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数字体相关法测量红砂岩单轴压缩内部三维应变场
本文关键词:基于CT数字体相关法测量红砂岩单轴压缩内部三维应变场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单轴压缩 内部三维应变场 数字体相关法 工业CT 应变局部化
【摘要】:基于X射线工业CT实时获取单轴压缩过程中红砂岩试件的三维数字体图像,采用数字体相关(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DVC)法测量、分析受载过程中试件内部三维变形场及应变场。通过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分析,揭示试件内部应变局部化演变及破坏过程。红砂岩内部结构可以作为散斑结构,成为变形信息的载体,DVC法的精度可达0.05体素;红砂岩变形破坏中存在明显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在峰值荷载的68.9%时试件内部出现应变局部化区域,并逐渐发展至试件破坏,局部化区域与试件最终破坏面位置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DVC法测量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试件内部应变局部化特点及其演化的过程,为岩石内部变形可视化提供了方法。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城建学部;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单轴压缩 内部三维应变场 数字体相关法 工业CT 应变局部化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42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QM02)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1引言在岩石破裂和局部化演变研究中,实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在众多实验方法中,二维数字散斑相关法(d i g i t a l i m a g e c o r r e l a t i o n,D I C)具有全场性、非接触性和对实验条件要求简单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观测岩石变形局部化与破坏过程[1-3]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招伟;李元海;;含孔洞岩石单轴压缩下变形破裂规律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0年08期
2 潘兵;吴大方;谢惠民;胡振兴;;基于梯度的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测量物体内部变形[J];光学学报;2011年06期
3 袁则循;毛灵涛;彭瑞东;刘红彬;连秀云;;CT孔隙岩石内部三维变形场数字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4 葛修润,任建喜,蒲毅彬,马巍,朱元林;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实时试验[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0年02期
5 潘兵;吴大方;郭保桥;;数字体图像相关方法中基于迭代最小二乘法的物体内部变形测量[J];实验力学;2011年06期
6 周火明;杨宇;张宜虎;范雷;左永振;王祥;;多裂纹岩石单轴压缩渐进破坏过程精细测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杨更社,谢定义,,张长庆,蒲毅彬;岩石损伤特性的CT识别[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建喜,罗英,刘文刚,李新虎;CT检测技术在岩石加卸载破坏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2 刘小红;晏鄂川;朱杰兵;汪斌;;三轴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损伤破坏机理CT试验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12期
3 周火明;钟作武;张宜虎;李维树;熊诗湖;范雷;;岩体原位试验新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初步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0期
4 敖波,张定华,赵歆波,徐夏刚;CT图像中裂纹缺陷的理论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4期
5 敖波;赵歆波;张定华;徐夏刚;王唤抒;;裂纹缺陷体积百分数与CT数的关系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6年02期
6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吕玉凯;;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破损过程的CT试验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祝捷;;基于CT图像的岩石破裂过程裂纹分形特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康志勤;赵阳升;孟巧荣;杨栋;愪保平;;油页岩热破裂规律显微CT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9 丁卫华,仵彦卿,蒲毅彬,崔中兴,曹广祝;X射线岩石CT的历史与现状[J];地震地质;2003年03期
10 尹光志,代高飞,皮文丽,李东伟;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的CT实验[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图像配准[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2 田威;党发宁;梁昕宇;陈厚群;;混凝土细观损伤特性的CT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丁卫华;陈厚群;刘少聪;张健;冯雨;;基于CT的混凝土动力破坏过程的试验技术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4 雷冬;冯富凯;杨柳荫;任青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的岩石双轴压缩破坏的自由面变形测量[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5 王艳梅;刘宝林;贾苍琴;;岩石细观力学试验方法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更社;孙钧;蒲毅彬;;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细观损伤的CT识别[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崔中兴;仵彦卿;曹广祝;丁卫华;蒲毅彬;冯小太;;三维应力状态下砂岩的渗流实时CT观测[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孙红;葛修润;吴刚;蒲毅彬;;上海粘性土变形特性的宏观细观试验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杨更社;刘慧;彭丽娟;刘新军;;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损伤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林鹏;王仁坤;周维垣;;含三维预置裂纹缺陷岩体三维破坏试验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鹏;锦屏二级水电站施工排水洞岩爆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东阳;冻土未冻水含量测试新方法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朱福巍;节理岩体细观损伤模型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尤嘉;膏溶角砾岩水损伤特性和机理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根;基于模拟的水岩耦合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蕊;数字图像相关及其在若干工程测试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代高飞;岩石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及冲击地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樊克恭;巷道围岩弱结构损伤破坏效应与非均称控制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10 