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我国地热供暖的现状及展望

发布时间:2017-09-01 22:26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热供暖的现状及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地热能 供暖 水热型地热 地源热泵 干热岩


【摘要】:地热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在治污降霾、改变能源结构、提倡生态文明的今天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利用化石燃料供暖,污染较严重,供暖形势严峻。而利用地热能供暖是地热资源最直接的利用方式。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天津、咸阳等地利用地热供暖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受限于技术、成本等条件制约,地热供暖在我国总供暖面积中占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在利用过程中浪费比较严重,利用地热供暖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北方地区地热供暖以地热流体供暖为主,地源热泵供暖发展迅速,干热岩供暖虽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是前景广阔。笔者在对地热流体、地源热泵、干热岩供暖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利用地热供暖思考及建议。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地热能 供暖 水热型地热 地源热泵 干热岩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沉积盆地深层孔隙型地下热水回灌堵塞机理研究”(41472221)
【分类号】:TU832;P314
【正文快照】: 由于雾霾加重,化石能源枯竭,使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层面。地热一个非常重要的清洁能源,却一度被忽视(石岩等,2011)。地热能分为浅热(地源热泵)、水热和干热(干热岩)3种主要类型(庞忠和等,20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晨;马致远;胡伟伟;闫华;孙彩霞;;同位素对咸阳城区热储流体成因类型的指示意义[J];矿物岩石;2012年04期

2 杨吉龙,胡克;干热岩(HDR)资源研究与开发技术综述[J];世界地质;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星;吴能友;苏正;曾玉超;;增强型地热系统开发技术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1期

2 王学忠;;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3期

3 蒋林;季建清;徐芹芹;;渤海湾盆地应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地质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3年01期

4 张炜;许天福;吕鹏;王淑玲;;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的研究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3期

5 柳云龙;田有;冯fE;郑确;迟唤昭;;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4期

6 郭剑;陈继良;曹文炅;蒋方明;;增强型地热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建设;2014年04期

7 苏正;王晓星;胡剑;吴能友;;我国增强型地热系统选址问题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1期

8 王晓星;吴能友;苏正;曾玉超;;增强型地热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12年09期

9 尤伟静;刘延锋;郭明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年02期

10 颜磊;蒋卓;王大勇;王荐;黄屋宇;向兴金;陈洪;;干热岩抗高温钻井液体系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殷秀兰;董颖;;我国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刍议[A];中国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考察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贵玲;;我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战略研究[A];中国地热能:成就与展望——李四光倡导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4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国地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庆;增强型地热系统人工压裂机理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永仲;弥渡温泉地质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屈丽丽;云南省安宁温泉镇地热田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程先锋;云南东部地热赋存规律及成因模式[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茜;河南鲁山县五大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石晓今;宁波中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冯晓燕;沈阳地区利用干热岩资源供暖技术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年

7 迟唤昭;速度成像、微裂缝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万鹏;用近接型相似微小地震对判明干热岩热储层主要裂隙方位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赵锟;沈阳地区干热岩储留层裂隙温度分布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10 李同同;利用废弃油井地热能发电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蔡春芳;塔中古生界油田水的成因和混合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0年05期

2 王焰新,文冬光,沈照理,钟佐;深部地下水的起源及其成矿作用[J];地学前缘;1996年04期

3 李婷;胡伟伟;马致远;豆惠萍;;古气候变化与地下热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的关系[J];地下水;2011年01期

4 张吉林;冰芯记录中过去250ka气候普遍不稳定的证据[J];海洋地质动态;1994年03期

5 马致远;钱会;黄建勋;苏艳;范基娇;;关中盆地南部含水层间相互关系的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证据[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年02期

6 胡扬;马致远;余娟;李青;张跟全;贾旭兵;;关中盆地地下热水接受补给时温度及热储层温度的估算[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7 薛华锋,朱兴国,王润三,张金功,王勇,卢进才;西安地热田伴生富氦天然气资源的发现及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马致远;王心刚;苏艳;余娟;;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地下热水H、O同位素交换及其影响因素[J];地质通报;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德福;鄂尔多斯盆地南区洛河组地下水演化水文地球化学模拟[D];长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凤宇;浅析地热供暖的比较优势[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窦成良;深层地热水资源在暖通空调领域中的应用探讨[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4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774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