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调查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调查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唐时期,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新罗往来频繁。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打败了高句丽与百济,建立了统一新罗时期。由于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开明的对外开放理念,吸引了许多新罗人来到唐朝经商、学习、生活等。新罗僧人来到唐朝学习佛法,学成之后归国,将佛教文化传播到新罗。同时,他们将唐朝的佛教建筑样式与技术带回了新罗,并且在新罗建造了传播佛教文化的场所。这一时期新罗留学僧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并且在此建造了许多新罗佛教建筑。在华新罗佛教建筑有的是新罗人建造的,有的是唐朝政府为了方便新罗僧人在此学习,由唐朝政府主持建造的。本文从宏观的视野对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将其与中国汉唐时期佛教建筑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通过对中华大地的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进行调研,这些地区包括山东、江浙、福建、广东、陕西、湖北、江西等地区,发现这些地区的新罗佛教建筑有些已经被毁,有些只剩残垣断壁,有些是经过扩建或者重修的。调研期间主要对这些遗存中的寺刹、佛塔、造园、木构建筑技术进行考察,分析这些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总平面布局、建筑装饰与材料以及景观设计,发现新罗佛教建筑艺术与汉唐佛教建筑艺术之间的师承关系。这种师承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罗佛教建筑艺术的诸要素在基本结构上与汉唐佛教建筑艺术相同;第二,新罗佛教建筑艺术的发展过程缺乏连贯的脉络,它是在不同时段吸收中国大陆某一时段、某一地域的佛教建筑风格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佛教建筑艺术;第三,新罗佛教建筑艺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政治因素、物力资源、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而产生了一些与中国大陆佛教建筑艺术有所差异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国际交流价值。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些新罗佛教建筑语言,使其对现代佛教建筑产生启发作用。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这些新罗佛教建筑语言与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对其进行革新之后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
【关键词】:新罗 佛教建筑艺术 师承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52;K878.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4
- 1.3.1 研究思路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3.3 技术路线13-14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14-16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5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15-16
- 第2章 汉唐与新罗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16-32
- 2.1 汉唐与新罗的交往原因16-24
- 2.1.1 地理原因16-18
- 2.1.2 政治原因18-20
- 2.1.3 经济原因20-22
- 2.1.4 军事原因22-23
- 2.1.5 文化原因23-24
- 2.2 汉唐与新罗关系的历史演变24-28
- 2.2.1 两汉时期25-26
- 2.2.2 魏晋南北朝时期26-27
- 2.2.3 隋唐时期27-28
- 2.3 中华佛教文化在新罗的传播28-30
- 2.3.1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进程28-29
- 2.3.2 中华佛教文化在新罗的发展29-30
- 2.4 小结30-32
- 第3章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现状调研及其成因研究32-48
- 3.1 中国沿海地区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现状调研及其成因研究32-42
- 3.1.1 山东地区33-37
- 3.1.2 江浙地区37-40
- 3.1.3 福建地区40-41
- 3.1.4 广东地区41-42
- 3.2 中国内陆地区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现状调研及其成因研究42-47
- 3.2.1 陕西地区42-43
- 3.2.2 湖北地区43-44
- 3.2.3 安徽地区44
- 3.2.4 四川地区44
- 3.2.5 江西地区44-45
- 3.2.6 北京地区45
- 3.2.7 其他地区45-47
- 3.3 小结47-48
- 第4章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特征分析48-65
- 4.1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总平面布局48-52
- 4.1.1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不同时期平面布局的演变48-50
- 4.1.2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室内外平面布局50-52
- 4.2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装饰与材料52-62
- 4.2.1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装饰52-60
- 4.2.2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材料60-62
- 4.3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景观设计62-64
- 4.3.1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园林绿化63-64
- 4.3.2 新罗佛教建筑的山林佛寺特征64
- 4.4 小结64-65
- 第5章 新罗佛教建筑语言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继承与革新65-83
- 5.1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价值分析65-72
- 5.1.1 历史价值65-66
- 5.1.2 文化价值66-67
- 5.1.3 艺术价值67-68
- 5.1.4 旅游价值68-69
- 5.1.5 国际交流价值69-72
- 5.2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修复保护72-73
- 5.2.1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生存现状72-73
- 5.2.2 在华新罗佛教建筑艺术遗存的修复设计及保护利用73
- 5.3 现代佛教建筑特征及其表现73-77
- 5.3.1 现代佛教活动模式的特征74-75
- 5.3.2 现代佛教建筑多元功能的主要表现75-77
- 5.4 汉唐与新罗交融风格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使用77-81
- 5.4.1 结构空间77-79
- 5.4.2 外在形态79
- 5.4.3 潜在性格79-80
- 5.4.4 生态可持续发展80-81
- 5.5 小结81-83
- 第6章 结论83-85
- 参考文献85-89
- 图片索引89-93
- 后记93-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94-95
- 附图95-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超超;;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2 张甚;;佛教建筑:吸纳而后溶解[J];房地产导刊;2007年08期
3 谢空;韩立新;王海燕;;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风水[J];山西建筑;2008年10期
4 罗时雷;彭晋媛;;影响莆田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因素[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殷霄婵;陈长久;;中国传统佛教建筑的现代转型[J];河南科技;2010年15期
6 陈钰汀;;设计风格相融性研究——以佛教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为例[J];才智;2011年25期
7 李晓杰;;试论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设计的思想特色以及风格[J];电子制作;2013年12期
8 郑涛;;郑涛:西夏建筑中的佛教建筑[J];现代装饰;2013年09期
9 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年02期
10 李云辉;张正会;;畅游娑婆世界 欣赏佛教建筑——旅游中看佛教建筑之美[J];魅力中国;2009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牧;单德启;;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现代化初探——以安徽九华山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2 莫畏;;跨文化交流与中国佛教建筑[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楚超超;;新加坡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A];2005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土木建筑学科)论文集[C];2005年
4 苏义鼎;;中国佛教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创新理念初探(英文)[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繁荣;付蓉;吴玉文;王宁;范瑾茹;;山西佛教建筑色彩文化浅析[A];2013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郭黛Y,
本文编号:258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