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建造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19:17

  本文关键词: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筑建造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方天主教会在山西地区的传教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时明末清初之际,在上百年的传播过程中欧洲宗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永恒的主旋律。欧洲传教士在山西建造教堂的方式也因此历经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由最初的完全采纳中式传统建筑,到融入山西地区民间建筑营造体系,直至最终在近代发展出揉入山西本土建筑特色的欧式教堂。其中留存至今且数量较多的山西近代天主教堂,为研究西式教堂在晋发展演变的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实例,也为建筑学领域研究西方建筑在中国内陆地区的本土化历程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本文以山西地区现存近代天主教堂实例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收集和查阅中西方传统建造理念的相关资料,运用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和建筑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产生于不同文化的建筑营造理念和建造技术做出探源。其次,以近代中国为历史背景,对制约和影响西方天主教会在山西地区建造教堂的各种因素做出分析,探究本土西式教堂建筑最终所呈现出的表征样貌背后的技术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将大量针对性的实地调研案例,按照近代山西各地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教会传教需求的不同,从建筑结构与建造技术角度对现存实例进行剖析、归纳和整理。最后,论文不仅记录了山西地区令人担忧的近代天主教堂留存状况,还论述了若干亟待解决的会导致历史建筑原真性被破坏的各方面因素。西方建筑在中国的本土化非一朝一夕之事。更加重要的是,山西地区因地处中国内陆而在近代受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影响较浅,天主教会在此传教并建造教堂所受到的掣肘条件也就更多,故而导致在最终所产生的本土教堂建筑中,能够看到更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现存的本土近代教堂实例,为研究产生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建造技术如何在妥协中共生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关键词】:山西近代建筑 近代天主教堂 建造技术 砖木混合结构 本土化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选题的来源11-12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12-14
  • 1.2.1 建造时间界定12
  • 1.2.2 地域空间界定12-14
  • 1.2.3 结构类型界定14
  • 1.3 研究的现状14-17
  • 1.3.1 近代天主教堂相关研究14-15
  • 1.3.2 近代建筑技术相关研究15-17
  • 1.3.3 现状总结17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7-18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8-23
  • 1.5.1 研究方法18-20
  • 1.5.2 论文组织结构与框架20-23
  • 第二章 天主教堂建筑本土化流变概述23-33
  • 2.1 西方教堂建筑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23-25
  • 2.2 近代基督教会宗教符号的“本土化”(建筑符号学)25-27
  • 2.3 近代基督教会建筑类型的“本土化”(建筑类型学)27-29
  • 2.4 近代基督教会教徒心理的“本土化”(建筑心理学)29-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中国近代教堂建造技术承袭概论33-55
  • 3.1 中西方传统建造技术差异33-35
  • 3.2 西方与宗教相关的建造方式起源及流变35-41
  • 3.3 受西方建造方式影响下的中国近代教堂建筑技术41-53
  • 3.3.1 木之构架在近代教堂建筑屋顶的运用42-45
  • 3.3.2 砌砖之法于近代教堂建筑风貌的影响45-48
  • 3.3.3 扶壁支墙对近代教堂建筑结构的辅助48-53
  • 3.4 本章小结53-55
  • 第四章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造技术分析55-101
  • 4.1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造技术基本背景55-57
  • 4.2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造情况探因57-60
  • 4.3 山西近代天主教堂建造技术研究60-98
  • 4.3.1 结构类型60-77
  • 4.3.1.1 砖墙木柱与抬梁屋顶61-64
  • 4.3.1.2 砖墙木柱与桁架屋顶64-69
  • 4.3.1.3 砖墙砖(石)柱与桁架屋顶69-75
  • 4.3.1.4 其他结构75-77
  • 4.3.2 构造技术77-98
  • 4.3.2.1 台基与地面78-81
  • 4.3.2.2 勒脚与线脚81-85
  • 4.3.2.3 室内顶棚85-93
  • 4.3.2.4 夹层与楼梯93-95
  • 4.3.2.5 钟楼95-98
  • 4.4 本章小结98-101
  • 第五章 山西现存近代天主教堂现状调研101-115
  • 5.1 现存教堂分布与留存状况101-105
  • 5.2 现存教堂面临的若干问题105-114
  • 5.2.1 欠缺的管理制度105-107
  • 5.2.2 自然的结构塌落107-110
  • 5.2.3 失当的修缮方式110-113
  • 5.2.4 偶发的人为破坏113-114
  • 5.3 本章小结114-115
  • 结语115-117
  • 参考文献117-121
  • 附表121-125
  • 插图、表目录125-129
  • 致谢129-13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峰,何俊萍;近代建筑文化生长的多元复合土壤──昆明近代建筑研究[J];华中建筑;2000年03期

2 梁t ;安徽近代建筑分类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3 陈雳,武云霞;青岛近代建筑原型的变异[J];华中建筑;2001年05期

4 杨永生;;我国第一部近代建筑学专著[J];建筑工人;2003年03期

5 刘琮如;武昌近代建筑的类型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14期

6 曹永康;近代建筑文化在浦东的民间传播[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J];建筑学报;2006年06期

8 钱宗灏;;外滩近代建筑的认知与保护[J];上海商业;2006年09期

9 赵淑红;;澳门近代建筑研究的新思路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02期

10 赵淑红;;澳门近代建筑发展概略[J];华中建筑;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俊萍;;文化、地域与近代建筑——云南近代建筑研究的文化视野[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江涌;;武汉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3 陈伯超;朴玉顺;;论沈阳近代建筑的本土化[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杨宏烈;魏炼久;;沙市近代建筑揽要[A];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5 石晶;;长沙近代建筑的发展与保护[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朱永杰;李洵;;北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利用[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7 侯兆年;;北京近代建筑保护的探索[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8 顾祥林;陈涛;姜江;陆锦标;李宜宏;;上海地区优秀近代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管理[A];工程科技论坛第70场房屋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大会报告文集[C];2008年

9 村松伸;包慕萍;;东亚建筑世界二百年 序章:19世纪之风 20世纪之波[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10 欧阳怀龙;;庐山世界别墅公园规划构思——庐山近代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种尝试[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青岛历史优秀建筑“扩容”[N];青岛日报;2007年

2 束有春;璀璨夺目的江苏近代建筑[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记者 赵晓林 通讯员 艾楠;济南老商埠建筑期待新生[N];济南日报;2012年

4 罗松;黔西南近代建筑浅探[N];黔西南日报;2014年

5 苏州市文物局 徐苏君;苏州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7年

6 肖飞 李大林 郑松波;福州市仓山区“万国建筑”将再现昔日风采[N];人民政协报;2006年

7 单憬岗 谢曦;《海南近代建筑(琼北分册)》通过评审[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淮安新城设计院有限公司 张雷;多元文化下我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见证[N];中华建筑报;2012年

9 江苏科技出版社瀚清堂设计有限公司总监 赵清;精品源于细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杨奥睛;面对现实 参与实践 弘扬传统 放眼世界[N];中华建筑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符英;西安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王莉;陕北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志兴;寒地气候影响下的哈尔滨近代建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孙继国;济南近代建筑的生存与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艳芬;地域性和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大同近代建筑[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4 林霜;广州近代建筑中窗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白洁;济南津浦铁路宾馆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李睿;武汉近代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借鉴思考[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7 钟燕森;岭南优秀近代建筑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与开发路径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8 郝达

本文编号:345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5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e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