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含软弱夹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9:21

  本文关键词:含软弱夹层斜坡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边坡工程 软弱夹层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响应规律 动力变形破坏特征


【摘要】:斜坡中的软弱夹层往往控制着其变形破坏模式。在地震作用下,软弱夹层与地震波的复杂作用机制使得该类斜坡的地震响应特征很难被充分了解。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开展4个含软弱夹层斜坡模型的振动台试验,旨在通过与均质斜坡模型响应进行比较,揭示含软弱夹层斜坡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并观察软弱夹层在这一响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为:(1)4个含软弱夹层模型的水平分量(PHA)和竖直分量(PVA)加速度响应均呈现出高程放大效应,且主要体现在夹层以上部位。在夹层以下部位,水平分量加速度放大系数始终保持在1.5以内。(2)与均质模型响应的比值表明,在夹层以上部位,夹层的存在对2个加速度分量的影响与夹层特征和激振强度密切相关。当激振强度较弱(≤0.3 g)时,厚夹层和薄夹层的存在都能对PHA和PVA响应起到增强作用。当激振作用增强时,厚夹层表现出了隔震作用,在坡顶,PHA和PVA响应相对均质模型分别减弱50%和70%。(3)与加速度响应一致,坡表水平向位移响应也呈现出了高程放大特征,且在坡顶最大。然而,与均质斜坡模型的初始变形出现在坡顶这一现象不同的是,含夹层模型的变形最早出现在夹层以上、坡顶以下的部位。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当激振强度较大时,含夹层模型相对于均质模型在该部位的水平向响应强度显著增强,而夹层的挤压变形也可能造成初始变形部位更靠近夹层。(4)含软弱夹层模型的最终破坏部位和破坏程度,与夹层的厚度和倾角密切相关,表现为含水平夹层模型的破坏部位高于含反倾夹层模型,而含薄夹层模型的破坏程度高于含厚夹层模型。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边坡工程 软弱夹层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响应规律 动力变形破坏特征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733200)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25011)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202211)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岩体中的软弱夹层,是指具有一定厚度的薄弱结构层。与周围的岩石相比,它的弹性模量较小、强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岩质斜坡、地下硐室、坝基等的工程稳定性问题中,往往起着控制变形破坏的作用[1-4]。在动力问题中,对软弱夹层的研究,除了出于工程安全考虑外,往往还具有更深层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夕兵;论岩体软弱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1993年04期

2 刘立平;杨实君;李英民;;软夹层参数对边坡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徐红玉,陈殿云,杨先健,梁斌;弹性介质中平面SH波通过弹性夹层时的传播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4 王玉杰,陈先锋,彭天浩;浅析岩石夹层对爆破效果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8期

5 范留明,李宁;软弱夹层的透射模型及其隔震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4期

6 范留明;闫娜;李宁;;薄弹性软弱夹层的动力响应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7 许宝田;钱七虎;阎长虹;许宏发;;多层软弱夹层边坡岩体稳定性及加固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8 许强;刘汉香;邹威;范宣梅;陈建君;;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9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10 张奇;应力波在节理处的传递过程[J];岩土工程学报;198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峰;陈咏泉;王新明;阳军生;;水平层状围岩隧道光面爆破效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2 刘贵应;梁庆国;韩文峰;;地震动特征对岩体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3 俞缙;钱七虎;赵晓豹;;岩体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的研究进展[J];兵工学报;2009年S2期

4 胡修文,朱瑞赓,程康;P波与沟槽充填介质的作用研究[J];爆破;2002年03期

5 马建军,程良奎,蔡路军;爆破应力波的传播及其远区破坏效应研究现状述评[J];爆破;2005年02期

6 肖定军;张继春;蒲传金;郭学彬;;爆破作用下岩体顺倾软弱夹层的变形规律研究[J];爆破;2010年04期

7 张奇;层状岩体光面爆破效果的理论分析[J];爆炸与冲击;1988年01期

8 崔新壮,李卫民,段祝平,陈士海;爆炸应力波在各向同性损伤岩石中的衰减规律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1年01期

9 王代华;刘殿书;杜玉兰;柳慧鹏;;含泡沫吸能层防护结构爆炸能量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6年06期

