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建筑物对基坑支护方案影响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邻近建筑物对基坑支护方案影响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资源的紧张使得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基坑也越来越深,加之地质条件的不良就会出现大量的桩基础等深基础的建筑物;城市用地的紧张使得建筑物的间距越来越小,导致新建的基坑工程常处于许多既有建筑物的包围之中,基坑的开挖及支护的施工受到了周边环境严格的制约[1]。基坑开挖时,周围建筑物引起的荷载通过基础传递到地基上会改变土压力的大小,从而造成基坑及支护的变形。建筑物对基坑及支护的影响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基础形式的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不同建筑物引起荷载的不同、基坑与建筑物距离的不同等等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使建筑物对基坑影响的结果产生变化,从而对基坑的开挖及支护结构的设计产生影响[2][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现有的理正基坑设计软件可以很便捷的给出基坑周围存在建筑物荷载的情况下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参数,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采用直接加载的方式,因此向土体传递周围建筑物荷载的方式仅仅局限于筏形基础、扩展基础等浅基础的形式,无法考虑当建筑的基础形式为桩基础等深基础形式时深基础向下层土体传递荷载的作用,从而使支护结构的内力、位移等效应计算结果偏大,造成钢筋等资源的浪费。为了将深基础建筑物对基坑支护的影响更准确地运用到理正基坑软件中去,本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研究了不同基础形式(筏形基础、扩展基础、桩基础)在不同的条件下(包括建筑物到基坑的距离的不同、基底荷载的不同、不同桩基础直径、不同桩体间距)对基坑支护的影响规律,并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进行模拟分析验证,总结出桩基础与浅基础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对基坑影响的规律,并从支护结构的影响效应出发,对比分析出二者对支护结构影响规律之间的关系,推出了荷载折减法及其计算公式,并将此方法应用到理正基坑设计软件中,通过三种不同的基坑支护形式来说明和验证此方法的准确性和优越性,从而为理正基坑软件应用到在有桩基础建筑物存在时基坑支护的设计中提供更好的方法。
【关键词】:邻近建筑 基坑支护 基础形式 模拟分析 理正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引言9
- 1.2 邻建对基坑影响的研究现状9-15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15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15-16
-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16-17
- 第2章 深基坑工程理论基础17-23
- 2.1 深基坑支护类型简介17-18
- 2.2 土压力理论18-21
- 2.3 地基应力扩散理论21-22
- 2.4 有限差分数值法基础22-23
- 第3章 邻建对基坑影响的二维模拟分析23-45
- 3.1 模拟分析基本假定、条件和参数23-24
- 3.1.1 基本假定23
- 3.1.2 土体及支护本构模型及相关参数23-24
- 3.1.3 边界条件24
- 3.1.4 基坑和支护情况24
- 3.1.5 周边建筑物荷载情况24
- 3.2 邻近筏型基础建筑对基坑支护的影响24-27
- 3.3 邻近扩展浅基础建筑对基坑支护的影响27-30
- 3.4 邻近桩基础建筑对基坑支护的影响30-33
- 3.5 不同邻近基础形式对基坑影响的对比分析33-34
- 3.6 桩体直径、桩间距对模拟结果的影响34-37
- 3.7 建筑基底荷载对模拟结果的影响37-44
- 3.8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邻建对基坑影响的三维模拟分析45-49
- 4.1 筏型基础建筑物对基坑影响的三维模拟45-46
- 4.2 桩基础建筑物对基坑影响的三维模拟46-49
- 第5章 邻建基础类型对支护方案影响分析49-62
- 5.1 工程概况49
- 5.2 排桩+内支撑支护形式49-54
- 5.2.1 直接加载计算方法50-51
- 5.2.2 纵向平均加载计算方法51-52
- 5.2.3 荷载折减加载计算方法52-54
- 5.3 排桩+锚索支护形式54-58
- 5.3.1 直接加载计算方法54-56
- 5.3.2 纵向平均加载计算方法56-57
- 5.3.3 荷载折减加载计算方法57-58
- 5.4 土钉墙支护形式58-60
- 5.4.1 直接加载计算方法59
- 5.4.2 纵向平均加载计算方法59-60
- 5.4.3 荷载折减加载计算方法60
- 5.5 本章小结60-62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2-63
- 6.1 结论62
- 6.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6
- 致谢66-67
- 作者个人简介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芹;周义高;;建筑物变形监测的过程分析与控制[J];科技风;2012年21期
2 刘龙飞;王锐君;董卫平;冉琼;陈世荣;黄健熙;牟伶俐;;一种快速提取建筑物高度的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年05期
3 陈善群;田顺年;廖斌;杨明;;并列建筑物周围风场的数值模拟[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J.L.塞拉菲;刘仲桂;;从坝工建筑物失事情况来分析其安全措施[J];大坝观测与土工测试;1987年01期
5 刘艳春;姜建慧;;单影像规则建筑物高度量测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05期
6 J.E.Amrhein;肖光先;;砖石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地震时的表现[J];国外地震工程;1981年01期
7 汤德伟;拍摄老建筑感受老上海(下)[J];照相机;2004年12期
8 胡立刚,吴文权,,陈有力;建筑物绕流的环境效应[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9 徐义华;曾卓雄;江叔通;;串行排列的三栋建筑物间的风涡漩分布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6期
10 王远成,吴文权;不同形状建筑物周围风环境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晶;王仲琦;白春华;;爆炸作用下建筑物上载荷分布特征的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蒙印;;单像片建筑物高度信息提取[A];中国测绘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宁;蒋维楣;;城市冠层内建筑物对气流影响的数值模拟[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杨志惠;;从IKONOS影像中提取建筑物的高度[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华晨辉;;两种方法计算不规则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探讨[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汝洪博;蔡云泉;马金福;冯志伟;胡雷雷;;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计算方法的探讨[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王金亮;王小花;;基于QuickBird影像城市建筑物信息提取的初步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朱英浩;王斌;;从摄像带构建网上交互三维场景[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远 李鹏;核心保护区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10米[N];建筑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绿文;高建筑物对闪电活动及其特征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陈焱明;基于机载与车载LiDAR数据的建筑物模型多视三维重建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罗伊萍;LIDAR数据滤波和影像辅助提取建筑物[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肖聚亮;建筑物迁移动力系统智能监控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6年
5 逄铁铮;大断面城市隧道穿越复杂建筑物群的安全性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6 李志伟;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玉龙;基于HTML5的建筑物阴影实时模拟[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尤媛;水体、建筑物对气温、风观测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杨春;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倒损信息提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景军;邻近建筑物对基坑支护方案影响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姚高伟;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建筑物特征分级提取算法[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6 胡春;数字城市中的建筑物提取及三维景观重建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韩丽荣;复杂场景图像中建筑物提取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晓明;基于像素工厂产品提取建筑物矢量轮廓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黄宣达;基于混合匹配策略的航拍建筑物识别[D];厦门大学;2008年
10 刘缨;建筑物三维模型自动生成软件设计与实现[D];东北大学 ;2009年
本文关键词:邻近建筑物对基坑支护方案影响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