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松花江干流与饮马河沿岸傍河取水适宜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第二松花江干流与饮马河沿岸傍河取水适宜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傍河取水地下水水源地具有水质优良、水量丰富、易于集中开采等优点。为应对城市化建设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傍河取水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下水开采方式。本文以第二松花江干流及饮马河沿岸为例,系统地开展了区域性傍河取水适宜性评价的研究。通过对傍河取水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水量、水质以及环境地质风险三个方面建立了傍河取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对指标的评分及权重进行赋值,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叠加分类,完成了傍河取水适宜性的分级和分区,确定了第二松花江干流及饮马河沿岸傍河取水的适宜区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轮换(OAT)法对水质适宜性、水量适宜性以及环境地质风险适宜性的所赋权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定量评估了专家评分法对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根据所建立的傍河取水适宜性指标体系,将第二松花江干流及饮马河沿岸傍河取水适宜性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区364.6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8%;二级区2676.8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27%;三级区4407.0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14%。上述适宜区段普遍具有含水层厚度大、地下水埋深浅、接受大气降水以及地表水的侧渗能力强、水质较好等特点,能够到达各类用水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时,地面沉降风险较小,普遍小于5mm。四级区4382.5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00%;其主要问题在于水量补给强度不充足,如果开采量较小条件下,可以考虑;五级区5699.0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51%,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水量不足且水质较差,是不适宜区。本文所提出的傍河取水指标体系,适用于区域性傍河取水适宜区的初步筛选;同时,受研究阶段目标和特定地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限制,指标权重及评分赋值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应用到其他地区时,需要结合实际条件进行适当修订。
【关键词】:第二松花江 傍河取水 地下水资源 适宜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0 绪论11-16
- 0.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1-12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0.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0.3.1 研究内容14
- 0.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6
- 1 研究区概况16-21
-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16
- 1.2 气象16-17
- 1.3 水文17-18
- 1.4 社会经济18-19
- 1.5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9-21
- 2 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21-37
- 2.1 地质条件21-25
- 2.1.1 地形地貌21-23
- 2.1.2 区域地质构造23-24
- 2.1.3 地层岩性24-25
- 2.2 水文地质条件25-37
- 2.2.1 含水层与地下水类型25-28
- 2.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28-29
- 2.2.3 地下水动态特征29-37
- 3 傍河取水适宜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构建37-41
- 3.1 傍河取水概念及其特点37
- 3.2 傍河取水适宜性概念界定37-38
- 3.3 傍河取水适宜性的影响因素38-39
- 3.4 傍河取水适宜性指标体系的构建39-41
- 4 傍河取水水质适宜性评价41-52
- 4.1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评价41-45
- 4.1.1 地下水质量评价41-43
- 4.1.2 地下水质量级别43-44
- 4.1.3 超标组分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44-45
- 4.2 地表水水质适宜性评价45-50
- 4.2.1 地表水质量评价45-48
- 4.2.2 地表水质量级别48
- 4.2.3 超标组分的成因规律分析及对傍河取水的风险分析48-50
- 4.3 傍河取水的水质适宜性综合评价50-52
- 5 傍河取水水量适宜性评价52-72
- 5.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52-53
- 5.2 傍河取水水量影响因素分析53
- 5.3 地下水资源量丰富程度评价53-59
- 5.3.1 含水层水量丰富程度53-54
- 5.3.2 现状条件地下水综合补给强度54-59
- 5.4 河流对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59-68
- 5.4.1 河流可能侧渗影响范围59-64
- 5.4.2 河流径流量及河床渗透系数64-68
- 5.5 傍河取水水量适宜性综合评价68-72
- 6 傍河取水环境地质风险评价72-79
- 6.1 典型环境地质问题产生机理72-74
- 6.1.1 地面沉降72-73
- 6.1.2 地面塌陷73-74
- 6.2 傍河取水环境地质风险评估74-79
- 6.2.1 地面沉降风险评估74-77
- 6.2.2 地面塌陷风险评估77
- 6.2.3 傍河取水环境地质风险综合评价77-79
- 7 傍河取水适宜性综合评价79-92
- 7.1 综合性结果79-82
- 7.2 敏感性分析82-90
- 7.2.1 敏感性分析方法82-83
- 7.2.2 敏感性分析结果83-90
- 7.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90-92
- 8 结论及展望92-94
- 8.1 结论92
- 8.2 展望92-94
- 参考文献94-9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98-99
- 致谢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会艳;王东明;;基于城乡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区”划定方法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1年03期
2 马静;;徐州卧牛矿区再利用适宜性评价分析[J];江苏城市规划;2014年03期
3 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李东刚;李春娟;;实验室管理中食品检验业务受理的适宜性评价[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4年02期
5 陈文君;尹卫红;;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及建设途径探讨[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7年02期
6 周建飞;曾光明;黄国和;李忠武;焦胜;唐琳;;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生态学报;2007年02期
7 苗君强;方智果;叶青;赵强;;基于GIS的功能用地适宜性评价——以信阳市产业小镇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年02期
8 申金山,关柯,李峰;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2期
9 于娟;张丽萍;;基于GIS的山地型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J];城市勘测;2009年02期
10 陈炳超;叶丽莉;陈利芳;张松林;孙家春;;基于MAPGIS的公路临时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分析[J];公路;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余;;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2 蔡叶;刘均霞;杨彩霞;王良波;令狐丹丹;;桐梓县耕地蔬菜适宜性评价[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尹卫红;张景秋;张文忠;;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5[C];2005年
4 胡伟;李满春;符海月;刘永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物元模型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刘建东;杨泉宁;薛怀友;;长江江苏段地质工程适宜性评价[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跃军;胡守庚;;基于GIS的矿区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利川市罗圈坝硫铁矿为例[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涂莎莉;;以专家访谈为导向的规划技术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以山东省空心村问题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桂昆鹏;徐建刚;张翔;;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4年
9 邱炳文;池天河;王钦敏;汪小钦;兰樟仁;吴靖;;基于GIS的土壤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刘晓然;王志涛;;山区村镇居民点体系抗震防灾用地适宜性评价[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敏;农地适宜性评价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吴云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适宜性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秦建成;土壤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於家;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青;不同品种鸡肉加工适宜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王函;中煤金海洋工业园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娜;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好必来;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王鹏程;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作物新品种推广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管吴弘;基于GIS的新疆非耕地农业开发综合适宜性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娟;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长江流域森林恢复格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8 李翔;云计算环境下基于GIS的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9 石红;入海排污口选址适宜性评价与案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李欣阳;皖江示范区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第二松花江干流与饮马河沿岸傍河取水适宜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0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