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居住空间陶瓷装饰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4 16:07
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国文明史的各个阶段都彰显着独特魅力。它不单是功能性的物质品,更是精神、政治、文化等多种元素的载体,承载着国人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怀。当代,随着全球趋同化所引起的文化归属感丧失现象的逐渐加深,传统陶瓷艺术鲜明的文化符号成为民族归属感的直接体现。因此,才有基于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居住空间陶瓷设计的命题。由于人们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陶瓷陈设和陶瓷铺装的需求,也逐渐脱离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而发展为具有装饰性的陶瓷元素被广泛应用到当代居住环境中。如何将“传统陶瓷艺术”融入到当代居住空间中,提升“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新时期我国居住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课题。因此,论文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探讨传统陶瓷装饰与当代居住空间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陶瓷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以寻求具有传统特色的当代居住空间“新陶瓷装饰”的设计方法,构建一种以“传统陶瓷艺术”为主线,以当代居住空间精神需求为基础,以突显民族、地域、时代特色为目标的当代居住空间陶瓷装饰应用设计研究。论文以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在居住空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在当代居住空间的应用与表达;传统陶瓷...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安半坡F1号遗址
8乎没有家具和装饰,最多用茅草、兽皮等铺在地上为坐具;F1号遗址便是上述提到的“大房子”,屋内用隔墙和柱子划分出大小不同的空间,中心位置设有火炕为前部大空间,后部还连接三个小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居住空间,是“前堂后室”的最早实例(如图2-3、图2-4)。图2-2:杨鸿勋列出的“巢居发展序列”图2-3:杨鸿勋列出的“穴居发展序列”图2-4:西安半坡F1号遗址图2-5: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夏商周居住空间的发展,在布局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其一是利用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形成院落式布局;其二是利用夯土高台逐层建屋形成集中式布局,进一步完善了初期已崭露头角的“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居住空间模式。在居住空间装饰上,文献《尔雅》中“镘谓之圬,地谓之黝,墙谓之垩”记载了地面与墙面的颜色;《春秋·谷梁传》中“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黊”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所居住的建筑色彩也不尽相同。到了秦汉时期,居住空间的发展规模逐渐宏大,布局水平有所提高,由汉墓大量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皆绘有宅院、重楼、厅堂、望楼等,加上明器陶屋,充分反映了汉代建筑空间的面貌7。从明器陶屋和画像砖等形象资料可知,当时的重楼、望楼一般为三、四层,有的甚至高达五层,说明一些建筑的室内空间有向垂直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图组2-6、图2-7)。空间形式采用了简明实用的“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基本型,后期经过不断发展改良,布局逐渐趋于复杂化,如云梦出土的东汉明器陶楼,独具一格十分罕见。其将室内分为前后两列,前列有上下两层共七室,为厅堂、卧室等居住空间;后列为三层高的宝塔状7http://www.xkb.com.cn/article_506319
9望楼和厨房、厕所等辅助空间。前后列的廊道上,开设了楼梯口作为上下层的通道,有助于上下活动的便利。在方正规整的平面中,合理并有计划的将各个空间连接起来,构成高低错落的住宅建筑,空间布局复杂且不失灵活,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如图2-8、图2-9)。图组2-6:东汉绿釉陶楼图2-7:汉彩绘四层陶楼图2-8:云梦出土东汉陶楼平面效果图图2-9:云梦出土东汉陶楼先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创造出神秘的彩陶艺术,同时把它运用在居住空间中,不仅满足了日常需求,还体现了他们眼中的美。它的出现向现代人展示了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构成我国早期社会灿烂文化的一角。2.1.2唐三彩文化与居住空间三彩釉陶始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其常使用三种基本釉色,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此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不仅全面而直观地展现了唐代的历史文化现象,而且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唐代繁荣时期的政治局面、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8。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唐这个时代下的产物,与唐代的建筑、室内陈设、纹样装饰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使这个时期的居住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8阎存良.(2005).古陶珍宝:唐三彩,35-3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纹样在藤制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 苑军. 包装工程. 2019(20)
[2]天津庆王府建筑装饰的传承演变以及应用价值研究[J]. 单琳琳,康绍楠. 美术大观. 2019(10)
[3]陶瓷装饰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陈素梅.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4]天津五大道 “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前世今生[J]. 徐柏坚,胡广水. 城市地理. 2018(09)
