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高温后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21:10

  本文关键词:高温后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用岩石力学伺服试验机与声发射仪,对经历不同高温后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试样(尺寸为80 mm×160 mm×30 mm)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高温对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强度变形特性与裂纹演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的峰值强度与杨氏模量均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在温度为300℃时达到最大值,然而,峰值应变随着温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基于对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加载过程中的声发射特征分析,应力 时间曲线上每发生一个明显的应力跌落对应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声发射事件,体现在试样上为产生一条新裂纹或原有裂纹扩展;通过照相量测技术,分析了不同高温作用后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试样的裂纹演化特征。最后探讨了温度对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起裂与贯通应力的影响及其对力学参数的影响机制,起裂应力随着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在300℃时为最大值;而常温至600℃时,贯通应力呈增大趋势,但由600℃增至900℃时,贯通应力变化不大。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岩石力学 红砂岩 非共面双裂隙 声发射 裂纹演化
【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 12 096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9189) 武汉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HBKLCIV201201)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岩石在经历漫长的地质构造作用后,内部含有大量不同尺度的缺陷,这些缺陷对岩石的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1所示矿柱中分布断续非共面双裂隙,裂纹的扩展使得岩桥部位发生贯通,并造成矿柱的失稳破坏[1]。近年来,黄凯珠等[2-4]从模型材料试验、真实岩样试验和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小丽;高峰;周清;陈静;;高温后岩石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黄凯珠,林鹏,唐春安,周锦添;双轴加载下断续预置裂纹贯通机制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3 朱合华;闫治国;邓涛;姚坚;曾令军;强健;;3种岩石高温后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4 杨圣奇;温森;李良权;;不同围压下断续预制裂纹粗晶大理岩变形和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5 吴刚;邢爱国;张磊;;砂岩高温后的力学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0期

6 尹光志;李小双;赵洪宝;;高温后粗砂岩常规三轴压缩条件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7 李建林;陈星;党莉;董艳华;程壮;郭靖;;高温后砂岩三轴卸荷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8 尹土兵;李夕兵;殷志强;周子龙;刘希灵;;高温后砂岩静、动态力学特性研究与比较[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9 尹土兵;李夕兵;王斌;殷志强;金解放;;高温后砂岩动态压缩条件下力学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10 杨圣奇;刘相如;;不同围压下断续预制裂隙大理岩扩容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镇;高峰;徐小丽;;花岗岩单轴压缩的声发射特征及热力耦合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2 蒋昱州;徐卫亚;朱杰兵;王瑞红;杨圣奇;;含断续软弱夹层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3 赖勇;;围压对杨氏模量的影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秦本东;何军;谌伦建;;石灰岩和砂岩高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5 杨圣奇;蒋昱州;温森;;两条断续预制裂纹粗晶大理岩强度参数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8年12期

6 高礼雄;徐磊;王秀芳;包亦望;杜雪刚;李坤明;;水泥熟料的高温力学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1年01期

7 曹峰;;温度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8 杨昊天;徐进;王璐;聂明;任浩楠;;花岗岩力学特性温度效应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9 刘石;许金余;陈腾飞;王鹏;方新宇;;基于SHPB试验的岩石动态力学响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10 许金余;刘石;孙蕙香;;加热处理后砂岩的冲击加载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沙宁;宋彦琦;王晓;邱桂林;刘江;;大理岩中的预制单裂纹扩展贯通实验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冯增朝;赵阳升;;岩石非均质性对剪切断裂的影响分析[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林鹏;黄凯珠;王仁坤;周维垣;杨强;;含裂纹缺陷脆性岩石的峰值强度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瑞红;李建林;蒋昱州;王宇;;含预制节理岩体卸荷条件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刘石;许金余;刘志群;陈腾飞;;高温下岩石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刘石;许金余;陈腾飞;王鹏;方新宇;;基于SHPB试验的岩石动态力学响应分析[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7 许金余;刘石;孙蕙香;;加热处理后砂岩的冲击加载试验研究[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8 张传虎;徐小丽;张燕;王小平;;温度作用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7绿色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立云;岩石类材料的动态断裂与围压下爆生裂纹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秦本东;煤层顶板石灰岩和砂岩高温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李芳成;地下结构可靠性广义特征与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5 张文泉;矿井(底板)突水灾害的动态机理及综合判测和预报软件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6 戴永浩;非饱和板岩细观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7 李廷春;三维裂隙扩展的CT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5年