10 刘艳;许金余;;应力波对滑移弱化断层的动态触发作用[J];爆炸与冲击;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剑;张路青;胡瑞林;王学良;;大型结构面产状影响下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周剑;张路青;王学良;;水平层状岩体边坡动力响应中的结构面效应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于江;夏致晰;蔡守军;;爆炸应力波在软弱夹层中的传播[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俞缙;钱七虎;赵晓豹;李晓昭;;岩体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规律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金昕星;朱哲明;肖定军;周章涛;李碧勇;;爆炸载荷作用下人造裂隙混凝土的动态破坏研究[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钧;潘鼎元;;岩石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8 毕贵权;李宁;;岩体中应力波传播与衰减规律研究现状与发展[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宪堂;陈士海;张金泉;高文乐;;岩体的初始损伤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王明洋;钱七虎;;爆炸应力波通过节理裂隙带的衰减规律[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王丽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动输入与侧向刚度控制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3 赵新涛;城市岩体开挖爆破振动效应及安全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余永强;层状复合岩体爆破损伤断裂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阳生权;爆破地震累积效应理论和应用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邱长军;钴结壳和基岩的特性与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冯仰德;单侧接触埋置结构与波的动力相互作用[D];北方交通大学;2001年

8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9 张西前;节理岩体边坡爆破动力稳定性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罗勇;聚能效应在岩土工程爆破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彦彦;地震诱发斜坡塌滑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陈小云;考虑摩擦接触时微缝隙对波动传输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雪昂;裂隙介质中的全波列传播[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海锋;软弱夹层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洋;节理裂隙岩体爆破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森;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春生;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曹伟;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及控制爆破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黄东;高地应力与爆破动载作用下喷锚支护结构响应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为民,周治安;煤矿井巷软弱夹层的变形机理初探[J];安徽地质;1999年01期

2 郭易圆,李世海,柳春图;三维离散元法在岩体爆破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爆破;2000年S1期

3 李夕兵;论岩体软弱结构面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1993年04期

4 徐长节,吴世明,蔡袁强,陈云敏;两相介质中波在平面界面上的反射[J];爆炸与冲击;1998年01期

5 石豫川,冯文凯,冯学钢,兰波;国道108线某段缓倾角顺层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何蕴龙,陆述远,段亚辉;岩石边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4期

7 刘立平,雷尊宇,周富春;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晓凡;不同地震烈度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实例[J];东北地震研究;1999年01期

9 谢礼立,陶夏新,王国新;强地震动估计和地震危险性评定[J];东北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10 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樊克恭;巷道围岩弱结构损伤破坏效应与非均称控制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2 刘立平;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李桂臣;软弱夹层顶板巷道围岩稳定与安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栋;川藏公路黄草坪2~#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三维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2 郝亚飞;郭学彬;张继春;刘恺德;肖定军;;爆破对软弱夹层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晓平;吴顺川;张志增;胡波;;含软弱夹层土样变形破坏过程细观数值模拟及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5期

4 张继春;肖正学;郑爽英;郭学彬;欧阳吉;肖定军;;含软弱夹层岩体爆破的夹层土运动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5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6 袁之平;黄河中游地区软弱夹层的初步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0年02期

7 金德濂;;某坝址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6期

8 夏万仁;原状软弱夹层室内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9 苏爱军 ,晏同珍;乌江彭水水利枢纽坝区软弱夹层研究[J];地球科学;1989年02期

10 刘一伟;张继春;郭学彬;肖正学;代仁平;;软弱夹层强度参数的室内模拟[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 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鸿禧;;葛洲坝水利枢纽基岩软弱夹层变化趋势的物理化学力学探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5 杜怡韩;聂德新;唐良琴;;某水电站坝基软弱夹层参数取值[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琨;卢育霞;李倩;王平;;软弱夹层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小瑞;李名;刘江;付小龙;邢立军;;含软弱夹层岩石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于江;夏致晰;蔡守军;;爆炸应力波在软弱夹层中的传播[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熊丽珍;陆培炎;;桩基下卧软弱夹层的分析计算[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琼;小南海坝基软弱夹层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佳;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肖定军;爆破作用下岩体软弱夹层运动规律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永清;爆破作用对软弱夹层的压密及冲刷特征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志强;软弱夹层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5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王志勇;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乌青松;含软弱夹层红砂岩边坡水毁机理及加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王勇;含软弱夹层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和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吕博;含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10 杜楠馨;含软弱饱和土夹层场地中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3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93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