共空间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4期

6 赵华萍,邓林翰;晋南村落理性化环境特质初探[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7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8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年06期

9 肖文评;王濯巾;;河源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与社会变迁——以仙塘潘家围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10 于洋;雷振东;;“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柴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婧;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洁;村落关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晓曦;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徐会;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南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邢晶晶;基于延续性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圣臣;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途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李焕珍;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织补理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7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1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