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单轴循环荷载下含天然裂隙脆性页岩变形及破裂特征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20:04

  本文关键词:单轴循环荷载下含天然裂隙脆性页岩变形及破裂特征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页岩 损伤面积系数 循环荷载 天然裂隙 变形特征 破裂特征


【摘要】:利用RMT 150C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重庆彭水含天然裂隙脆性页岩在单轴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及破裂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循环加卸载和裂隙的共同影响下页岩所含天然裂隙使页岩性质局部劣化、加剧裂隙扩展和破坏提前,导致屈服应力、破裂压力和峰值强度等减小,其中峰值强度降低了13.7%~58.3%;(2)轴向应变形成封闭的"尖叶"状滞回环,并呈疏—密—疏排列,而横向应变形成上开口"8"字形滞回环,并呈密—疏排列,横向应变-循环次数曲线可分为初始变形阶段、小速率等速变形阶段、大速率等速变形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等四阶段演化规律,前期横向应变突变现象可作为天然裂隙和新裂隙扩展、交汇完成,进入大速率等速变形阶段的标志,后期突变可作为整体失稳破坏的前兆;(3)含天然裂隙页岩的破坏模式主要呈拉剪贯通模式和拉贯通模式,两种贯通模式均至少包含一条贯通天然裂隙的拉裂隙;(4)在弹性阶段,有效弹性模量与损伤面积系数呈线性关系,损伤面积系数越大,有效弹性模量越小;(5)在低应力水平内循环,不可逆变形缓慢增加,轴向应变-循环次数曲线始终处于初始变形阶段,试样不发生破坏;在高应力水平内循环,经历3个变形阶段后试样发生破坏;在接近峰值应力的应力水平内循环,曲线直接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几次循环后试样发生破坏。该研究为认清页岩的裂隙扩展形成复杂裂隙网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页岩 损伤面积系数 循环荷载 天然裂隙 变形特征 破裂特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10414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No.2010CB226701)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1ZX05005-006)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WEI Yuan-long1,YANG Chun-he1,2,GUO Yin-tong2,LIU Wei2,WANG Lei2,HENG Shuai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Disaster Dynamics and Control,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4,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怡;徐江;梅春桂;欧彪;李丽;;含裂缝的硬脆性泥页岩理化及力学特性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2 孟陆波;李天斌;徐进;马宏敏;阴红宇;;高温作用下围压对页岩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华;郭志昆;;岩土工程反分析的初步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月;刘立;李玉梅;张中兴;梁伟;;地基层状岩石纵波波速与密度相关性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崔可锐;侯方;;安徽芦岭—朱仙庄煤矿的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J];安徽地质;2004年03期

4 施笋;庞建勇;龙卿吉;;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工程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徐银燕;;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与破坏基本判据[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6 刘春,姜德义,黄卫东,林登发;万梁高速路典型滑坡及其治理措施[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7 陈金锋,杜文龙,姚凯,王跃文;两种大直径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比较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8 胡盛斌;邓建;彭建华;;充填物对岩石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9 许江;鲜学福;王鸿;;循环载荷作用下周期充水岩石变形规律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10 岩小明;李夕兵;李地元;郭雷;;露天开采地下矿室隔离层安全厚度的确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丽丰;许江;杨红伟;汪金能;张媛;;材料试验机载荷-位移关系的测定[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光顺;段海峰;江昌民;董山;;综采工作面无线传输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盛建红;廖文景;李伟明;;高山石膏矿井下矿柱安全系数计算及分析[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吉南;张德琦;;陷落柱内辅运大巷膨胀地压治理技术探讨[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上册)[C];2011年

6 祝效华;汤历平;吴华;贾彦杰;石昌帅;;高频扭转冲击作用下硬地层破岩机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下册[C];2011年

7 樊秀峰;简文彬;;岩土材料疲劳损伤过程的数值跟踪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细龙;林钦河;蔡进斌;;云浮硫铁矿采空区深孔爆破处理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9 黄明;刘新荣;;周期循环荷载下Kelvin蠕变模型特性探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永茜;杨军;余德运;;爆破冲击边坡稳定性DDA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风清;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绍杰;深部条带煤柱长期稳定性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何峰;岩石蠕变—渗流耦合作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刚;水岩耦合作用下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其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华;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邓华锋;库水变幅带水—岩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康富中;深埋超大规模地下铁路车站结构方案及关键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浩;高煤级煤储层水力压裂的裂缝预测模型及效果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桑培淼;注水强化松软煤壁稳定性的规律及工艺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杰兵;平煤十一矿软岩破坏巷道修复治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尚群;赵庄矿3#煤层瓦斯抽采钻孔合理封孔深度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宋家勇;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波;义安矿水力冲孔卸压增透消突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寿迎;黄岛LPG地下储库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优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燕,朱可善,胡本雄;含裂隙岩石受压破坏的声发射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1998年04期

2 黄明利,唐春安,朱万成;岩石单轴压缩下破坏失稳过程SEM即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郭乃胜;赵颖华;郭扬;;单周期荷载作用下纤维沥青路面的动态响应[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许江,大久保诚介,鲜学福;循环载荷对三城目安山岩变形特性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5 许江,王维忠,杨秀贵,王鸿;细粒砂岩在循环加、卸载条件下变形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6 杨圣奇,张学民,苏承东;岩块声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杨圣奇;徐卫亚;苏承东;;大理岩三轴压缩变形破坏与能量特征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1期

8 杨圣奇,徐卫亚,韦立德,苏承东;单轴压缩下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与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苏承东;杨圣奇;;循环加卸载下岩样变形与强度特征试验[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龚明,赵建华,董本涵,王贤峰,李承智;含孔薄板孔边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J];航空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建光;预置非贯通裂隙试样疲劳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晔;李政;朱日房;;页岩气的形成与开发[J];天然气工业;2009年01期

2 张利萍;潘仁芳;;页岩气的主要成藏要素与气储改造[J];中国石油勘探;2009年03期

3 李新景;吕宗刚;董大忠;程克明;;北美页岩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J];天然气工业;2009年05期

4 聂海宽;唐玄;边瑞康;;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及中国南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J];石油学报;2009年04期

5 张抗;谭云冬;;世界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开采现状及中国页岩气发展前景[J];当代石油石化;2009年03期

6 刘洪林;王莉;王红岩;魏伟;孙爱;;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适用技术探讨[J];油气井测试;2009年04期

7 张金川;姜生玲;唐玄;张培先;唐颖;荆铁亚;;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J];天然气工业;2009年12期

8 杨镱婷;唐玄;王成玉;汪天凯;任珠琳;谢忱;;重庆地区页岩分布特点及页岩气前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祥;刘玉华;张敏;胡素云;刘红俊;;页岩气形成条件及成藏影响因素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10 陈尚斌;朱炎铭;王红岩;刘洪林;魏伟;罗跃;李伍;方俊华;;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石油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张R,

本文编号:531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31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