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调度消纳风电的集中供热与电采暖热容量的规划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热调度消纳风电的集中供热与电采暖热容量的规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中供热 消纳风电 热电联合调度 风电供暖 电力热泵
【摘要】: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伴随的是能源的快速消耗,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为缓解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绿色环保的风力发电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凭借丰富的风能资源也加快了风电建设的脚步,近几年风电装机容量不断攀升。然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问题,就我国而言,风电消纳不足带来的弃风问题尤为严重。“三北”地区,不仅存在大规模风电并网机组,同时还有高比例的热电联产机组。在冬季供暖期内,热电联产机组用于集中供热,依靠以热定电模式运行出力恒定,调峰能力有限,因此只能通过频繁改变常规火电机组出力来调整风电并网。本文以集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供热机组以热定电出力情况下的风电并网情况。模型以电网接纳最多风电为目标,在考虑常规火电机组的最小出力及爬坡约束下依靠电量平衡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以热定电模式下电网能接纳一定量的风电,但是由于风电出力波动在风电出力比较多的时刻仍有近10%的弃风率。提出新型热电联合调度模型,在集中供热系统上增加电力热泵,通过改变供热机组的热电比来填补风电不足,消纳风电高峰补偿供热,以此达到平稳风电的目的。模型以调整后风电出力波动的标准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增加了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的出力约束和爬坡约束以及采暖热水到达热用户的延迟时间和热惯性时间等因素,并进行算例分析,得到新模式下风电消纳情况、集中供热与电采暖的配比关系以及电采暖的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保证电量平衡及热负荷平衡前提下,利用热电联合调度方法可以有效削弱风电波动,风电除并网外全部用来供热,弃风率几乎为零,集中供热量与风电供暖量之比接近1:1。因此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风电出力波动,使得风电平稳并网以减少弃风;还可以消耗并网剩余风电为热用户供暖,缓解集中供热压力。文章最后还对电厂侧和用户侧不同热泵性能系数对结果的影响做了分析,指出改变不同位置的热泵性能系数对供热有着相反的结果。
【关键词】:集中供热 消纳风电 热电联合调度 风电供暖 电力热泵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2;TM6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研究背景10-14
- 1.1.1 全球风电发展概况10-12
- 1.1.2 影响风电消纳的主要因素12-14
- 1.2 国内外消纳风电的研究现状14-16
- 1.3 本文主要工作16-17
- 第2章 以热定电模式下电网接纳风电的能力17-26
- 2.1 集中供热系统17-18
- 2.2 以热定电模式下电网接纳风电能力18-24
- 2.2.1 风电日出力18-21
- 2.2.2 电网接纳风电能力模型21-23
- 2.2.3 算例分析23-24
- 2.3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热电联合调度方法的提出及其数学模型26-36
- 3.1 基于风电供暖的新型热电联合调度方法的原理介绍26-28
- 3.2 基于风电供热的热电联合调度模型的建立28-34
- 3.2.1 目标函数28-29
- 3.2.2 抽汽式热电联产机组约束29-32
- 3.2.3 热泵约束32-34
- 3.2.4 供暖热水约束34
- 3.3 本章小结34-36
- 第4章 基于热电联合调度消纳风电的算例分析36-47
- 4.1 GAMS优化平台介绍36-38
- 4.2 采暖热负荷分布38-39
- 4.3 算例结果分析39-43
- 4.3.1 热电联合调度模式下风电并网情况39-41
- 4.3.2 热电联合调度模式下的供暖情况41-43
- 4.4 不同热泵系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43-46
- 4.4.1 电厂侧不同的热泵性能系数对风电调整及供热的影响43-45
- 4.4.2 用户侧不同的热泵性能系数对风电调整及供热的影响45-46
- 4.5 本章小结46-47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47-49
- 5.1 结论47-48
- 5.2 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制2010年集中供热技术进步发展规划[J];区域供热;2000年06期
2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召开“城镇集中供热第十个五年计划设想”讨论会[J];区域供热;2000年06期
3 杨治金;丹麦的集中供热[J];区域供热;2000年06期
4 韦新东,尹军,全贞花;日本集中供热(冷)系统的发展现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斯图尔·安德森,冯燕;东欧和前苏联集中供热状况评述[J];区域供热;2001年02期
6 韦新东,尹军,全贞花;日本集中供热(冷)系统的节能与环境影响分析[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靳大勇,邢波;浅谈集中供热[J];煤炭技术;2002年07期
8 郭其朝,郭祥冰;集中供热 遏制污染[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年01期
9 张泽丽;浅谈集中供热[J];山西建筑;2003年14期
10 孟哲,刘应宗,金宇澄;我国集中供热的现状与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成丹;闫明慧;王珏;;集中供热系统的能耗原因分析及远距离集中供热的可行性[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2 孙玉庆;牛刚龙;;关于燃油炉和集中供热的有关政策及技术经济分析[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蒋南波;谷亚川;张明强;;集中供热调节方式的比较[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6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1996年
4 王荣华;陈灵杰;;集中供热节能与城市“三联供”前景展望[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5 侯秀邦;;中小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对策探讨[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张宇楠;张元辉;;集中供热改善吉利城区大气环境质量[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方中心;孙信梅;;变声速增压换热装置在热水集中供热中的应用[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浩;李磊;;合肥市集中供热西区主管网工程设计的几点体会[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9 李强;王喜贵;刘新德;;改电采暖为水采暖 实施矿区集中供热[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李争灵;;集中供热系统概述与人居环境改善探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胡占富;哈市集中供热今年再增20万户[N];哈尔滨日报;2005年
2 记者 李宝森;集中供热今年再增20万户[N];黑龙江日报;2005年
3 胡占富;丹麦拟参与建设哈市西南部集中供热项目[N];哈尔滨日报;2007年
4 ;集安市建设集中供热节能项目[N];吉林日报;2006年
5 首席记者 黄世盛;视察双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N];盘锦日报;2006年
6 任晓明;推进集中供热 减少燃煤污染[N];太原日报;2008年
7 市公用事业总公司总经理、市集中供热办公室主任 李作有;我市集中供热的瓶颈与科学对策[N];咸阳日报;2008年
8 记者 姚富昌;实现集中供热的最佳效果 让群众满意[N];运城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丁辉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王馨;六大工业片区年内集中供热[N];南京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刘凯;提前筹备集中供热物资 争取项目早日通过审批[N];运城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洋;集中供热智能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赵岩;集中供热改造项目碳减排问题探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蔡麒;集中供热回水温度的广义预测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卜云婷;集中供热二次网节能控制方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5 郭智辉;郑州西区住宅集中供热智能监控系统设计[D];郑州大学;2016年
6 卢泓樾;兰溪发电公司集中供热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7 赵建;基于热调度消纳风电的集中供热与电采暖热容量的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喻李葵;集中供热供冷计费技术的研究及远程自动计费系统的开发[D];湖南大学;2001年
9 沈志彤;哈尔滨市太平区集中供热工程可行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陈宏振;徐州市集中供热的经济性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82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682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