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阶段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三阶段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损伤识别 广义复合反演算法 扩展卡尔曼滤波 子结构技术 三阶段法
【摘要】:在输入激励信息未知、仅已知部分测试自由度的动力响应信息的条件下,基于广义复合反演算法,开展了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将衰减记忆滤波技术引入到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构建了衰减记忆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以削弱滤波的发散现象。考虑了复合反演算法(须知各自由度的动力响应)和衰减记忆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须知输入信息)的局限性,借助子结构技术,建立了结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的广义复合反演算法。利用单元刚度变化率来判定损伤的程度和位置,建立了基于广义复合反演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及地震动反演的三阶段法。以一个6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损伤识别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噪声存在的情况下,三阶段法能够准确确定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且地震动反演时程与真实时程吻合较好,验证了三阶段法在结构损伤识别及地震动反演中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试验室;河北筑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关键词】: 损伤识别 广义复合反演算法 扩展卡尔曼滤波 子结构技术 三阶段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208478)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2013B07)
【分类号】:TU317
【正文快照】: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领域许多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这促使了土木工程结构向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这些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有着密切关系并且要求使用年限长达数十年,所以在其服役过程当中,由于环境腐蚀、材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祥建;土木工程中的物理参数时域识别及地震动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仲健林;任杰;马大为;聂峗;胡建国;;基于细观力学精确建模方法的自适应底座力学性能研究[J];固体火箭技术;2014年03期
2 王丹;刘少欣;陈五一;;基于并联机构的Kane法动力学模型参数辨识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2015年10期
3 王祥建;万鹏;崔杰;;基于复合反演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及地震动反演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岩;扭摆法转动惯量测量中的非线性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卢凡;基于悬架非线性特性的车辆振动状态观测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3 张建宏;复杂力学环境中MEMS安全系统失效机理与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玉梅;白泉;陈百玲;刘斌;;基于广义逆理论的转角信息重构近似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尚久铨;卡尔曼滤波法在结构动态参数估计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1年02期
3 陈隽,李杰;部分输入未知条件下的结构系统识别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4期
4 陈隽,徐幼麟,李杰;Hilbert-Huang变换在密频结构阻尼识别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5 李杰,陈隽;结构参数未知条件下的地震动反演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3期
6 刘丰年,李宏男,刘明;一种有效的结构动态参数识别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7 陈健云,王建有,林皋;基底输入未知条件下质量不确定结构损伤识别[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周志勇,刘承宗,赵惠麟;剪切型结构动力模型物理参数模态识别方法及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9 陈健云,王建有;输入未知情况下结构复合反演的两步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10 任伟新;环境振动系统识别方法的比较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开平;李静;庞世伟;邹经湘;;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有;测试信息不完备下结构物理参数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炳;结构损伤识别指标法及其实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3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4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5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6 尹涛;余岭;朱宏平;;一种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6期
7 李清富;张江威;;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8年05期
8 李伟;;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8年23期
9 李蕊;周丽;;基于不完全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何伟;何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10 徐建立;杨飞宇;;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唐小兵;结构损伤识别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袁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9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晓威;基于频响函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河北大学;2015年
2 王晓光;基于运行模态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何立志;希尔伯特—黄变换及其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佟显能;基于信息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涛;基于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霍旭薪;结构损伤识别[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7 孙文秀;结构损伤识别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常峰;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理论的工程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李大伟;一种基于动力学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05年
10 纪志远;基于控制图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79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7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