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岩体相似物理模拟试验新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透明岩体相似物理模拟试验新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透明土 透明岩体 数字照相量测 相似模拟 模型试验
【摘要】:在传统岩土工程模型试验中,物理模型通常由不透明材料制备而成,变形的直接观测仅限于模型表面,而模型内部变形只能通过局部的、间接的方法进行有限观测,致使全面细致的岩体变形破裂过程及其复杂力学行为研究受到很大局限。借鉴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透明土试验的思路与方法,以软岩相似物理模拟为突破口,针对透明相似材料的透明度、强度、相似性和变形量测等几个关键难题,系统研发了透明岩体模型的制作方法、试验加载系统、数字散斑照相量测等关键技术。通过透明岩体基本物理力学实验和相似物理模型试验研究,1提出了透明岩体试样的制备方法,获得了试样透明度较为理想的硅粉、液体石蜡以及正十三烷的配比参数,研制了一种适合模拟软岩物理力学性质与变形破裂特征的透明相似物理试验材料。2通过透明岩体试样内置人工测点和散斑面,分别采用激光切面和白光照射,提出了两种较为有效的透明岩体内部变形的数字照相观测方法。3建立了透明岩体相似物理模拟试验新方法,包括透明岩体组成材料的选择、试样制作的材料配比、制作过程要素控制、模型内测点和散斑面设置、数字照相量测以及配套加载物理试验系统等。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透明土 透明岩体 数字照相量测 相似模拟 模型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19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046905)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2012)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internal deformation of transparent rock mass model areproposed and implemented.(3)An innovative physical similarexperi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transparent rock mass───────materials is established,which includes components selection,mixture rati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兆虎;孔纲强;刘汉龙;周航;;基于透明土材料的沉桩过程土体三维变形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2 孔纲强;刘璐;刘汉龙;周航;;玻璃砂透明土变形特性三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3 李元海;林志斌;靖洪文;杨圣奇;;含动态裂隙岩体的高精度数字散斑相关量测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4 赵红华;葛玉宁;李鹏飞;;粒子测速技术和透明土在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5 孙吉主;肖文辉;;基于透明土的盾构隧道模型试验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6 隋旺华;高岳;;透明土实验技术现状与展望[J];煤炭学报;2011年04期
7 王秀华;宰金珉;蒋刚;陈亚东;;用于透视土体内部变形的透明材料的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8 李元海;靖洪文;刘刚;周治国;;数字照相量测在岩石隧道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8期
9 李杭州;廖红建;;膨胀性泥岩的非线性强度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元海;靖洪文;曾庆有;;岩土工程数字照相量测软件系统研发与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国安;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损伤机理及破裂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陈坤福;深部巷道围岩破裂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机理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佳佳;基于透明土的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吴明喜;人工合成透明砂土及其三轴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海;林志斌;喻军;;深埋圆型巷道围岩变形规律的透明岩体试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2 宋丹青;张洪瑞;冯兴波;;饱和粉土变形特性三轴试验[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3 袁炳祥;吴跃东;陈锐;冯仲文;汪亦显;;侧向受荷桩周土体内部位移场的模型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年10期
4 Li Yuanhai;Zhang Qi;Lin Zhibin;Wang Xiaodong;;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rule of rocks fracture surrounding gob-side roadway with model experi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年05期
5 童凯凯;俞东伟;蒋军;孙碧虹;;PIV技术对桩承加筋土复合地基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6年07期
6 杜明瑞;靖洪文;苏海健;朱谭谭;;孔洞形状对砂岩强度及破坏特征的影响[J];工程力学;2016年07期
7 宫全美;周俊宏;周顺华;季昌;;透明土强度特性及模拟黏性土的可行性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8 高岳;隋旺华;;熔融石英型透明砂土及其岩土工程性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9 陈涛;郭广礼;朱晓峻;郭庆彪;;相似材料模型的位移监测方法对比研究[J];煤矿安全;2016年06期
10 高岳;王档良;;化学注浆防治立井二次涌水透明土试验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璞;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型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柏东良;孔隙含水岩石中地下结构的水力荷载[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刘清泉;多重应力路径下双重孔隙煤体损伤扩容及渗透性演化机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王德超;千米深井综放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演化机理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林志斌;深部岩体变形破裂时空演化规律与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王红伟;大倾角煤层长壁开采围岩应力演化及结构稳定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7 陈登红;深部典型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控制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8 卢小雨;深井大断面沿空留巷围岩稳定控制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9 徐剑坤;基于机器视觉的巷道变形实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王琦;深部厚顶煤巷道围岩破坏控制机理及新型支护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强;Y形桩竖向承载特性的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2 温雨眠;砂泥岩混合料固结渗透耦合特性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高文艺;深部复合地层TBM隧道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高炳伦;基于透明土的采掘溃砂流动形态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常艳;基于透明土技术的带承台单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土体二维变形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顺金;透明岩体相似材料研制与实验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陈博;砂土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李亮;透明土合成及物理力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何弘;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整体化加固试验[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兴瑞;土石混合体的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纲强;刘璐;刘汉龙;周航;;玻璃砂透明土变形特性三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6期
2 毕庆涛;肖昭然;丁树云;蒋敏敏;;静压桩压入过程的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3 赵红华;葛玉宁;李鹏飞;;粒子测速技术和透明土在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4 隋旺华;高岳;;透明土实验技术现状与展望[J];煤炭学报;2011年04期
5 刘招伟;李元海;;含孔洞岩石单轴压缩下变形破裂规律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8期
6 詹乐;李镜培;饶平平;;坡顶邻近处群桩对边坡的挤土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7 叶南;张丽艳;;大变形下基于数字图像相关的改进分段位移传递法[J];光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刘君;刘福海;孔宪京;李永胜;;PIV技术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朱维申;张乾兵;李勇;孙林锋;张磊;郑文华;;真三轴荷载条件下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亚东;宰金珉;佘跃心;戚科骏;;基于DIC技术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4 张东明;岩石变形局部化及失稳破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张大林;流形方法在岩体断裂特性与裂纹发展过程数值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6 柴敬;岩体变形与破坏光纤传感测试基础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明喜;人工合成透明砂土及其三轴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根华;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系统的Duncan-Chang模型和南水模型参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刘永禄;三轴实验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的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志军,王永学,曲月霞,李广伟,李春花,王喜文;半圆型结构冰压力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3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兰志勇;采动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郑羽良;渗流井取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张智亮;缝洞储层物理模拟试验装置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9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7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