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3:04

  本文关键词: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再生混凝土 混杂有机纤维 开裂荷载 裂缝宽度 抗裂性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老旧建筑物被拆除重建为高层、超高层,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还有,据统计2015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了43亿t煤炭,既而产生了大量的粉煤灰废弃物。如何把这些建筑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合理进行二次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些建筑或工业废弃物拌制的混凝土相比较普通混凝土具有强度低,抗裂性较差、易开裂等缺点,这大大影响了再生混凝土的广泛应用。本文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裂性,在再生混凝土中改变有机纤维的种类、组合、掺入率,分析其对再生混凝土抗裂性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通过对掺入不同种类有机纤维、不同有机纤维组合、不同有机纤维掺入率的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得出,再生混凝土中掺入有机纤维,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无明显提高,对再生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提高较明显。分析比较再生混凝土试块的拉压比与弹强比,得出PP和PAN混杂有机纤维掺入率为0.15%、0.2%时,再生混凝土抗裂性较好。(2)通过对掺入不同种类有机纤维、不同有机纤维组合、不同有机纤维掺入率的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出,再生混凝土中掺入有机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梁的极限荷载与开裂荷载无明显提高。分析比较梁侧面的裂缝发展情况、钢筋的应力-应变,混凝土的应力-应变、跨中荷载-挠度、荷载-最大裂缝宽度等,得到掺率为0.15%的混杂PP和PAN纤维对梁的抗裂性提高较好。分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最大挠度的公式与裂缝宽度公式,推导出最大裂缝宽度公式:ωhmax=Kωmax,K=-104+0.89,r为混杂有机纤维掺入率;推导出最大挠度公式:δh=Nδ,N=330r+4.489,r为混杂有机纤维掺入率。(3)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进行了模拟分析,将分析出来的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得出ANSYS分析值与试验值吻合程度较好。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 混杂有机纤维 开裂荷载 裂缝宽度 抗裂性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的技术动态13-18
  • 1.2.1 国外技术动态13-14
  • 1.2.2 国内技术动态14-18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8-21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3.2 试验流程19-21
  • 第2章 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21-35
  • 2.1 不同有机纤维掺入种类及组合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21-23
  • 2.1.1 试验方案的设计21-22
  • 2.1.2 原材料的性质22-23
  • 2.1.3 拌合工艺与试验方法23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23-29
  • 2.2.1 流动性23-24
  • 2.2.2 抗压强度24-25
  • 2.2.3 轴心抗压强度25-26
  • 2.2.4 劈裂抗拉强度26-27
  • 2.2.5 弹性模量27-28
  • 2.2.6 抗折强度28
  • 2.2.7 抗裂性能分析28-29
  • 2.3 不同混杂有机纤维掺入率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29-30
  • 2.3.1 试验方案的设计29-30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30-34
  • 2.4.1 流动性30-31
  • 2.4.2 抗压强度31
  • 2.4.3 轴心抗压强度31-32
  • 2.4.4 劈裂抗拉强度32-33
  • 2.4.5 弹性模量33
  • 2.4.6 抗裂性能分析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研究35-59
  • 3.1 不同有机纤维掺入种类及组合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研究35-38
  • 3.1.1 试验方案设计35-36
  • 3.1.2 使用材料36-37
  • 3.1.3 试验加载方案37-38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38-49
  • 3.2.1 主要试验现象38-42
  • 3.2.2 平截面假定分析42-44
  • 3.2.3 跨中受拉钢筋应变分析44-45
  • 3.2.4 试件荷载-挠度曲线分析45-46
  • 3.2.5 试件荷载-裂缝宽度曲线分析46-48
  • 3.2.6 试件荷载-裂缝数量分析48-49
  • 3.3 不同混杂有机纤维掺入率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研究49-50
  • 3.3.1 试验方案设计49-50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50-57
  • 3.4.1 主要试验现象50-53
  • 3.4.2 平截面假定分析53-54
  • 3.4.3 跨中受拉钢筋应变分析54
  • 3.4.4 试件荷载-挠度曲线分析54-55
  • 3.4.5 试件荷载-裂缝宽度曲线分析55-56
  • 3.4.6 试件荷载-裂缝数量分析56-57
  • 3.5 本章小结57-59
  • 第4章 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计算分析59-70
  • 4.1 有机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机理59-60
  • 4.2 不同有机纤维掺入种类及组合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60-62
  • 4.2.1 开裂荷载60-61
  • 4.2.2 极限荷载61-62
  • 4.3 不同混杂有机纤维掺入率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62-68
  • 4.3.1 开裂荷载62-63
  • 4.3.2 极限荷载63
  • 4.3.3 极限荷载下再生混凝土梁最大挠度的计算分析63-66
  • 4.3.4 极限荷载下再生混凝土梁裂缝最大宽度的计算分析66-68
  • 4.4 本章小结68-70
  • 第5章 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ANSYS有限元分析70-86
  • 5.1 模型的建立70-71
  • 5.1.1 单元类型70-71
  • 5.1.2 屈服准则71
  • 5.2 本构关系的选择71-72
  • 5.3 有限元分析结果72-85
  • 5.3.1 应力分析72-77
  • 5.3.2 裂缝分布77-81
  • 5.3.3 变形性能81-84
  • 5.3.4 ANSYS计算值与试验值84-85
  • 5.4 本章小结85-8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6-88
  • 6.1 结论86-87
  • 6.2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3-94
  • 致谢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克熙;;苏联高强高模量有机纤维研制[J];固体火箭技术;1991年03期

2 ;航天科工六院开建我国最大高强有机纤维生产线[J];太空探索;2010年08期

3 朱长安;有机纤维在玻璃钢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1987年07期

4 刘运学;王旭;李兰;赵志斌;王艳龙;毛旭东;;有机纤维对“客运专线”用C40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5 赵稼祥;一种新型有机纤维——Twaron HM纤维性能测试分析[J];宇航材料工艺;1985年05期

6 赵稼祥;;一种新型有机纤维——Twaron[J];国外导弹技术;1985年07期

7 ;新型聚酰胺纤维—一种高强度低密度的有机纤维[J];固体火箭技术;1978年01期

8 薛昕;王瑞燕;;纤维对高性能砼抗裂性能影响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洪国玉;;有机纤维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J];中国公路;2003年17期

10 郭金童;;粘贴四氟乙烯塑料滑动轴承[J];机械制造;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澄中;胡福增;刘观勋;吴叙勤;;耐热有机纤维在摩阻材料中应用——无石棉摩阻材料的开发方向[A];第十二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左;我国高强有机纤维实现产业化[N];科技日报;2013年

2 李文;F—12高强有机纤维实现产业化生产[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特约记者 于雪梅;共促高强有机纤维产业化[N];中国航天报;2010年

4 记者 陈立 特约记者 于雪梅;我国最大的高强有机纤维生产线开建[N];中国航天报;2010年

5 记者 呼跃军;首个自主高强有机纤维项目启动[N];中国化工报;2010年

6 记者 边宇 通讯员 于雪梅;F—12高强有机纤维项目落户青城[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7 孟范;我国F—12高强有机纤维打破垄断实现产业化[N];中国纺织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陈龙;航天新“丝”路 何日迎“花雨”[N];中国航天报;2012年

9 记者 戴宏 通讯员 于雪梅;高强有机纤维产业化项目落户呼和浩特[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10 陆轩;检查指导F——12纤维项目[N];中国航天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成凯;混杂有机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17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17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f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