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供暖送风方式对高大空间室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热风供暖送风方式对高大空间室内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高大空间 热风供暖 混合通风 碰撞射流通风 主动式污染物 被动式污染物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混合通风和碰撞射流通风供暖时,高大空间内的热环境及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热风供暖方式在高大空间内形成的气流形态完全不同,导致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也有很大差别.碰撞射流通风时,不同类型污染物(CO2和2.5μm颗粒物)在房间内都能均匀分布,而混合通风时,两者在房间内的分布极不均匀且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CO2集中分布于房间中部,2.5μm颗粒物则集中分布在远离外墙的近地面区.碰撞射流通风比混合通风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排除.此外,送风温差对混合通风房间内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有明显影响,但对碰撞射流通风基本没有影响.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大空间 热风供暖 混合通风 碰撞射流通风 主动式污染物 被动式污染物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094)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资助项目(13ZZ054)
【分类号】:TU832
【正文快照】: 通风形式是影响房间内污染物扩散的一个重要因素[1].传统的冬季热风供暖房间,通常采用混合通风(MV)系统中上送上回式的气流组织形式.由于热浮力的作用,送风热气流将难以到达人员空间,导致供暖能量利用率偏低[2].碰撞射流通风(IJV)作为一种新型的通风方式,完全克服了混合通风供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涛;李剑东;王智超;徐昭炜;;过渡季节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热环境研究(Ⅱ)[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2 简毅文;王瑞锋;;软件热模型影响负荷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3 王季楼,闫征;有回风全空气空调系统全新风运行送风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王夕伟;;建筑墙体朝向及外表面吸收率对延迟时间和衰减系数的影响[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0年02期
5 金洪文,刘军,崔红,陈君;空调系统噪声优化控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陈鑫;刘鹏;;核电厂主控制室空调系统噪声治理[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5期
7 于梅春;李春娥;;《空气调节》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8 向立平;;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空气调节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9 陈晨;连之伟;铃木智博;盐地纯夫;钟珂;;嵌入式空调室内机气流组织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龙静,王书傲;地铁车辆空调系统送风风道分析[J];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红亮;平行流冷凝器的热分布特性和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辉;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学来;毛细管格栅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高亚锋;适于城市住区规划的室外热环境实测与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韩莹;寒冷地区住宅建筑物综合热惰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丁研;辐射供冷及独立新风耦合系统送风形式与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任艳莉;高大空间气流组织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王怡;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苏芬仙;建筑能耗动态分析用气象数据构成及THRF新的能耗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陈红兵;办公建筑的天然采光与能耗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水成;负荷来源对热风供暖高大空间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峰;杨燕慧;杨德福;;高大空间分层供暖室内气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建筑节能;2009年04期
2 胡万玲;管勇;;空调送风角对冬季办公室气流组织影响的数值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辛峰;杨德福;;送风角度对分层供暖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云峰,高孟理;隧道射流通风流场数值的计算方法[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杨中;徐永杰;柳爱群;;提高隧道纵向全射流通风效果的途径[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6年02期
3 邢利英;高孟理;张得全;;射流通风增压技术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7年01期
4 邢利英;高孟理;;隧道射流通风效率的实验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03期
5 王红梅;王大鑫;郭阳;石俊龙;;碰撞射流通风的特性及节能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7期
6 李茂淦;单线铁路隧道射流通风的研究──焦柳线牙已隧道射流通风研究试验结果[J];铁道建筑;1995年02期
7 ;单线铁路隧道射流通风技术[J];中国铁路;1995年10期
8 高孟理;隧道射流通风与防灾[J];中国公路学报;1998年01期
9 李永生;射流通风技术在圆梁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隧道技术;2004年03期
10 孙三祥;高孟理;武金明;谢君泰;刘小刚;;双向行车公路隧道射流通风系统优化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茂淦;黄思源;黄远绥;侯国才;;单线铁路隧道射流通风的研究——焦柳线牙已隧道射流通风研究试验结果[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92年
2 李晓冬;董雷;;碰撞射流通风方式的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森森;肖益民;;地铁隧道壁龛式射流通风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高辉;陈寿根;敬成君;杨家松;;掌子面射流通风CFD模拟研究[A];2008铁路暖通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云非;;射流通风技术的形成与大瑶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云非;;射流通风技术的形成与大瑶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海杰;李本君;赵先智;;地下停车库诱导射流通风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中华建筑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美珍;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内空气品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2 王晓婷;碰撞射流通风系统供热效果及节能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3 董雷;碰撞射流通风方式在办公类建筑中应用的探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梦;碰撞射流通风方式在航站楼类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5 丁亭;高速公路隧道纵向射流通风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王松;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纵向射流通风数值模拟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李小江;城市隧道纵向射流通风技术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罗占夫;特长隧道射流通风与多作业面条件下通风技术[D];同济大学;2007年
9 王艳;送风参数对碰撞射流通风系统气流形态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4年
10 赵哲;高射吸比气—气射流通风关键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90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9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