8 庄宁;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状态下裂纹扩展机制及其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郭彦双;脆性材料中三维裂隙断裂试验、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张成良;深部岩体多场耦合分析及地下空间开挖卸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航;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破坏过程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张檑;混凝土单向受载全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韩德虎;褐煤热解—变形特性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超;基于扩展有限元的压剪复合断裂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蒲成志;单轴压缩下类岩体裂隙材料断裂破坏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杜晶;不同长径比下岩石冲击动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周奎;含三维裂隙的脆性岩体破坏机理的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徐磊;水泥熟料的力学性能及粉碎机理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1年

9 张玮;裂缝性油藏岩石力学特性及其对水力压裂起裂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张丹丹;力热耦合作用下含瓦斯煤力学特性与渗流特性的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镇;高峰;徐小丽;;花岗岩单轴压缩的声发射特征及热力耦合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2 黎立云,车法星,卢晋福,刘大安;单压下类岩材料有序多裂纹体的宏观力学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李夕兵,古德生,赖海辉;冲击载荷下岩石动态应力-应变全图测试中的合理加载波形[J];爆炸与冲击;1993年02期

4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蒋海昆,张流,周永胜;不同温度条件下花岗岩变形破坏及声发射时序特征[J];地震;2000年03期

6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7 金济山,石泽全,方华,于智海,任爱华,邹英;在三轴压缩下大理岩循环加载实验的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4期

8 张渊,张贤,赵阳升;砂岩的热破裂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9 母润昌,高平,刘若新,马宝林;华北地区韧性剪切带几种岩石的波速各向异性高温高压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02期

10 谌伦建,吴忠,秦本东,顾海涛;煤层顶板砂岩在高温下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机理[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满潮;钱七虎;;深部岩体力学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永浩;非饱和板岩细观试验与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元;天水上磨水库磨拉石建造红砂岩的工程特性[J];甘肃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黄杰;;东常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8期

3 江凌;;红砂岩地质段公路设计与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4 ;新垦红砂土田种稻夺高产的几项技术[J];科技简报;1978年19期

5 郑泽厚;鄂东南红砂岩棕红壤岗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一以崇阳县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6 周美林;;红砂岩填石路基的沉降稳定特性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03期

7 高社林;;皖南山区某高速公路红砂岩特性及其路基施工工艺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8 张锦纯;邓琳;;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1期

9 安建林;;红砂岩分布区挖方路基处理与防护[J];科技资讯;2009年10期

10 唐红波;汪千;;浅谈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多文;熊承仁;;红砂岩的渐进崩解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王孟华;;红砂岩路堑边坡的水害与防治对策[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冯义卿;邓经国;陈国强;游思权;;红砂岩填筑路基的冲压补强探讨[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邓觐宇;赵明华;;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5 孙敦华;;红砂岩对钻孔桩桩壁摩阻力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6 胡昕;洪宝宁;周宇泉;;从微细结构角度分析红砂岩的强度特性[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谢强;;扫描电镜下红砂岩破裂过程的连续观察[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邱立诚;黄东;袁伟强;钟雪平;;河源恐龙脚印化石与惠州恐龙蛋化石[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燕;红砂岩再受不起风吹雨打[N];东莞日报;2009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丽谯楼:千年不语历沧桑[N];西江日报;2012年

3 黄建新 罗仲尤;红砂岩地带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2年

4 黄建新;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张勇 陈景柏;以色列专家到修水指导裸露红砂岩综合治理[N];九江日报;2006年

6 杨辉柏 杨光华 鄢明民;科技创新铸坦途[N];湖南日报;2009年

7 罗仲尤 李璀 记者 李伦娥;湖南大学要做地方经济“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记者 秦仲阳 通讯员 李远飞;河源发现逾百恐龙脚印[N];信息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3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宋立伟;西北地区冻结岩石力学特性及爆破损伤评价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清林;水对泥质红砂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余立群;瑞寻高速公路红砂岩的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3 彭华烨;湿热山区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吴川;膨胀性红砂岩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5 武永;温度/载荷作用下红砂岩损伤机理与声发射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伍剑奇;泥质红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唐彩云;红砂岩路堤的强夯处理与沉降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8 郭志柳;细颗粒红砂岩风化土冲击加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年胜;红砂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杜勇立;土工格栅加筋红砂岩粗粒土挡墙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高温后非共面双裂隙红砂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424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7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