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失效与包容性环境设计改进
发布时间:2021-05-22 06:26
全球社会老龄化和失能人群的增加为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工业化背景下产生的平均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各类人群对多样化服务的追求。作为提供环境服务的城市户外公共空间,也应当具备令所有人都感到方便和舒适的特质。创造具有包容性的场所不只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方便,更多是依赖于提供实时的信息、清晰的标识、良好的灯光、强烈的视觉反差和便捷的网站、软件和纸质出版物。支持这种环境建设的包容性设计理念是一种试图容纳最广泛人群的设计,它为一个问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使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能更加容易的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的发展,提高户外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和可达性,开展了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调查。选取昆明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主干道、商业步行街、政府机构办事处和公共服务机构为调查对象,总结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了解残障者使用户外空间和无障碍设施遇到的困难(包括物理空间中的障碍和大众观念上的偏见)。基于以上结果,在我国社会和政策大背景下分析造成环境不包容的原因,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社会大众普遍对残障人士持有不同程度的偏见,主要原因是媒体、文学...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包容性设计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2.1.2 无障碍设计、通用性设计与包容性设计
2.1.3 老龄化(Aging)
2.1.4 残障(Disability)
2.2 对象人群相关研究
2.2.1 残障学研究
2.2.2 老年社会学研究
2.2.3 社会排斥理论
2.3 包容性设计理论及实践
2.3.1 包容性设计理论研究
2.3.2 包容性设计相关实践
2.4 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2.4.1 英国的包容性环境构建框架
2.4.2 澳大利亚无障碍环境建设
2.4.3 香港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三章 我国包容性设计研究进展
3.1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的迫切性
3.2 高校研究进展
3.2.1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3.2.2 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
3.2.3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3.2.4 其他机构研究情况
3.3 政策和标准制定情况
3.3.1 中央和地方法规、政策
3.3.2 其他行业政策和规定
第四章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调查
4.1 城市户外空间包容性环境建设问卷调查
4.1.1 残障人士对城市建设的总体印象
4.1.2 残障人士对户外空间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总体印象
4.1.3 残障人士对户外空间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督和参与情况
4.1.4 大众对无障碍环境和残障人士的态度
4.2 昆明市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调研
4.2.1 北京路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
4.2.2 南屏步行街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
4.2.3 公共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办事处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
4.2.4 昆明市户外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不均衡
4.3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4.3.1 城市户外环境包容性低
4.3.2 残障群体参与决策和社会生活的深度不够
4.3.3 大众观念亟待改善
第五章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的问题剖析
5.1 法制建设不完善
5.1.1 缺乏权威性和强制力
5.1.2 缺乏具体操作的细节
5.1.3 未形成自上到下的完整框架
5.1.4 普惠制度的缺失
5.2 落地实施不到位
5.2.1 无障碍设施的普及度不够
5.2.2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符合标准
5.2.3 包容性环境建设不成系统
5.3 管理和监督的缺失
5.3.1 重建轻管
5.3.2 权责不明
5.3.3 缺乏统一协调工作的部门
5.3.4 监督机制缺失或失效
5.4 文化和观念中的偏见
5.4.1 被异化的文化形象
5.4.2 泛滥的同情、歧视和污名化
5.4.3 忽略真实个体的意义
5.5 相关专业发展和研究的滞后
5.5.1 缺乏包容性设计的专业培训
5.5.2 服务人员助残培训的缺失
5.5.3 缺乏研究和数据
5.5.4 线上共享平台不完善
5.6 宣传和协商不足
5.6.1 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5.6.2 残障组织对相关议题倡导的不足
