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05 12:01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一种独特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创作,即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它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单元的再塑造、以及城市某些固有属性的再融合,研究对象给人以独特的“城市性感知”,并选取容纳与结合城市要素与属性的建筑综合体案例进行研究,作为本文探讨对象。全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梳理。首先,将城市空间的理论内涵过渡为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的设计内涵。第一部分探讨城市空间的理论内涵,即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地块、街道、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固有属性——公共性、多样性、混合性、复杂性与城市分形结构,再通过城市信息载体变更、城市地块边界纳入、城市分形结构嵌套三种方式转化为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内涵。然后,本文分别研究了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的空间构成、建构手法、设计效果、价值与拓展。第二部分针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构成进行研究。其构成方式为城市单元形态的融入,即交通的延伸、区域的剪切、特质的复制,展现出城市公共空间中景观节点、广场、立面向建筑综合体空间的内移与延续过程,并在综合体建筑中塑造出“单一式”、“组合式”与“社区式”的城市单元空间原型。第三部分针对研究对象的建构手法进行研究。包含了营造城市空间的相似性,即“城市形式符号”和“城市职能符号”,与含纳城市空间的参与性,即“连接城市视觉”、“体现城市肌理”、”延续城市社交”。第四部分探讨了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独特设计效果,分别是城市化的中介空间与场所,双重城市视觉与拼贴式的蒙太奇心理效应。最后,第五部分探讨了研究对象的价值与拓展,分别对市民城市参与性、城市生态性、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肌理有所助益。这种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构成了城市单元的“形态+内涵”,给人以“微缩城市”的观感,是城市的建筑化与建筑的城市化的发展节点。它将被割裂的城市活动空间进行了缝合与延续,激发空间活力,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 城市空间单元 城市公共空间 分形 蒙太奇 城市性建筑空间 建筑城市化 城市建筑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7;TU984.1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3 研究对象14
  • 1.4 研究现状14-17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6-17
  • 1.5 研究方法17-18
  • 1.6 研究框架18-20
  • 第2章 城市空间理论的内涵20-35
  • 2.1 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20-24
  • 2.1.1 地块22
  • 2.1.2 街道22
  • 2.1.3 建筑22-23
  • 2.1.4 三要素与城市单元形态23-24
  • 2.2 城市空间的固有属性24-28
  • 2.2.1 公共性24-25
  • 2.2.2 多样性25
  • 2.2.3 混合性25-26
  • 2.2.4 复杂性、分形结构26-28
  • 2.3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内涵28-33
  • 2.3.1 城市信息载体变更28-29
  • 2.3.2 城市地块边界纳入29-31
  • 2.3.3 城市分形结构嵌套31-33
  • 2.4 小结33-35
  • 第3章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的空间构成35-54
  • 3.1 城市单元形态的融入35-41
  • 3.1.1 交通的延伸35-36
  • 3.1.2 区域的剪切36-37
  • 3.1.3 特质的复制37-41
  • 3.2 城市公共空间向建筑的内移41-47
  • 3.2.1 景观节点的内移42-44
  • 3.2.2 广场空间的内移44-46
  • 3.2.3 城市立面的内移46-47
  • 3.3 城市空间原型的塑造47-51
  • 3.3.1 单一式街道广场空间原型48-49
  • 3.3.2 组合式街道广场空间原型49-50
  • 3.3.3 社区式街区空间原型50-51
  • 3.4 小结51-54
  • 第4章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的建构手法54-73
  • 4.1 营造城市空间的相似性54-62
  • 4.1.1 “城市形式符号”54-59
  • 4.1.2 “城市职能符号”59-62
  • 4.2 含纳城市空间的参与性62-72
  • 4.2.1 连接城市视觉62-64
  • 4.2.2 体现城市肌理64-66
  • 4.2.3 延续城市社交66-72
  • 4.3 小结72-73
  • 第5章 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效果73-83
  • 5.1 多层次的空间效果73-76
  • 5.1.1 城市化中介空间73-74
  • 5.1.2 双重城市视觉74-75
  • 5.1.3 建筑的城市化“场所感”75-76
  • 5.2 多元转化的心理效果——蒙太奇效应76-83
  • 5.2.1 蒙太奇式的创作手法77-80
  • 5.2.2 产生蒙太奇式的联想效果80-83
  • 第6章 面向未来的建筑综合体设计价值与拓展83-90
  • 6.1 提高市民城市参与性83-85
  • 6.1.1 增加市民城市性交往活动83-84
  • 6.1.2 提升人文角度城市形态归属感84-85
  • 6.2 提升城市生态性85-86
  • 6.2.1 微气候的被动式调节85-86
  • 6.2.2 高技术手段的应用86
  • 6.3 回归城市空间的人性化肌理86-90
  • 6.3.1 加强城市区域性空间活力86-87
  • 6.3.2 连接与再造城市节点87
  • 6.3.3 丰富建筑内的“立体城市空间”87-90
  • 第7章 结语90-91
  • 参考文献91-94
  • 著作91-92
  • 学术期刊92-93
  • 学位论文93-94
  • 附录一毕业设计94-104
  • 致谢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瑾羲;;20世纪西方城市设计理论的批判性发展回顾[J];建筑创作;2015年05期

2 克里斯·亚伯;朱琳;;生活在同一屋顶下:北京可持续发展新模式[J];建筑创作;2015年01期

3 王桢栋;文凡;胡强;;城市建筑综合体的城市性探析[J];建筑技艺;2014年11期

4 谭峥;;拱廊及其变体——大众的建筑学[J];新建筑;2014年01期

5 肖彦;孙晖;;如果城市并非树形——亚历山大与萨林加罗斯的城市设计复杂性理论研究[J];建筑师;2013年06期

6 邓浩;宋峰;蔡海英;;城市肌理与可步行性——城市步行空间基本特征的形态学解读[J];建筑学报;2013年06期

7 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5期

8 廖方;;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4期

9 杨震;徐苗;;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3期

10 钱才云;周扬;;谈交通建筑综合体中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以日本京都车站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岑;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对建筑复合空间设计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鑫磊;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协同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廖方;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刘英;城市公共化中介空间[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空间理论的建筑综合体设计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6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c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