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苍梧县几种类型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及其效益计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21:28

  本文关键词:苍梧县几种类型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及其效益计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公益林 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方不同森林类型公益林现状的研究,探索这几种森林类型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贡献值大小,研究其森林类型的效益计量方法,测算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价值,为我国南方公益林营建、管护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以苍梧县多种类型公益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等材料为指导,参考已有林业调查统计资料,通过样地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外业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南方几种常见森林类型公益林生态效益值大小,揭示不同林分结构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物种多样性和林分小气候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降温增湿效果最强的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最弱的为湿地松纯林,各林分降温增湿效果强弱基本与林分的郁闭度大小一致。郁闭度超过0.7时,林分会产生一定的降温增湿效果。 (2)纯林混交后,土壤物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各树种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小于其纯林。土壤容重最低的林分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湿地松×荷木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最低的林分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毛管孔隙度和总空隙度最高的林分为马尾松×荷木混交林。 (3)纯林混交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森林类型为湿地松×荷木混交林。不同土层相比,0-2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大于20-40cm。湿地松×荷木与湿地松×大叶栎相比,湿荷混交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4)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在土壤蓄水能力、持水能力和渗透能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与大叶栎相比,混交荷木更有利于改善湿地松纯林土壤水分状况,湿地松×荷木混交林蓄水能力比湿地松纯林的提高了54.60%。与20-40cm土层相比,0-20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改善幅度较大。 (5)不同类型林分中,凋落物持水率最高的是马尾松×荷木混交林,最大持水量最高的是湿地松×荷木混交林。相同类型林分中,密度、郁闭度与凋落物持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 (6)不同类型林分灌木层中,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是马尾松纯林,Simpson指数最高的是湿地松纯林,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湿地松×大叶栎混交林。各林分丰富度指数大小依次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湿地松×大叶栎混交林湿地松×荷木混交林湿地松纯林。 (7)苍梧县五种森林类型公益林主要生态效益经济价值量约为47.277亿元。其中涵养水源效益价值约38.405亿元,水土保持效益价值约725.463万元,保育土壤效益价值约1.787亿元,固碳释氧效益价值约6.671亿元,净化空气效益价值约3430万元。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 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 保育土壤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8.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33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13-14
  • 1.4 森林生态效益概念14-15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1
  • 1.5.1 森林生态效益国外研究概况15-18
  • 1.5.2 森林生态效益国内研究概况18-19
  • 1.5.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9-20
  • 1.5.4 国内外研究展望20-21
  • 1.6 森林生态效益的调控机理21-25
  • 1.6.1 涵养水源机理21-22
  • 1.6.2 水土保持机理22-23
  • 1.6.3 净化大气机理23-24
  • 1.6.4 固碳释氧机理24
  • 1.6.5 营养物质循环机理24
  • 1.6.6 消除噪声机理24
  • 1.6.7 野生生物保护机理24-25
  • 1.6.8 调节小气候机理25
  • 1.7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基本方法25-29
  • 1.8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具体方法29-33
  • 1.8.1 涵养水源效益评价方法29-30
  • 1.8.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30-31
  • 1.8.3 固碳释氧效益评价方法31-32
  • 1.8.4 吸收二氧化硫效益评价方法32
  • 1.8.5 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价方法32-33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3-41
  •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33-36
  • 2.1.1 地理位置33
  • 2.1.2 地质地貌33
  • 2.1.3 气候33
  • 2.1.4 水文33-34
  • 2.1.5 土壤34
  • 2.1.6 植被34
  • 2.1.7 动植物资源34-36
  •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6-37
  • 2.2.1 农业36
  • 2.2.2 林业36
  • 2.2.3 旅游业36-37
  • 2.2.4 财政收入37
  • 2.3 研究内容37
  • 2.4 研究方法37-39
  • 2.4.1 标准样地的设置37-38
  • 2.4.2 小气候因子测定38
  • 2.4.3 土壤样品采集38
  • 2.4.4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38
  • 2.4.5 调落物持水量测定38
  • 2.4.6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测定38
  • 2.4.7 生物多样性调查38-39
  • 2.5 数据测定与处理39-41
  • 2.5.1 小气候数据处理39
  • 2.5.2 土壤物理性质的计算39
  • 2.5.3 凋落物持水量及持水率的计算39
  • 2.5.4 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及持水率的测定39-40
  • 2.5.5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40-41
  • 3 苍梧县5种不同类型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研究41-51
  • 3.1 改善小气候功能研究41-42
  • 3.2 改良土壤功能研究42-45
  • 3.2.1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功能研究42-43
  • 3.2.2 改善土壤化学性状功能研究43-45
  • 3.3 土壤涵养水分功能研究45-48
  • 3.3.1 土壤持水性能分析45-46
  • 3.3.2 土壤渗透性能分析46-48
  • 3.4 凋落物涵养水分功能研究48-49
  • 3.4.1 林分凋落物量、持水量及持水率变化分析48
  • 3.4.2 林分郁闭度、密度与凋落物持水量及持水率关系研究48-49
  • 3.5 物种多样性保护功能研究49-51
  • 4 苍梧县5种森林类型公益林生态效益计量51-55
  • 4.1 涵养水源51
  • 4.1.1 林地土壤蓄水效益51
  • 4.1.2 林分凋落物持水效益51
  • 4.2 水土保持51-52
  • 4.2.1 减少土壤侵蚀52
  • 4.2.2 减少泥沙流失52
  • 4.3 保育土壤52-53
  • 4.4 固碳释氧53
  • 4.5 净化空气53-55
  • 5 主要结论与讨论55-59
  • 5.1 结论55-57
  • 5.2 讨论与展望57
  • 5.3 问题57-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高阳;;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杨希;周圣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3 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4 杨海军,孙立达,余新晓;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水量平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5 米锋,李吉跃,杨家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刘代汉,郑小贤;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张煜星;;中国森林资源1950—2003年结构变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龚家富;黄民生;;小空间尺度封闭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琅岐岛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郎奎建,李长胜,殷有,郎璞玫,王维芳,刘鹏,刘刚;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袁畅彦;聂华;;基于协调系数修正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1998—2007年北京市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彩平;基于GIS的森林生态效益空间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玉香;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曹小玉;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翠华;帽儿山基于GIS的森林资源与生态效益动态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张晓琴;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林分生物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5 吴远征;国内外林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00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100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