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触变效应的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单桩模型试验
发布时间:2021-11-21 20:00
基于湛江某桩基工程的实际,利用自制的模型箱装置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不同桩长、桩径的9组模型桩在不同休止龄期的承载性状进行研究,分别测定模型桩应变、沉降,同时对模型桩的桩周土进行十字板剪切试验以便测定其抗剪强度,探寻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与单桩时效性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桩长、桩径的模型桩极限承载力及桩周土的抗剪强度和触变强度比率随着休止龄期的增加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且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模型桩极限承载力增长幅度与桩周土强度恢复幅度呈正相关,土体的触变性越强,单桩的时效性越明显。
【文章来源】: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41(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桩径模型桩桩周土不同休止龄期的抗剪强度
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工程实际, 根据相似理论原理, 模型箱的几何尺寸相似比例为1∶40, 尺寸为0.7 m×0.5 m×1.7 m, 底板及框架采用不锈钢, 侧壁采用10 mm厚的钢化玻璃。考虑到填土的方便, 其中一个侧面设置成活动门, 如图1所示。1.1.2 模型桩
表1 模型桩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model piles mm 桩号 实际桩长 桩径 桩入土深度 1# 550 20 450 2# 850 20 750 3# 1 200 20 1 100 4# 550 25 450 5# 850 25 750 6# 1 200 25 1 100 7# 550 32 450 8# 850 32 750 9# 1 200 32 1 1001.1.3 加载装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竖向荷载下膨胀土桩基承载室内模型试验[J]. 张明远,王成,钱建固. 岩土工程学报. 2019(S2)
[2]嵌岩PHC管桩承载特性的静载试验及其荷载—沉降曲线模型研究[J]. 郑晨,白晓宇,张明义,苗德滋.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3]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桩基群桩效应[J]. 汤斌,王巍,程涛,吕桂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7(03)
[4]PHC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研究[J]. 赵广顺,何洋. 山西建筑. 2016(20)
[5]宁夏同心重塑黄土的触变特性[J]. 崔自治,周伟红,潘鹏,李剑. 水力发电学报. 2016(06)
[6]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室内试验分析[J]. 邹圣锋,张贵川,韩毅,汪时机,汪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0)
[7]太湖与白马湖疏浚淤泥的触变特性研究[J]. 王亮,曹玲珑,李磊,杨黎静,孙田磊,石萍,田海涛. 工程地质学报. 2015(03)
[8]黏土触变过程中强度恢复的微观机理[J]. 张先伟,孔令伟,李峻,杨爱武.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8)
[9]湿喷桩施工中饱和粉土的触变性研究[J]. 徐永福,王驰,黄铭,许杰,杨磊. 岩土工程学报. 2013(10)
[10]静压预应力管桩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J]. 符秋生. 公路. 2012(08)
本文编号:3510142
【文章来源】: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1,41(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不同桩径模型桩桩周土不同休止龄期的抗剪强度
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单桩工程实际, 根据相似理论原理, 模型箱的几何尺寸相似比例为1∶40, 尺寸为0.7 m×0.5 m×1.7 m, 底板及框架采用不锈钢, 侧壁采用10 mm厚的钢化玻璃。考虑到填土的方便, 其中一个侧面设置成活动门, 如图1所示。1.1.2 模型桩
表1 模型桩参数Table 1 Parameters of model piles mm 桩号 实际桩长 桩径 桩入土深度 1# 550 20 450 2# 850 20 750 3# 1 200 20 1 100 4# 550 25 450 5# 850 25 750 6# 1 200 25 1 100 7# 550 32 450 8# 850 32 750 9# 1 200 32 1 1001.1.3 加载装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竖向荷载下膨胀土桩基承载室内模型试验[J]. 张明远,王成,钱建固. 岩土工程学报. 2019(S2)
[2]嵌岩PHC管桩承载特性的静载试验及其荷载—沉降曲线模型研究[J]. 郑晨,白晓宇,张明义,苗德滋.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3]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桩基群桩效应[J]. 汤斌,王巍,程涛,吕桂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7(03)
[4]PHC管桩承载力时间效应研究[J]. 赵广顺,何洋. 山西建筑. 2016(20)
[5]宁夏同心重塑黄土的触变特性[J]. 崔自治,周伟红,潘鹏,李剑. 水力发电学报. 2016(06)
[6]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室内试验分析[J]. 邹圣锋,张贵川,韩毅,汪时机,汪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0)
[7]太湖与白马湖疏浚淤泥的触变特性研究[J]. 王亮,曹玲珑,李磊,杨黎静,孙田磊,石萍,田海涛. 工程地质学报. 2015(03)
[8]黏土触变过程中强度恢复的微观机理[J]. 张先伟,孔令伟,李峻,杨爱武.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8)
[9]湿喷桩施工中饱和粉土的触变性研究[J]. 徐永福,王驰,黄铭,许杰,杨磊. 岩土工程学报. 2013(10)
[10]静压预应力管桩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J]. 符秋生. 公路. 2012(08)
本文编号:3510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1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