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人口结构的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4 12:49
随着“二孩”家庭的增加,阶段性“二代居”、“多代居”的现象导致相对固定的静态住宅无法满足居住者变化的住居需求,迫使居住者不得不购买新房。但是受“高房价”、“限购令”的制约,占用大笔家庭消费;另一方面重新购房需要再次装修,增加耗材和建筑垃圾,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针对结构相对固定的住宅与家庭人口结构发展相矛盾的现状,将居住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家庭人口结构为参照路径,通过家庭类型特征和阶段性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家庭对空间、功能、装饰的阶段性需求,探索与家庭人口结构发展相匹配的适应性设计对策。通过国内外住宅适应性设计文献及案例分析总结,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当前使用者对室内环境缺乏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对家庭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居住情况及相应的需求进行分析。归纳出个性化设计与用户参与、传统继承前瞻性、环境装饰的可持续的适应性设计原则,最后,推导出平移、置换、适应的适应性设计要点。本研究着眼于未来世代的居住需要,结合建筑领域相关理论,从室内设计的视角探讨家庭生活与室内环境最匹配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使得居住者可以主动的去适应定型的居住空间。对往后住宅室内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家庭人口结构
1.2.2 居住空间
1.2.3 适应性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家庭人口结构与室内适应性设计的相关理论
2.1 适应性设计的基础理论
2.1.1 通用设计理论
2.1.2 住居学理论
2.1.3 “SAR”理论
2.1.4 人机工程学理论
2.2 家庭人口结构的概述及基础理论
2.2.1 家庭人口结构的概念
2.2.2 家庭人口结构的相关理论
2.2.3 家庭与室内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2.3 家庭人口结构变化视角下的室内适应性设计概述
2.3.1 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定义
2.3.2 居住空间设计要素的可适应性分析
2.3.3 适应性对于室内设计的指导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家庭人口结构对居住空间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3.1.1 住宅基本需求时期
3.1.2 住宅大量建设与发展时期
3.1.3 室内设计多元化发展时期
3.2 家庭人口结构各阶段的使用需求分析
3.2.1 调研情况总结
3.2.2 单身阶段的住居需求分析
3.2.3 新婚-满巢阶段的住居需求分析
3.2.4 空巢-解体阶段的住居需求分析
3.3 适应性设计的案例解析
3.3.1 单身阶段居住空间案例分析
3.3.2 新婚-满巢阶段案例分析
3.3.3 空巢-解体阶段案例分析
3.3.4 案例分析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家庭人口结构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设计原则
4.1 个性化设计与用户参与原则
4.1.1 个性与人文关怀原则
4.1.2 引导参与原则
4.2 传统继承与前瞻性原则
4.2.1 基因预设原则
4.2.2 代谢再生原则
4.3 环境装饰的可持续原则
4.3.1 装饰材料的低碳生态原则
4.3.2 环境设施的与时俱进原则
4.4 本章小结
5 家庭人口结构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设计方法
5.1 功能需求的适应性
5.1.1 模糊属性设计
5.1.2 多项联系设计
5.1.3 适老化设计
5.2 空间尺度的合理性
5.2.1 精细化设计
5.2.2 模块累加设计
5.2.3 弹性应变设计
5.3 居住环境的传承与发展
5.3.1 旧材料的继承
5.3.2 风格营造
5.3.3 智能家居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及数据汇总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表格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意象思维在室内环境营造中的应用浅析[J]. 焦梦菲,苏庆慧,隋昕芥. 建筑与文化. 2018(07)
[2]藤本壮介的House N引发的住宅室内模糊空间构想[J]. 贾蕊. 创意与设计. 2016(06)
[3]多变组合式家具设计研究[J]. 杨颖,郭秋帆,卢玉云,刘楚怡. 艺术科技. 2014(03)
[4]实态调查:中小套型住宅的适应性[J]. 魏维. 城市住宅. 2011(09)
[5]住居学的研究视角——日本住居学先驱性研究成果和方法解析[J]. 胡惠琴. 建筑学报. 2008(04)
[6]城市家庭居住模式变化对住宅设计的影响[J]. 张海燕. 住宅科技. 2007(11)
[7]基于可变住宅的中小户型适应性设计初探[J]. 李克,王小凡. 山西建筑. 2007(27)
[8]舒适度:住宅套型角度的解读——以“人人都有适当的住宅”为理论背景[J]. 丁桂节. 建筑学报. 2007(04)
[9]家庭居住生活方式影响要素调查及分析——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尹朝晖,吴硕贤,张红虎. 建筑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演变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D]. 郑回静.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
[2]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惠珂璟.北京建筑大学 2018
[3]青年视角下的保障性住房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 吴凡.中国矿业大学 2018
[4]基于环境整体观的建筑消隐设计研究[D]. 卢启品.大连理工大学 2017
