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22:17

  本文关键词:基于文化地理学的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琼北地区 传统村落 传统民居 文化地理学


【摘要】:作为海南岛最接近祖国大陆的部分,琼北地区是由海口、琼海、文昌、定安、临高、儋州、澄迈、屯昌8个市县共同构成,近年来琼北8市县组成了区域联合体,成为海南岛新的旅游热点,古村古民居更是旅游路线中的精华。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琼北传统村落与民居虽然缘起于大陆,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琼北传统村落与民居不断地往变得简单和多元的方向发展,其所隐含的对自然、人文智慧的思考方式是理解特殊地域条件下的人居环境的宝贵资源,非常值得保护和研究。但其学术在学术上少人关注,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台风灾害肆虐,保护情况也让人担忧。琼北地区村落和民居在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系文化、南洋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织下,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村落格局风貌与民居建筑样式,是海南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结晶和杰出代表。现有的村落格局风貌与民居是怎样形成的?各种文化之间如何分异融合?笔者认为,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必须将自然、人文因素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传统民居样式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探讨总结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形成原因、文化历史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状况。为此,笔者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文化地理学三个学科相融合,通过文献搜集、田野调查、数据普查、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琼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与民居进行综合性基础研究,该研究主要包括:(1)构建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文化地理信息图册;(2)划分不同的村落及民居文化区;(3)研究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的文化地理学特征的形成动因;(4)探讨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与相关文化的关联。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受多种文化影响,存在多样化的独特地域文化地理特征。琼北地区各地传统村落及民居所体现出的多样化文化地理特征,是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个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关键词】:琼北地区 传统村落 传统民居 文化地理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TU24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15-21
  • 1.2.1 国内外文化地理学研究发展及现状15-17
  • 1.2.2 国内村落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17-18
  • 1.2.3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现状18-21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21-25
  • 1.3.1 研究范围21
  • 1.3.2 研究对象21-25
  • 1.3.3 研究内容25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25-28
  • 1.4.1 研究方法25-27
  • 1.4.2 研究框架27-28
  • 第二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28-57
  • 2.1 琼北地区概况28-36
  • 2.1.1 地理区位28-29
  • 2.1.2 自然环境29-35
  • 2.1.3 文化背景35-36
  • 2.2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因子的确定36-45
  • 2.2.1 村落地形37
  • 2.2.2 村落布局37-41
  • 2.2.3 组团关系41-43
  • 2.2.4 村落选址43-44
  • 2.2.5 村落规模44
  • 2.2.6 村落环境要素44-45
  • 2.3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因子的确定45-52
  • 2.3.1 民居类型45-50
  • 2.3.2 建筑材料50-52
  • 2.4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数据库构建52-55
  • 2.4.1 技术路线52-54
  • 2.4.2 建立数据库54-55
  • 2.5 本章小结55-57
  • 第三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分析57-77
  • 3.1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地理学特征57-68
  • 3.1.1 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57-59
  • 3.1.2 传统村落的地形分布特征59-60
  • 3.1.3 传统村落的布局分布特征60-61
  • 3.1.4 传统村落的组团关系分布特征61-62
  • 3.1.5 传统村落的村落选址分布特征62-64
  • 3.1.6 传统村落的村落规模分布特征64-66
  • 3.1.7 传统村落的村落环境要素分布特征66-68
  • 3.2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68-72
  • 3.2.1 传统民居类型分布特征68-70
  • 3.2.2 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分布特征70-72
  • 3.3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叠合特征分析72-75
  • 3.3.1 村落布局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72-73
  • 3.3.2 村落选址与村落规模的叠合分析73-74
  • 3.3.3 村落地形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74
  • 3.3.4 建筑材料与民居类型的叠合分析74-75
  • 3.4 本章小结75-77
  • 第四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特征的影响因素77-93
  • 4.1 自然环境77-82
  • 4.1.1 地形地貌77
  • 4.1.2 水文条件77-78
  • 4.1.3 气候特点78-79
  • 4.1.4 海洋资源79-81
  • 4.1.5 地质分布81-82
  • 4.2 人文环境82-92
  • 4.2.1 行政沿革82-84
  • 4.2.2 人口迁徙84-88
  • 4.2.3 方言88-90
  • 4.2.4 地区开发90-92
  • 4.3 本章小结92-93
  • 第五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93-126
  • 5.1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原则与方法93-95
  • 5.2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划分确定95-103
  • 5.3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的特征103-125
  • 5.3.1 儋州青砖民居文化区103-105
  • 5.3.2 儋州排屋民居文化区105-108
  • 5.3.3 琼北火山石民居文化区108-113
  • 5.3.4 临高海南黑民居文化区113-117
  • 5.3.5 琼北内陆花岗岩民居文化区117-120
  • 5.3.6 琼东北青砖民居文化区120-125
  • 5.4 本章小结125-126
  • 第六章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相关地区的文化关系126-141
  • 6.1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闽文化、广府文化的关系126-130
  • 6.1.1 闽文化、广府文化在琼北地区的传播126-127
  • 6.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异同127-129
  • 6.1.3 传统民居基本型的异同129-130
  • 6.2 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与客家文化的关系130-135
  • 6.2.1 客家人向琼北地区的迁徙130-132
  • 6.2.2 琼北地区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特点132-135
  • 6.3 琼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南洋文化的关系135-139
  • 6.3.1 建筑形制的影响135-136
  • 6.3.2 建造技术的影响136-137
  • 6.3.3 建筑装饰上的影响137-139
  • 6.4 本章小结139-141
  • 第七章 结语141-143
  • 7.1 论文创新点141
  • 7.2 论文不足之处141-142
  • 7.3 论文结论142
  • 7.4 论文有待研究之处142-143
  • 参考文献143-146
  • 附录一146-148
  • 附录二 (文化地理数据库节选)148-1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51-152
  • 致谢152-153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志腾;李兵营;;村落发展的历史启发及现实思考[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邓春凤;刘宝成;;乡土重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9年07期

3 李益长;;福建闽东畲族村落文化的价值与开发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21期

4 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5 刘华;;如何让传统村落真正“活”下去[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年02期

6 彭泺;;四部门联合下发指导意见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J];建筑设计管理;2014年05期

7 柯善北;;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华建设;2014年07期

8 邓春凤;黄耀志;冯兵;;基于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新农村建设思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秦健;陈小慈;张纵;;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J];广东园林;2012年01期

10 白佩芳;杨豪中;周吉平;;关于传统村落文化研究方法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重义;;当前村落旅游对保护村落文化潜在的问题[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玉;周俭;林森;;关于“社区参与”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赵飞华;蔡云超;俞宸亭;王丽敏;;杭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施建议——以富阳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4 田家兴;;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5 段德罡;黄梅;;纳西族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进展及建议[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6 何重义;;中国古村—引言[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7 张守玉;刘德泉;;村落文化调查的实践与思考[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8 张从军;;村落文化景观建设刍议[A];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一新;;浅淡传统村落中的“圳”[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昆雄;严富艳;王治;;基于文化线路视角的近郊历史村落文化保护初探——以云南省安宁市禄

本文编号:973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973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