韦立德;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倩;隧道施工过程围岩损伤破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安晶;热冲击条件下含表面裂纹的UHTC破坏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磊;流固耦合与接触冲击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王雷;剪切荷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细观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陆丽丰;煤岩细观剪切破坏及其声发射特性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胡大江;煤岩损伤特性及冲击地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张全胜;冻融条件下岩石细观损伤力学特性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8 马静嵘;软岩体冻融损伤水热力耦合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9 张卫中;岩石变形剪切带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4年
10 尹小涛;基于图像定量分析的砂岩破坏细观机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燕,朱可善,胡本雄;含裂隙岩石受压破坏的声发射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1998年04期
2 马巍,吴紫汪,蒲毅彬,常小晓;冻土三轴蠕变过程中结构变化的CT动态监测[J];冰川冻土;1997年01期
3 郑捷,姚孝新,陈楻;岩石变形局部化的实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83年06期
4 毛灵涛;安里千;王志刚;石鹏;商雅楠;;煤样力学特性与内部裂隙演化关系CT实验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仵彦卿,丁卫华;单轴条件下砂岩三维破裂过程的CT观测[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6 潘兵,续伯钦,李克景;梯度算子选择对基于梯度的亚像素位移算法的影响[J];光学技术;2005年01期
7 潘兵,续伯钦,谢惠民,戴福隆;面内位移测量的基于梯度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J];光学技术;2005年05期
8 潘兵;谢惠民;;数字图像相关中基于位移场局部最小二乘拟合的全场应变测量[J];光学学报;2007年11期
9 王伟;何小元;;光学引伸计在低维材料实时应变测量中的应用[J];光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潘兵;吴大方;;基于带通滤波成像的高温数字图像相关方法[J];光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元;天水上磨水库磨拉石建造红砂岩的工程特性[J];甘肃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周美林;;红砂岩填石路基的沉降稳定特性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03期
3 高社林;;皖南山区某高速公路红砂岩特性及其路基施工工艺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年03期
4 黄杰;;东常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28期
5 江凌;;红砂岩地质段公路设计与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6 ;新垦红砂土田种稻夺高产的几项技术[J];科技简报;1978年19期
7 郑泽厚;鄂东南红砂岩棕红壤岗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一以崇阳县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8 张锦纯;邓琳;;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21期
9 安建林;;红砂岩分布区挖方路基处理与防护[J];科技资讯;2009年10期
10 唐红波;汪千;;浅谈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多文;熊承仁;;红砂岩的渐进崩解特性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2 王孟华;;红砂岩路堑边坡的水害与防治对策[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3 冯义卿;邓经国;陈国强;游思权;;红砂岩填筑路基的冲压补强探讨[A];2002年道路工程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敦华;;红砂岩对钻孔桩桩壁摩阻力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邓觐宇;赵明华;;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6 胡昕;洪宝宁;周宇泉;;从微细结构角度分析红砂岩的强度特性[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谢强;;扫描电镜下红砂岩破裂过程的连续观察[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邱立诚;黄东;袁伟强;钟雪平;;河源恐龙脚印化石与惠州恐龙蛋化石[A];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燕;红砂岩再受不起风吹雨打[N];东莞日报;2009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丽谯楼:千年不语历沧桑[N];西江日报;2012年
3 黄建新 罗仲尤;红砂岩地带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02年
4 黄建新;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获重大突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张勇 陈景柏;以色列专家到修水指导裸露红砂岩综合治理[N];九江日报;2006年
6 杨辉柏 杨光华 鄢明民;科技创新铸坦途[N];湖南日报;2009年
7 罗仲尤 李璀 记者 李伦娥;湖南大学要做地方经济“助推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记者 秦仲阳 通讯员 李远飞;河源发现逾百恐龙脚印[N];信息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建清;红砂岩粗粒土加筋挡墙力学机理和地震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周斌;湘西红砂岩顺层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和风险评估[D];中南大学;2010年
3 陆华;冲击荷载下红砂岩流固耦合的动力响应及损伤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宋立伟;西北地区冻结岩石力学特性及爆破损伤评价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清林;水对泥质红砂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伍剑奇;泥质红砂岩筑路材料的工程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余立群;瑞寻高速公路红砂岩的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分析[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4 唐彩云;红砂岩路堤的强夯处理与沉降特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5 彭华烨;湿热山区高速公路红砂岩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郭志柳;细颗粒红砂岩风化土冲击加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7 吴川;膨胀性红砂岩边坡破坏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8 武永;温度/载荷作用下红砂岩损伤机理与声发射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张年胜;红砂岩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杜勇立;土工格栅加筋红砂岩粗粒土挡墙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8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2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