5.6.3 缺乏协商和参与
第六章 城市公共空间包容性营造策略
6.1 观念和思维的塑造
6.1.1 立法理念的更新
6.1.2 大众观念的转变
6.1.3 积极的倡议和宣传
6.1.4 残障群体的参与
6.2 法制体系与责任制度体系建设
6.2.1 加强法制建设
6.2.2 提高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2.3 明晰责任权属和行动推动者
6.3 专业研究和数据的支持
6.3.1 加强残疾数据的收集
6.3.2 加强和支持残疾研究
6.3.3 推动信息无障碍的建设
6.4 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实施
6.4.1 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
6.4.2 追求舒适环境的创造
6.4.3 做到情感照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户外空间包容性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调查
致谢
本文编号:3201156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包容性设计相关研究及实践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2.1.2 无障碍设计、通用性设计与包容性设计
2.1.3 老龄化(Aging)
2.1.4 残障(Disability)
2.2 对象人群相关研究
2.2.1 残障学研究
2.2.2 老年社会学研究
2.2.3 社会排斥理论
2.3 包容性设计理论及实践
2.3.1 包容性设计理论研究
2.3.2 包容性设计相关实践
2.4 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2.4.1 英国的包容性环境构建框架
2.4.2 澳大利亚无障碍环境建设
2.4.3 香港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三章 我国包容性设计研究进展
3.1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的迫切性
3.2 高校研究进展
3.2.1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3.2.2 同济大学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
3.2.3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
3.2.4 其他机构研究情况
3.3 政策和标准制定情况
3.3.1 中央和地方法规、政策
3.3.2 其他行业政策和规定
第四章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调查
4.1 城市户外空间包容性环境建设问卷调查
4.1.1 残障人士对城市建设的总体印象
4.1.2 残障人士对户外空间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总体印象
4.1.3 残障人士对户外空间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监督和参与情况
4.1.4 大众对无障碍环境和残障人士的态度
4.2 昆明市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调研
4.2.1 北京路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
4.2.2 南屏步行街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
4.2.3 公共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办事处包容性环境建设情况
4.2.4 昆明市户外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不均衡
4.3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4.3.1 城市户外环境包容性低
4.3.2 残障群体参与决策和社会生活的深度不够
4.3.3 大众观念亟待改善
第五章 我国包容性环境建设的问题剖析
5.1 法制建设不完善
5.1.1 缺乏权威性和强制力
5.1.2 缺乏具体操作的细节
5.1.3 未形成自上到下的完整框架
5.1.4 普惠制度的缺失
5.2 落地实施不到位
5.2.1 无障碍设施的普及度不够
5.2.2 无障碍设施建设不符合标准
5.2.3 包容性环境建设不成系统
5.3 管理和监督的缺失
5.3.1 重建轻管
5.3.2 权责不明
5.3.3 缺乏统一协调工作的部门
5.3.4 监督机制缺失或失效
5.4 文化和观念中的偏见
5.4.1 被异化的文化形象
5.4.2 泛滥的同情、歧视和污名化
5.4.3 忽略真实个体的意义
5.5 相关专业发展和研究的滞后
5.5.1 缺乏包容性设计的专业培训
5.5.2 服务人员助残培训的缺失
5.5.3 缺乏研究和数据
5.5.4 线上共享平台不完善
5.6 宣传和协商不足
5.6.1 媒体中的刻板印象
5.6.2 残障组织对相关议题倡导的不足
5.6.3 缺乏协商和参与
第六章 城市公共空间包容性营造策略
6.1 观念和思维的塑造
6.1.1 立法理念的更新
6.1.2 大众观念的转变
6.1.3 积极的倡议和宣传
6.1.4 残障群体的参与
6.2 法制体系与责任制度体系建设
6.2.1 加强法制建设
6.2.2 提高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6.2.3 明晰责任权属和行动推动者
6.3 专业研究和数据的支持
6.3.1 加强残疾数据的收集
6.3.2 加强和支持残疾研究
6.3.3 推动信息无障碍的建设
6.4 包容性设计理念的实施
6.4.1 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
6.4.2 追求舒适环境的创造
6.4.3 做到情感照顾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户外空间包容性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调查
致谢
本文编号:3201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20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