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式组合桩在水平和竖向拉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本文关键词:吸入式组合桩在水平和竖向拉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和海上风力发电的日益兴起,海洋工程开始得到迅速发展,海洋开发也由近海开始逐渐向深海推进,随之而来的是深海各种地基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深海中,各种新型的浮式结构投入使用,与浅海平台所产生的以竖直向下的荷载为主相比,浮式结构产生的是上拔荷载和水平荷载。因此,传统的以受压为主的桩基将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吸入式桩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海洋结构物基础形式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的重力式基础和钢管桩基础,吸入式桩适用于深海软粘土和砂土,同时能够节省钢材的用量、造价低、工期短和可以重复使用等优点,这些特性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入式组合桩是由多个吸入式单桩组合而成,兼有吸入式单桩的优点外,同时还具有调节精度更高和更加稳固的优点。目前,针对不同荷载共同作用下吸入式组合桩的稳定性和受力特性研究及其理论分析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吸入式组合桩基础在不同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变形机理及承载特性开展深入而具体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文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采用位移控制的方法,分别对均质软粘土地基中吸入式组合桩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破坏机制和承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在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吸入式组合桩,长径比越大,桩被拔出时被带出的土塞位移越大;不同桩间距的吸入式组合桩带出的土塞位移相同。(2)在水平拉力荷载作用下,随着锚系位置的改变,吸入式组合桩会发生前倾转动破坏、平移滑动破坏和后仰转动破坏三种不同的失稳破坏模式。(3)长径比越大,吸入式组合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都会增大;桩间距越大,吸入式组合桩的水平承载力都会增大,但是抗拔极限承载力不变。(4)随着长径比的增大,吸入式组合桩竖向和水平荷载下的破坏包络线呈向外扩张的趋势,表明吸入式组合桩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对比不同桩间距的吸入式组合桩的破坏包络线,只有当ω45°时,包络线才会向外扩张,因此当ω45°时承载力的才会提升;当ω45°时,承载力的提升很小。(5)在同一荷载作用条件下,3种长径比和3种桩间距的吸入式组合桩的水平承载力总是最大,荷载作用角度与水平方向夹角为0°时是吸入式组合桩的最佳荷载作用角度。(6)随着长径比的增大,吸入式组合桩的最佳荷载作用点位置会发生上移;随着桩间距的增大,吸入式组合桩的最佳荷载作用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吸入式组合桩水平极限承载力达到最大时,吸入式组合桩的位移接近于平移。
【关键词】:吸入式组合桩 有限元法 承载能力 破坏机制 破坏包络线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7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2
- 1.2 吸入式桩概况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3.1 模型试验研究13-15
- 1.3.2 数值模拟计算研究15-17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17-20
- 1.4.1 研究目的17-18
- 1.4.2 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吸入式组合桩有限元模型分析20-34
- 2.1 计算方法与数值实现20-24
- 2.1.1 ABAQUS简介20-22
- 2.1.2 材料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22-23
- 2.1.3 接触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23-24
- 2.2 吸入式组合桩有限元模型24-31
- 2.2.1 计算模型与计算区域的确定24-26
- 2.2.2 地基土体变形的本构模型26-29
- 2.2.3 桩土接触相互作用29
- 2.2.4 计算参数的选择29-30
- 2.2.5 网格划分与设置30-31
- 2.3 初始地应力设置31-32
- 2.4 承载力确定32-33
- 2.5 小结33-34
- 第三章 吸入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模拟计算34-52
- 3.1 吸入式组合桩的破坏机制34-43
- 3.1.1 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吸入式组合桩的破坏机制34-38
- 3.1.2 水平荷载作用下吸入式组合桩的破坏机制38-43
- 3.2 吸入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分析43-47
- 3.2.1 吸入式组合桩的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43-45
- 3.2.2 吸入式组合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45-47
- 3.3 吸入式组合桩的破坏包络线特征47-49
- 3.4 小结49-52
- 第四章 荷载作用点和角度吸入式组合桩承载力与变形的影响52-66
- 4.1 荷载作用角度对吸入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53-58
- 4.2 荷载作用点对吸入式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58-64
- 4.3 小结64-66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6-70
- 5.1 主要结论66-68
- 5.2 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晋;治理滑坡的一种新措施——小直径钢管组合桩[J];建筑施工;2001年02期
2 成立芹;水泥土搅拌组合桩承载能力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2年11期
3 陈喜昌,石胜伟;小口径钻孔组合桩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前景[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3期
4 成立芹;组合桩与常用桩型在天津地区的应用比较[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张门言,郭春香;组合桩在加固厚层填土中的应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年04期
6 赵薇;阳振宏;;新型组合桩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7 岳建伟;凌光容;;软土地基中组合桩水平受荷作用下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8 任连伟;刘汉龙;雷玉华;;高喷插芯组合桩技术及其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9 徐凯;梁勇然;;长、短组合桩在多层住宅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10 周小军;杨强国;郎少林;;钻孔组合桩在某石油井场滑坡体抢险中的应用[J];土工基础;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雁;;混凝土—二灰组合桩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第三届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2 金成斌;;长短组合桩用于室内建筑设计的工艺方法[A];第二届“科协文化——中关村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张华东;王庆华;雷治国;;高喷插芯组合桩技术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迈;窦远明;王恩远;;水泥土组合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实测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隋业辉;二航局攻克多项技术难题[N];中国水运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绍梁;吸入式组合桩在水平和竖向拉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振;水泥土组合桩承载及变形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孙厚超;微型组合桩结构抗滑机理分析及设计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苏媛媛;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加固土质边坡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王振锋;豫东地区组合桩竖向承载机理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7 樊卫江;环境侵蚀与荷载耦合作用下钢混组合桩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孙占利;水泥土组合桩工程性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曲瑾;软土地基上吸入式组合桩的承载力特性[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旭;刚柔组合桩在山区公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吸入式组合桩在水平和竖向拉力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58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