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热-固耦合实验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花岗岩热-固耦合实验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放废物库开挖、施工、填料密封、监控,直到他们的漫长过程中服务期结束时,当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库发生泄漏,将导致放射性废物近场的岩石墙壁温度的升高,造成岩石应力重新分布。在高温下,周围的岩石会产生新的裂缝,这些裂隙是一个潜在的泄漏放射性核素通道。因此,放射性废物高水平的安全处置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的福祉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求安全,有效,可用,永久性贮存高水平放射性废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岩石和辐射热的长期效应的物理力学性能等参数评价对地下储存库场址选取,地下实验室施工和设计等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下贮存场地的开挖与制作,以及高放废物的化学作用,放射性废料地下处置必需考虑以下诸热-固耦合过程中的彼此相互作用。由于地下贮存场地的开挖与建造,以及高放废物的化学作用,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必须考虑以下诸热-固耦合过程中的相互作用:1)由于高放废物衰变放热过程而引起的岩体热学参数变化以及由此引起试样的裂隙度变化。2)高放废物在开挖过程中而引起的岩石裂隙度的变化以及相应反作用的试样热学参数变化;通过以上叙述,建立真正能够从物理化学力学内在机制上准确反映高放废物处置库花岗岩裂隙热(T)-应力(M)耦合机理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仍然是很重要的。本论文主要分析温度对试样的热学参数和三轴压缩试验的力学性质影响研究,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完整和热处理后试样进行矿物成分和元素含量分析2)完整和热处理后花岗岩试样进行热学参数测定试验,测得花岗岩的热膨胀系数、热传导系数和比热容等热学参数。3)完整和热处理后花岗岩开展三轴试验,测得温度影响下的花岗岩力学性质。研究结果得出:本实验花岗岩试样主要由钾长石钠长石云母石英和少量的绿泥石方解石组成。温度的升高,导致完整试样和热处理后试样的比热容轴向膨胀系数和热导系数的数值也随之增大。通过三轴试验发现,温度在常温~300℃内对花岗岩的力学性质影响基本不大。
【关键词】:花岗岩 温度 热学参数 热固耦合 三轴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7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10-14
- 1.2.1 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11
- 1.2.2 高温条件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11-13
- 1.2.3 花岗岩微观矿物成分分析实验研究13-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4-17
- 第2章 花岗岩物性分析实验17-26
- 2.1 试验设备简介17-19
- 2.1.1 扫描电镜仪器设备简介17-18
- 2.1.2 Bruker AXS D8-Focus X射线衍射仪设备简介18-19
- 2.2 花岗岩物性分析实验19-25
- 2.2.1 完整花岗岩X衍射实验19-20
- 2.2.2 完整花岗岩扫描电镜实验20-24
- 2.2.3 热处理后花岗岩X衍射实验24-25
- 2.3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花岗岩热学参数测试试验26-39
- 3.1 试验设备简介26-29
- 3.1.1 XPZ-300岩石膨胀仪基本原理26-27
- 3.1.2 CPH-300岩石比热容测试仪27-28
- 3.1.5 HPA-300岩石导热系数测试仪28-29
- 3.2 完整试样热学参数测试试验29-32
- 3.2.1 完整试样膨胀系数测试试验29-30
- 3.2.2 完整试样比热容测试试验30-31
- 3.2.3 完整试样导热系数测试试验31-32
- 3.3 热处理后试样热学参数测试试验32-35
- 3.3.1 热处理后试样膨胀系数测试试验32-33
- 3.3.2 热处理后试样比热容测试试验33-34
- 3.3.3 热处理后试样导热系数测试试验34-35
- 3.4 试验结果分析35-37
- 3.5 本章小结37-39
- 第4章 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39-58
- 4.1 试验设备39-43
- 4.1.1 三轴压力室及温控系统41-43
- 4.2 试验过程43-45
- 4.3 试样的制备45
- 4.4 完整试样三轴压缩试验45-52
- 4.4.1 不同围压条件下应力-应变曲线46-50
- 4.4.2 围压强度变化对试样峰值强度的影响50
-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50-52
- 4.5 热处理后试样三轴压缩试验52-57
- 4.5.1 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53-54
- 4.5.2 温度对花岗岩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54-55
- 4.5.3 温度对花岗岩弹性模量的影响55-57
- 4.6 试验结果分析57
- 4.7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5.1 主要结论58-59
- 5.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金龙;与高放废物处置问题有关的结晶岩的隔离性能[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4年02期
2 任广元;刘晓东;陈泉水;陈庆春;;用于高放废物处置缓冲材料导热性实验设备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10期
3 罗上庚;;高放废物处置安全研究[J];科技导报;1992年12期
4 刘林清,,余运祥;高放废物处置场断裂带稳定性遥感图象解译[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徐国庆;2000—2040年我国高放废物深部地质处置研究初探[J];铀矿地质;2002年03期
6 徐国庆;;对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研发工作的几点建议[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2年04期
7 罗太安,刘晓东;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缓冲/回填材料研究进展[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宗自华;王驹;苏锐;;甘肃北山预选区旧井地段断裂的分形特征——中国高放废物处置的潜在场址[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6年02期
9 李学礼,史维浚;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工程中的地质工作[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刘晓东,罗太安,邢占文,刘卫卫,甄啸;江西广丰李家膨润土压实性能研究——高放废物处置缓冲/回填材料压实性能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妙;徐国庆;陈璋如;刘淑芬;;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2 王承祖;李廷君;彭继宁;李国鼎;沈珍瑶;;膨润土的热力学性能及其在高放废物处置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3 商照荣;罗建军;康玉峰;;法国高放废物处置安全审评的近况调查[A];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邱励俭;吴宜灿;杨永伟;栾贵时;郭增基;;聚变-裂变混合堆的阶段应用——高放废物的转化[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5 陈繁荣;谢兴华;康明亮;;黄铁矿对高放废物中变价放射性核素的阻滞作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青海;贾明雁;杨春才;贾海红;;美国高放废物选址历程及其经验[A];全国核与辐射设施退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相秀娟;章英杰;;高放废物的深钻孔处置研究进展[A];中国核学会核化工分会放射性三废处理、处置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徐国庆;;高放废物深钻孔处置的可行性研究现状[A];第5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刘月妙;王驹;蔡美峰;谭国焕;;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深部岩石物理力学性能及长期性能研究[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徐国庆;;关于我国高放废物深部地质处置研究的初步设想(2000—2040)[A];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十年进展[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亭 江光亮 本报记者 李R
本文编号:323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23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