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冷库冷凝热相变热回收系统运行特性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14 07:08

  本文关键词:冷库冷凝热相变热回收系统运行特性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冷库排放的大量冷凝热会引起环境增温和能源浪费。因此,冷库冷凝热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分析和系统设计方面,而应用相变材料回收冷库冷凝热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本文主要工作是遴选制备适合冷库冷凝热回收的相变材料和设计一种具备蓄热、换热功能的相变蓄热器,并且基于这种相变蓄热器,设计一种冷库冷凝热相变回收系统;通过实验对几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来论证其在冷库冷凝热相变回收系统的适用性。(1)遴选出与冷库冷凝温度相匹配,相变温度在80℃左右的棕榈蜡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克服其导热系数偏低的缺点,利用膨胀石墨多孔吸附及高导热特性,对棕榈蜡进行改性研究,并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棕榈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最佳质量配比为10:1。之后,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温度数据采集仪及热常数分析仪等,并且通过熔化/凝固实验及加速热循环实验等来分析相变复合材料的热物性。(2)先对装有复合相变材料CW/EG的圆柱形单元体进行蓄放热实验研究,发现相变材料蓄放热存在显热、潜热、显热三个阶段,最后一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由于添加了高导热介质膨胀石墨,提高了相变单元体的整体蓄放热速率,放热时间长于蓄热时间。另外,在上述实验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蓄热、换热功能的相变蓄热器。(3)设计了一种冷库冷凝热相变回收系统。通过阀门的启闭,让相变蓄热器有需要的接入制冷系统,作为冷库余热利用设备使用,对制冷系统本身不需要做太大改造。又分别对该热回收系统下三种运行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在单一制冷和制冷+蓄热模式下运行状态平稳,且后者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要长于前者;放热模式下可以制取26℃左右的热水,且因不同的进水流量,使得冷水温升速度和得热量也不同。由于换热盘管主要集中在相变蓄热器的中部位置,导致蓄热时相变材料温度分布不均匀,热回收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基于制冷系统实际运行负荷、热需求侧负荷等实际运行参数,来合理设计相变蓄热器,有助于相变蓄热器中相变材料温度的均匀分布,提高系统热回收效率。
【关键词】:冷库 冷凝热 相变材料 热回收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9
  • 1.2.1 冷库热回收研究现状9-13
  • 1.2.2 相变蓄热材料研究现状13-15
  • 1.2.3 相变蓄热器研究现状15-19
  • 1.3 课题可行性分析19-22
  • 1.3.1 理论火用分析19-21
  • 1.3.2 实用性分析21-22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22-24
  • 第二章 冷库冷凝热回收系统相变材料研究24-37
  • 2.1 相变蓄热材料的遴选24-26
  • 2.1.1 相变蓄热材料的分类24-25
  • 2.1.2 相变蓄热材料温度确定25
  • 2.1.3 相变蓄热材料的选择25-26
  • 2.2 复合相变蓄热材料26-29
  • 2.2.1 相变蓄热材料的改性26-27
  • 2.2.2 复合相变材料最佳质量配比的确定27-29
  • 2.3 相变蓄热材料的热物理性能测试29-35
  • 2.3.1 扫描电镜实验29-30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实验30-31
  • 2.3.3 导热系数测试实验31-32
  • 2.3.4 熔化与凝固实验32-33
  • 2.3.5 加速热循环实验33-35
  • 2.4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相变单元体研究及相变蓄热器设计37-45
  • 3.1 圆柱形单元体蓄放热实验38-40
  • 3.1.1 实验目的38
  • 3.1.2 实验准备38-39
  • 3.1.3 实验过程39
  •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39-40
  • 3.2 相变蓄热器设计40-44
  • 3.2.1 相变材料的封装方式40-41
  • 3.2.2 相变蓄热器材料要求的性质41-42
  • 3.2.3 相变蓄热器结构设计42-43
  • 3.2.4 相变蓄热器保温设计43-44
  • 3.3 本章小结44-45
  • 第四章 冷库冷凝热相变回收系统实验研究45-60
  • 4.1 冷库冷凝热相变回收系统原理图45-46
  • 4.2 冷库冷凝热相变回收实验台46-47
  • 4.3 实验运行模式47-48
  • 4.4 实验结果和分析48-58
  • 4.4.1 单一制冷模式48-49
  • 4.4.2 制冷+蓄热模式49-52
  • 4.4.3 放热模式52-58
  • 4.5 本章小结58-60
  • 结论与展望60-62
  • 1 结论60-61
  • 2 展望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于连涛;;集中供冷生活小区冷凝热回收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2006年03期

2 沈荣华,徐娓;柔性冷凝热回收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1998年04期

3 于连涛;吴喜平;朱林霞;;某住宅小区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改造方案分析[J];上海节能;2005年05期

4 姚秀;魏玲;;关于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推广的分析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7年03期

5 舒力帆;左政;;广州某酒店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技术经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7年04期

6 汤卫英;;冷凝热回收技术的应用研究[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8年02期

7 赵建伟;;冷凝热回收技术及其在武昌站中的应用简介[J];铁道标准设计;2008年S1期

8 刘胡州;符建琪;沈凯;张琛;彭博;吴喜平;;某厂中央空调冷凝热回收利用项目分析[J];上海节能;2009年01期

9 梁增勇;;水冷冷水机组冷凝热回收的设计[J];暖通空调;2009年11期

10 印艺庆;;复合冷凝模式的冷凝热回收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顺;张伟捷;魏一然;;四种冷凝热回收模式的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龚光彩;张晓恒;冯启辉;彭劲;;冷凝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广丽;王瑾;柳建华;;空调冷凝热有效利用[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侯立泉;张伟捷;王惠想;王海林;;空调冷凝热回收利用实验装置的研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5 赵建伟;;冷凝热回收技术及其在武昌站中的应用简介[A];2008年铁路暖通空调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余颖俊;;空调冷凝热的回收利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叙华;易小文;;空调器冷凝热回收方式的回顾及实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8 鞠硕华;严柳生;戴树仁;;烟气冷凝热回收节能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林宏;;谈家用空调系统冷凝热的回收利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10 龚光彩;白羽;任中俊;李孔清;;空调室外机冷凝热排放对环境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毛元章;汽机排汽冷凝热的回收与利用[N];中国电力报;2003年

2 记者 张建国;李平社听取电厂冷凝热回收供热项目汇报[N];忻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琳;余热利用双良用心打造绿色未来[N];中国电力报;2010年

4 记者 张彤薇;津企远大低碳技术坚持做非电空调[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德福;三种不同冷凝热回收方式下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

2 袁亚光;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相变装置蓄放热特性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贺鹏;基于冷凝热回收的某水源热泵系统改进与优化[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4 黄耀坤;冷凝热回收空调器性能实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5 周子晴;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冷凝热回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夏铭珠;冷库冷凝热相变热回收系统运行特性研究与应用[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7 刘宁毅;水源热泵系统冷凝热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高彦兵;带冷凝热回收装置的家用空调器运行特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8年

9 罗燕;冷凝热回收热水系统的模拟与经济性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10 王立平;复合冷凝过程热力学仿真[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冷库冷凝热相变热回收系统运行特性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05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