[5]西方古典柱式在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为例[J]. 管斐斐,张晓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4)
[6]住宅室内软装饰艺术中陶瓷元素在空间中的情感诉求[J]. 秦玉. 设计. 2017(22)
[7]民族性视野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创作思维研究[J]. 单琳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10)
[8]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探索与研究[J]. 雷光,李媛媛. 美术大观. 2015(11)
[9]浅谈青花装饰在现代室内陶艺中的运用[J]. 冯丹.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2(03)
[10]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民族化趋向探讨[J]. 单琳琳. 艺术教育. 2011(08)
本文编号:3247409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安半坡F1号遗址
8乎没有家具和装饰,最多用茅草、兽皮等铺在地上为坐具;F1号遗址便是上述提到的“大房子”,屋内用隔墙和柱子划分出大小不同的空间,中心位置设有火炕为前部大空间,后部还连接三个小空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居住空间,是“前堂后室”的最早实例(如图2-3、图2-4)。图2-2:杨鸿勋列出的“巢居发展序列”图2-3:杨鸿勋列出的“穴居发展序列”图2-4:西安半坡F1号遗址图2-5: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夏商周居住空间的发展,在布局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其一是利用左右对称的中轴线形成院落式布局;其二是利用夯土高台逐层建屋形成集中式布局,进一步完善了初期已崭露头角的“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居住空间模式。在居住空间装饰上,文献《尔雅》中“镘谓之圬,地谓之黝,墙谓之垩”记载了地面与墙面的颜色;《春秋·谷梁传》中“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黊”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所居住的建筑色彩也不尽相同。到了秦汉时期,居住空间的发展规模逐渐宏大,布局水平有所提高,由汉墓大量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皆绘有宅院、重楼、厅堂、望楼等,加上明器陶屋,充分反映了汉代建筑空间的面貌7。从明器陶屋和画像砖等形象资料可知,当时的重楼、望楼一般为三、四层,有的甚至高达五层,说明一些建筑的室内空间有向垂直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图组2-6、图2-7)。空间形式采用了简明实用的“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基本型,后期经过不断发展改良,布局逐渐趋于复杂化,如云梦出土的东汉明器陶楼,独具一格十分罕见。其将室内分为前后两列,前列有上下两层共七室,为厅堂、卧室等居住空间;后列为三层高的宝塔状7http://www.xkb.com.cn/article_506319
9望楼和厨房、厕所等辅助空间。前后列的廊道上,开设了楼梯口作为上下层的通道,有助于上下活动的便利。在方正规整的平面中,合理并有计划的将各个空间连接起来,构成高低错落的住宅建筑,空间布局复杂且不失灵活,充满生活的烟火气息(如图2-8、图2-9)。图组2-6:东汉绿釉陶楼图2-7:汉彩绘四层陶楼图2-8:云梦出土东汉陶楼平面效果图图2-9:云梦出土东汉陶楼先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创造出神秘的彩陶艺术,同时把它运用在居住空间中,不仅满足了日常需求,还体现了他们眼中的美。它的出现向现代人展示了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构成我国早期社会灿烂文化的一角。2.1.2唐三彩文化与居住空间三彩釉陶始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其常使用三种基本釉色,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因此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唐三彩不仅全面而直观地展现了唐代的历史文化现象,而且具体而微地反映了唐代繁荣时期的政治局面、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8。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唐这个时代下的产物,与唐代的建筑、室内陈设、纹样装饰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使这个时期的居住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变化。8阎存良.(2005).古陶珍宝:唐三彩,35-3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纹样在藤制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 苑军. 包装工程. 2019(20)
[2]天津庆王府建筑装饰的传承演变以及应用价值研究[J]. 单琳琳,康绍楠. 美术大观. 2019(10)
[3]陶瓷装饰元素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 陈素梅.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4]天津五大道 “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前世今生[J]. 徐柏坚,胡广水. 城市地理. 2018(09)
[5]西方古典柱式在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为例[J]. 管斐斐,张晓清. 中国民族博览. 2018(04)
[6]住宅室内软装饰艺术中陶瓷元素在空间中的情感诉求[J]. 秦玉. 设计. 2017(22)
[7]民族性视野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创作思维研究[J]. 单琳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10)
[8]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的探索与研究[J]. 雷光,李媛媛. 美术大观. 2015(11)
[9]浅谈青花装饰在现代室内陶艺中的运用[J]. 冯丹.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2(03)
[10]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的民族化趋向探讨[J]. 单琳琳. 艺术教育. 2011(08)
本文编号:3247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24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