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0:07

  本文关键词: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填充墙框架结构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之一,然而,工程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时经常将填充墙视为非结构构件。进行结构分析时,通过规范中规定的框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来反映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但规范中规定的周期折减系数只是一个模糊的范围,并未具体规定当楼层层高、填充率不同时,工程设计人员该如何选取更加合适的周期折减系数,以便使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实际更接近、工程造价更经济。因此,本文通过以下内容研究来进一步阐释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填充墙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周期折减系数选择提供参考。(1)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模态分析的方法计算不同层高、填充率下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以此得出框架结构的周期折减系数,并分析框架结构自振周期随楼层层高、填充率变化的规律。(2)通过试验研究开洞填充墙和不开洞填充墙作用于框架梁上梁的内力(弯矩)变化,并对比工程设计中关于梁间荷载的计算方式,提出经济、合理的梁间填充墙荷载计算方法。(3)利用PKPM有限元软件建立框架结构模型,计算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并与ANSYS计算的框架结构自振周期对比分析。(4)根据ANSYS有限元软件计算的周期折减系数和规范规定的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范围,利用PKPM软件建立模型,分析不同填充墙填充率下框架结构配筋量的变化。通过试验研究及模型分析,在工程设计中关于填充墙框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建议如下:①当填充墙的填充率在0%~10%时,周期折减系数可以取0.65~1;②当填充墙的填充率在10%~30%时,周期折减系数可以取0.58~0.65;③当填充墙的填充率在30%~60%时,周期折减系数可以取0.52~0.58;④当填充墙的填充率在60%~100%时,周期折减系数可以取0.42~0.52。
【关键词】:填充墙框架结构 模态分析 周期折减系数 自振周期 梁间荷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8;TU352.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4
  • 1.1 引言9
  • 1.2 填充墙框架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 1.2.3 我国现有规范的规定12
  • 1.3 本文研究内容12-14
  • 2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14-18
  • 2.1 填充墙与框架协同作用的原理14
  • 2.2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14
  • 2.3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承载力的影响14-15
  • 2.4 填充墙对框架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15-16
  • 2.5 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效应16-17
  • 2.5.1 填充墙对框架柱的约束效应16
  • 2.5.2 填充墙对框架梁的约束效应16-17
  • 2.6 本章小结17-18
  • 3 不同层高、填充墙填充率下框架结构自振周期的ANSYS计算18-38
  • 3.1 有限元法概述18-19
  • 3.2 填充墙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9-24
  • 3.2.1 本文所使用的ANSYS有限元单元介绍19-20
  • 3.2.2 有限元模型材料属性的确定20-21
  • 3.2.3 有限元模型类型分析21-22
  • 3.2.4 有限元模型填充墙与框架结构连接方式22-23
  • 3.2.5 有限元模型的网格划分23
  • 3.2.6 有限元模态分析概述及步骤23-24
  •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分析24-37
  • 3.3.1 结构形式24-26
  • 3.3.2 建立模型及结果分析2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4 不同层高、填充墙填充率下框架结构自振周期的PKPM计算38-57
  • 4.1 有限元软件概述38-40
  • 4.1.1 PKPM软件概述38-39
  • 4.1.2 PKPM软件中PMCAD概述39
  • 4.1.3 PKPM软件中SATWE概述39-40
  • 4.2 填充墙作用于框架梁上梁间荷载计算的试验研究40-52
  • 4.2.1 试验概况40-43
  • 4.2.2 试件设计43-46
  • 4.2.3 试验结果分析46-52
  • 4.3 PKPM计算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52-56
  • 4.3.1 工程概况52
  • 4.3.2 荷载统计52-54
  • 4.3.3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计算结果分析54-56
  • 4.4 本章小结56-57
  • 5 不同周期折减系数对框架结构设计影响的比较分析57-64
  • 5.1 周期取值及其对地震作用的比较分析57-59
  • 5.1.1 框架结构工程实测周期与有限元软件计算自振周期对比分析57-58
  • 5.1.2 计算周期对地震作用的分析58-59
  • 5.2 不同周期折减系数下设计结果比较分析59-63
  • 5.3 周期折减系数的取值建议63-64
  • 6 结论与展望64-66
  • 6.1 结论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效贤;;应重视填充墙拉接[J];建筑工人;1992年06期

2 吴光远;填充墙要后砌[J];浙江建筑;2000年04期

3 刘丽英;;填充墙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3期

4 贾红文;;浅析填充墙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7年34期

5 秦现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山西建筑;2008年05期

6 刘海涛;刘迪;;浅议填充墙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5期

7 刘欣;宋秀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填充墙裂缝成因及控制[J];辽宁建材;2008年02期

8 李军;瞿万波;明章毅;;填充墙裂缝形成机制与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08年15期

9 吉冬;岳小威;;控制砌体填充墙裂缝采取的措施[J];砖瓦;2008年06期

10 陈云才;;如何提高填充墙砌体的施工质量[J];民营科技;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春林;;对于填充墙裂缝的分析及防治[A];齐齐哈尔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胡天真;;框架结构填充墙出现裂缝的分析[A];2012年铁路技师论文集(安全专辑)[C];2013年

3 余春冠;董宁祺;刘永峰;;新型墙材填充墙的界面缝防治[A];砌体结构与墙体材料——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2005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晓耀;张云辉;;框架梁与填充墙之间的渗水、裂缝的防治[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5 刘新立;涂文静;;浅议填充墙和楼板裂缝的原因及防治[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卢华;李刚;李红;李绍祥;;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底层薄弱结构抗震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7 吴刘占;孟军;;浅谈填充墙裂缝形成的原因及防治[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8 蒋利学;;砖填充墙加固前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刚度与承载力[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欧阳仕成;;浅析混凝土空心砌块填充墙产生裂缝的要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10 孙国利;王曙光;王滋军;杜东升;;考虑填充墙作用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王日谭;励志建筑工人:研发填充墙技术寻发展[N];中华建筑报;2009年

2 刘铁男邋记者 赵蕴颖;1700多平填充墙推倒重砌[N];大连日报;2007年

3 陈文雅;震裂商品房鉴定争议[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造造 编写;鲁班软件实战练兵场(36)[N];建筑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晓蕾;摇摆填充墙结构体系减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朱磊;现浇楼板和填充墙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3 蒋跃;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孙昆;有开洞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张男;考虑填充墙的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苗凤;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7 王语;框架—填充墙结构抗震分析[D];西华大学;2013年

8 刘博;框架结构填充墙竖向非均衡布置时的抗震性能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9 王玉霞;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应乘风;考虑楼板和填充墙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填充墙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7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