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07 22:25
  我国是地质遗迹资源大国,地质遗迹资源种类多样,有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双高型”地质遗迹资源;还有科学内涵丰富但美学观赏价值很低的“一高一低型”地质遗迹资源。如何将这些独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转变为地质科普旅游资源,是地质旅游开发的难题。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因其独特的华夏植物群化石景观和典型的含煤地层剖面,荣获河南省“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的称号,但低山丘陵区地貌景观导致其美学观赏价值较低。本文以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为研究课题,从理论方法上进行分析归纳,论述了“一高一低型”地质公园景观设计时遵循的原则、科学价值的表现方法以及设计和展示的方法,通过对地质公园标志性设施设计和展示得出结论:一是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科学价值景观设计,必须围绕园内独特的地质遗迹资源特色进行设计,设施规划以及科普线路等都要和园区内主题互相结合;二是设计理念要和原则、表现手法、展示方法等交叉使用,达到既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又展示地质公园特色的目的。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景观设计,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一是地质博物馆建设,外观选用禹州含煤地层剖面结构进行设计,内部展厅以生...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景观设计


技术路线图

华夏植物群,禹州,河南,大风口


(2)公园发展与建设2012 年,公园获得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设资格后,综合调查和评价了区内的地质遗迹资源,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要求》以及《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等规范要求对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王永生,2005)。2015 年启动了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建设,主要集中在大风口景区。区内地质遗迹资源科学性极高,大风口剖面地层是二叠纪地层的典型代表,出露齐全,谢家荣院士将其命名为“北型南相”的典型含煤地层剖面层位连续、化石丰富,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研究二叠纪华夏植物群的理想基地;古生物化石群因丰富的类型和科学内涵而被中国地质大学杨关秀教授等命名为“禹州华图 2-1 河南禹州华夏植物群地质公园交通位置图

大风口,禹州,实测剖面,河南


长期以来我省沿用的是华北中部地层单位名称的划分方案,山于岩性、相和含矿性不同于华北地台中部,生物组合带划分亦不尽一致,为避免长期来同名异义的混淆和有利于地层对比,杨关秀等根据中国地层指南的规定,议本区上古生界不使用华北中部的地层单位名称,仍恢复使用 1934 年孙健初禹州地区建立的区域地层单位名称并作了修正(杨关秀,1987)。图 2-2 河南禹州大风口、李家门石炭—二叠系实测剖面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山一河织锦绣——走进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J]. 刘鹏飞.  资源导刊. 2016(05)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应用分析[J]. 高原.  农技服务. 2015(01)
[3]试论园林景观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J]. 郭丽娟.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02)
[4]禹州华夏植物群与含煤地层研究[J]. 章秉辰,王永成,李庆康.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5]科技馆常设展览中创新设计的几点思考[J]. 李巍巍.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9)
[6]电视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技巧的运用浅析[J]. 黄钢.  今传媒. 2012(05)
[7]禹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J]. 刁素敏.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08)
[8]基于科斯定理的我国地质公园管理模式探析[J]. 何勋.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5)
[9]城市雕塑与人文环境意识刍议[J]. 陈伟长.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10]游客对地质遗迹景观的解说需求研究——以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 张玲,吴成基,彭永祥,赵辉.  旅游科学. 2010(06)

硕士论文
[1]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 张飒.河南大学 2016
[2]李星学与中国现代古生物学发展研究[D]. 李海锋.南京农业大学 2014
[3]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方式研究[D]. 于雪剑.西南大学 2013
[4]地质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探析[D]. 管慧泉.青岛理工大学 2012
[5]豫西地区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及垂向演化特征[D]. 张璐.河南理工大学 2012
[6]地质公园博物馆建筑设计相关问题研究[D]. 屈天鸣.华中科技大学 2011
[7]湖南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研究[D]. 应艺.湖南大学 2010
[8]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沉积相及遗迹群落研究[D]. 周方.河南理工大学 2010
[9]豫西上、下石盒子组(P2-3)沉积旋回特征及聚煤环境[D]. 吴海东.河南理工大学 2010
[10]河南省西部中二叠统山西组聚煤环境及沉积演化特征[D]. 刘顺喜.河南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82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482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