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住优化效应的代际差异
发布时间:2021-11-22 02:30
城市的职住关系一直为研究者广泛关注。过剩通勤概念以实际通勤与理论最短通勤的差距反映城市职住关系与通勤状态,是衡量通勤效率和优化潜力的常用指标。国内的过剩通勤研究数量有限,且鲜有从年龄视角考察。本文利用2017年9月上海市手机网格数据,分析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职住与通勤状态,采用模拟个人换居的方法测度过剩通勤,并探讨职住关系优化效应的代际差异。结果表明:上海居民的职住关系存在明显的代际差异,青年人是劣势群体,老年人是优势群体,中年人介于其间;上海全市过剩通勤率为69%,职住关系优化的潜力和效应巨大,可使得通勤距离显著减少,代际分异缓和,青年人的获得感最大,城市年龄空间结构更加均衡。提出上海的空间规划和政策应以理想的城市年龄空间结构为目标,以提高人的居住和就业空间的流动性、青年化城市中心、中老年化城市外围为途径。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0)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样本年龄分布与六普数据的比较
上海市总体居住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图2):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外环以内),向近郊连绵扩散,沿交通干线呈放射状,并在末端聚居区呈点状分布。中心城区中,浦西居住密度较浦东高,且在内环高架路西北部的居住密度最高;浦东的高密度居住区集中在内环路以内,以及中环金桥附近。居住连绵空间从市中心沿地铁线扩散,近郊末端点状居住空间分布亦与地铁重合。由于样本中青年人占大多数,因此青年人的居住分布与总体相近,但更加扩散。中年人的居住分布比青年人或总体的范围都更小,集中于外环线以内,沿地铁线略向外围拓展。老年人居住则更向心化,明显的聚居空间基本不超过外环。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上海居民的居住分布向中心城区集聚。以到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直线距离表征居住区位,最近的0 km,最远的70 km,中位数13.9 km,均值16.3 km;25%居民住在离市中心8.4 km的距离内,另有25%居民的居住地离市中心超过21.5 km。以相对稳健的中位数比较各年龄段的居住区位(图3),距离明显的随龄增长而递减,离散度也同时减少。
以到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直线距离表征居住区位,最近的0 km,最远的70 km,中位数13.9 km,均值16.3 km;25%居民住在离市中心8.4 km的距离内,另有25%居民的居住地离市中心超过21.5 km。以相对稳健的中位数比较各年龄段的居住区位(图3),距离明显的随龄增长而递减,离散度也同时减少。3.2 就业空间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城市空间转型视角的职住分离——基于上海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J]. 吴瑞君,朱宝树. 探索与争鸣. 2018(04)
[2]就业-居住空间关系及通勤效率——过剩通勤的评估潜力[J]. 刘贤腾,陈雪明,周江评. 城市交通. 2018(02)
[3]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出行的通勤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北京都市区为例[J].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地理研究. 2017(02)
[4]职住空间关系研究的比较述评与展望[J]. 张学波,窦群,赵金丽,宋金平,王曼曼.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1)
[5]快速工业化城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研究——以中山为例[J]. 钟国平. 人文地理. 2016(03)
[6]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要要要以成都市和兰州市为例[J]. 刘定惠. 世界地理研究. 2015(04)
[7]考虑居民收入差异的城市过剩通勤模型[J]. 杨超,蒲一超,汪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8]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J]. 周婕. 城市规划. 2014(03)
[9]2000~2010年无锡市职住空间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肖琛,陈雯,袁丰,李平星. 地理科学. 2014(02)
[10]城市过剩通勤与职住平衡模型[J]. 杨超,汪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本文编号:3510751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0)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样本年龄分布与六普数据的比较
上海市总体居住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图2):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外环以内),向近郊连绵扩散,沿交通干线呈放射状,并在末端聚居区呈点状分布。中心城区中,浦西居住密度较浦东高,且在内环高架路西北部的居住密度最高;浦东的高密度居住区集中在内环路以内,以及中环金桥附近。居住连绵空间从市中心沿地铁线扩散,近郊末端点状居住空间分布亦与地铁重合。由于样本中青年人占大多数,因此青年人的居住分布与总体相近,但更加扩散。中年人的居住分布比青年人或总体的范围都更小,集中于外环线以内,沿地铁线略向外围拓展。老年人居住则更向心化,明显的聚居空间基本不超过外环。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上海居民的居住分布向中心城区集聚。以到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直线距离表征居住区位,最近的0 km,最远的70 km,中位数13.9 km,均值16.3 km;25%居民住在离市中心8.4 km的距离内,另有25%居民的居住地离市中心超过21.5 km。以相对稳健的中位数比较各年龄段的居住区位(图3),距离明显的随龄增长而递减,离散度也同时减少。
以到城市中心(人民广场)的直线距离表征居住区位,最近的0 km,最远的70 km,中位数13.9 km,均值16.3 km;25%居民住在离市中心8.4 km的距离内,另有25%居民的居住地离市中心超过21.5 km。以相对稳健的中位数比较各年龄段的居住区位(图3),距离明显的随龄增长而递减,离散度也同时减少。3.2 就业空间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城市空间转型视角的职住分离——基于上海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J]. 吴瑞君,朱宝树. 探索与争鸣. 2018(04)
[2]就业-居住空间关系及通勤效率——过剩通勤的评估潜力[J]. 刘贤腾,陈雪明,周江评. 城市交通. 2018(02)
[3]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出行的通勤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以北京都市区为例[J]. 韩会然,杨成凤,宋金平. 地理研究. 2017(02)
[4]职住空间关系研究的比较述评与展望[J]. 张学波,窦群,赵金丽,宋金平,王曼曼.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1)
[5]快速工业化城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研究——以中山为例[J]. 钟国平. 人文地理. 2016(03)
[6]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通勤行为的影响研究要要要以成都市和兰州市为例[J]. 刘定惠. 世界地理研究. 2015(04)
[7]考虑居民收入差异的城市过剩通勤模型[J]. 杨超,蒲一超,汪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8]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J]. 周婕. 城市规划. 2014(03)
[9]2000~2010年无锡市职住空间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肖琛,陈雯,袁丰,李平星. 地理科学. 2014(02)
[10]城市过剩通勤与职住平衡模型[J]. 杨超,汪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本文编号:3510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