[5]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杭州市既有住宅适老化更新设计[D]. 张璐.浙江工商大学 2017
[6]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小型住宅室内空间需求变化设计研究[D]. 程怡聪.西南交通大学 2016
[7]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D]. 曲晓政.大连理工大学 2015
[8]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住宅室内陈设设计研究[D]. 韩江南.吉林建筑大学 2015
[9]使用者视角的住宅套型空间动线设计策略研究[D]. 张亚卓.清华大学 2015
[10]基于家庭全生命周期使用需求的室内设计研究[D]. 吕洋.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55315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家庭人口结构
1.2.2 居住空间
1.2.3 适应性设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家庭人口结构与室内适应性设计的相关理论
2.1 适应性设计的基础理论
2.1.1 通用设计理论
2.1.2 住居学理论
2.1.3 “SAR”理论
2.1.4 人机工程学理论
2.2 家庭人口结构的概述及基础理论
2.2.1 家庭人口结构的概念
2.2.2 家庭人口结构的相关理论
2.2.3 家庭与室内设计的相关性研究
2.3 家庭人口结构变化视角下的室内适应性设计概述
2.3.1 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定义
2.3.2 居住空间设计要素的可适应性分析
2.3.3 适应性对于室内设计的指导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家庭人口结构对居住空间的影响分析
3.1 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
3.1.1 住宅基本需求时期
3.1.2 住宅大量建设与发展时期
3.1.3 室内设计多元化发展时期
3.2 家庭人口结构各阶段的使用需求分析
3.2.1 调研情况总结
3.2.2 单身阶段的住居需求分析
3.2.3 新婚-满巢阶段的住居需求分析
3.2.4 空巢-解体阶段的住居需求分析
3.3 适应性设计的案例解析
3.3.1 单身阶段居住空间案例分析
3.3.2 新婚-满巢阶段案例分析
3.3.3 空巢-解体阶段案例分析
3.3.4 案例分析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家庭人口结构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设计原则
4.1 个性化设计与用户参与原则
4.1.1 个性与人文关怀原则
4.1.2 引导参与原则
4.2 传统继承与前瞻性原则
4.2.1 基因预设原则
4.2.2 代谢再生原则
4.3 环境装饰的可持续原则
4.3.1 装饰材料的低碳生态原则
4.3.2 环境设施的与时俱进原则
4.4 本章小结
5 家庭人口结构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设计方法
5.1 功能需求的适应性
5.1.1 模糊属性设计
5.1.2 多项联系设计
5.1.3 适老化设计
5.2 空间尺度的合理性
5.2.1 精细化设计
5.2.2 模块累加设计
5.2.3 弹性应变设计
5.3 居住环境的传承与发展
5.3.1 旧材料的继承
5.3.2 风格营造
5.3.3 智能家居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及数据汇总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表格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意象思维在室内环境营造中的应用浅析[J]. 焦梦菲,苏庆慧,隋昕芥. 建筑与文化. 2018(07)
[2]藤本壮介的House N引发的住宅室内模糊空间构想[J]. 贾蕊. 创意与设计. 2016(06)
[3]多变组合式家具设计研究[J]. 杨颖,郭秋帆,卢玉云,刘楚怡. 艺术科技. 2014(03)
[4]实态调查:中小套型住宅的适应性[J]. 魏维. 城市住宅. 2011(09)
[5]住居学的研究视角——日本住居学先驱性研究成果和方法解析[J]. 胡惠琴. 建筑学报. 2008(04)
[6]城市家庭居住模式变化对住宅设计的影响[J]. 张海燕. 住宅科技. 2007(11)
[7]基于可变住宅的中小户型适应性设计初探[J]. 李克,王小凡. 山西建筑. 2007(27)
[8]舒适度:住宅套型角度的解读——以“人人都有适当的住宅”为理论背景[J]. 丁桂节. 建筑学报. 2007(04)
[9]家庭居住生活方式影响要素调查及分析——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 尹朝晖,吴硕贤,张红虎. 建筑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演变对住房需求的影响研究[D]. 郑回静.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
[2]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D]. 惠珂璟.北京建筑大学 2018
[3]青年视角下的保障性住房居住环境设计研究[D]. 吴凡.中国矿业大学 2018
[4]基于环境整体观的建筑消隐设计研究[D]. 卢启品.大连理工大学 2017
[5]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在杭州市既有住宅适老化更新设计[D]. 张璐.浙江工商大学 2017
[6]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小型住宅室内空间需求变化设计研究[D]. 程怡聪.西南交通大学 2016
[7]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D]. 曲晓政.大连理工大学 2015
[8]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住宅室内陈设设计研究[D]. 韩江南.吉林建筑大学 2015
[9]使用者视角的住宅套型空间动线设计策略研究[D]. 张亚卓.清华大学 2015
[10]基于家庭全生命周期使用需求的室内设计研究[D]. 吕洋.西南交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55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5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