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方法综述
本文关键词: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方法综述
【摘要】:城市群既是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标志性产物。本文基于城市群多元化的概念演进历程,以城市群识别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为主线,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发育范围划分和界定的研究历程,认为"概念本质的认识、界定标准的设定、最小分析单元的选用和识别方法的选择"是学术界对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难以共识的主要原因;理清了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的研究脉络:以美国都市区划分为代表的传统社会经济指标法影响深远,奠定了西方国家关于城市群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的研究基调;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划分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群发育范围划分的主流;在明确识别对象的基础上,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手段,综合指标和模型多种方法为一身的集成模拟法,代表了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和界定研究的未来趋势。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城市群 范围识别 空间界定 研究进展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J15B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7)
【分类号】:TU982.2
【正文快照】: 1引言城市群的出现是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域单元(方创琳,2009)。20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2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3 周一星;关于明确我国城镇概念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建议[J];城市规划;1986年03期
4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5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6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7 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6期
8 陈立人,王海斌;长江三角洲地区准都市连绵区刍议[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3期
9 孙娟;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4期
10 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带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余忠;区域规划中的开发管制区划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单卓然;许龙;鄢浩;;哈尔滨城市化近域推进探讨[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7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8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9 蒋东正;城镇用地规模扩张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10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3 王鹤春;王家斌;;沈阳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4 王鹤春;王家斌;;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沈阳航空经济区产业群构建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于亚滨;潘玮;;哈尔滨都市圈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魏伟;但梦薇;黄道远;;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辐射力及影响范围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10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雷征;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义武;方大春;;安徽省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汪大正;;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张雪花;郭怀成;张宏伟;;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王玲;;略论北京“首都圈”的形成与作用[J];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5 刘耀彬;张安军;;江西省城市中心性测度及其中心城市选取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6 戴宾;城市群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财经科学;2004年06期
7 于涛方,吴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边界界定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8 李国平;世界城市格局演化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定位[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1期
9 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展态势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10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洪妍;;城市群战略与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谢伟艺;;紧凑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群协调规划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2009年09期
3 朱海;;运输通道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年05期
4 柴锡贤;;城市群与城镇链先后辩[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6期
5 沈潇;蒋博尧;;长株潭城市群空间格局分析[J];中华建设;2013年08期
6 齐康,段进;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空间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7 祁巍锋;宋吉涛;;城市群规划的视角与规范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8 田嵩;赵树明;刘颖;;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9 刘玉亭;王勇;吴丽娟;;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J];人文地理;2013年01期
10 贾卓;陈兴鹏;袁媛;;中国西部城市群城市间联系测度与功能升级研究——以兰白西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陈群元;尹长林;;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评判研究——以长株潭和泛长株潭城市群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3 刘爱香;朱玉周;程家合;;不利天气对城市群交通网络的影响分析与应对措施[A];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城市群发展气象服务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4 宫媛;师武军;郑向阳;张丽梅;;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协调途径探讨——北美城市群经验及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启示[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静;彭,
本文编号:744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4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