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杀率随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 自杀率 社会经济 时序性 自杀预防 协整检验 出处:《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中国自杀率随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模式及特点,分析城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自杀率随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敏感度及差异性,为我国不同人群的自杀预防干预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完善我国自杀率问题的本土化研究。方法: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获取人均GDP作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初始指标,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使用人均GDP指数对其进行处理,所得为人均实际GDP,同时,为避免分析中出现的虚假回归,对人均实际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一阶差分,最终使用所得的人均实际GDP增量作为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选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城乡不同人群自杀率数据作为我国自杀率指标。使用E_G两步法,对不同人群自杀率与人均实际GDP增量分别进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统计软件使用Eviews6.0。结果:(1)截止到2013年,中国城乡男女自杀率均显著降低。中国男性自杀率大于女性自杀率,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自杀率,农村男性自杀率是城市男性的1.63倍,农村女性自杀率是城市女性的1.67倍,农村男性自杀率在各人群中最高。城乡不同性别所有年龄段人群中,均呈现自杀率随年龄段增长而单调递增的趋势,只有城市女性85-89岁人群自杀率略低于80-85岁人群。(2)中国自杀率对于人均实际GDP增量的长期弹性为-0.775,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节的力度为-1.127。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自杀率对于人均实际GDP增量的长期弹性分别为-0.852、-1.099、-0.396和-0.739,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节的力度分别为-1.198,-1.159、-0.837和-0.894。(3)城乡男女各年龄段自杀率对于人均实际GDP增长量的长期弹性在-0.192~-1.73范围内,其中城市女性30-39岁年龄段人群长期弹性最大,农村女性80-84岁年龄段人群长期弹性最小。各年龄段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的调节力度在-0.718~-1.418范围内。(4)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滞后1期时,人均实际GDP的增量是总体自杀率、城市男性、城市女性以及农村女性自杀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村男性的自杀率是人均实际GDP增量的格兰杰原因,当滞后期为2年时,农村男性自杀率、农村女性自杀率均为人均实际GDP增量的格兰杰原因。农村男性35-39岁、60-64岁、70-74岁以及农村女性25-29岁和45-49岁年龄段人群在特定滞后期时,自杀率是人均实际GDP增量的格兰杰原因,而存在协整关系的城市男女及其余农村男女各年龄段人群均表现为人均实际GDP增量是自杀率格兰杰原因。结论:(1)中国自杀率特点已发生改变,摆脱了双峰模式,呈现随年龄段增长而上升的单调递增曲线,中国男性自杀率已大于女性,但农村自杀率依然高于城市。(2)中国自杀率与经济增长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城市女性30-39岁人群自杀率受其影响最大,而其对农村老年人群的影响最小。(3)我国自杀率变化整体晚于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只有少数人群自杀率变化在先。(4)中国自杀率变化与社会经济状况波动的滞后期大约为1年,少数人群的自杀率会在短期内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发生变化。
[Abstract]:Objective : To explore the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icide rat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 and to analyze the sensitivity and difference of suicide rat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 ( 2 ) The rate of suicide in rural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 ( 2 ) The rate of suicide in rural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达生;;澳大利亚1969—73与1976—80年自杀率的比较[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5年03期
2 袁孝宾;;美国老人自杀率上升[J];国外医学情报;1996年09期
3 ;美国老人自杀率上升[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7年01期
4 ;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J];医学文选;1997年05期
5 何兆雄;吴琦;;世界各国自杀流行学新趋向[J];医学与社会;2008年09期
6 李世峥;;敬畏生命,远离自杀[J];天风;2009年11期
7 彭现美;;美国人口自杀状况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11期
8 易夫;;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1983年02期
9 顾德宁;美国的自杀调查[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7年01期
10 孙煌辉;枪支拥有量与青年自杀的关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旭;陈正权;;创伤后成长及汶川地震后自杀率较低的因素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高章峰;肖虹;聂舒;王智宇;林燕惠;;2010年我国主要门户网站对自杀报道的内容分析[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3 范伟伟;;从性别角度分析农村女性自杀现象[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建军;;自杀,一个都太多——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胡林英;;我国农村年轻妇女自杀原因辨析[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启选;高之旭;;自杀一般特点分析[A];第四届文化精神病研究报告选编[C];1993年
7 冯珊珊;肖水源;;我国农村自杀问题的研究状况[A];全国第九届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二)[C];2011年
8 肖巍;;精神健康与女性自杀——公共健康伦理视角[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宗荣;;理论信息学的视野:信息社会中妇女问题的新特征[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新华;诺敏;;试论大学生情绪障碍及其辅导[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宗睿;日本年轻人自杀率升高[N];光明日报;2013年
2 高杨;农村妇女自杀率大幅下降因由考[N];农民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张星海;中国人自杀率为何偏高[N];北京科技报;2004年
4 杨晴川;印度南部一地区,,自杀率全球最高[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5 田辉;灿烂阳光和自杀率有何关系?[N];科技日报;2005年
6 ;心理原因导致隆胸者自杀率高[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唐学鹏;“孤独工厂”的渊薮[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刘亮 农业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自杀潮”表明欧洲仍处危机边缘[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2年
9 记者 刘秋伟;每10万人有13.6人自杀[N];深圳特区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卢杰 周斌;政法干警自杀率不比社会整体水平高[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文彬;中国自杀率随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模式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2 周秀雅;影响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人口高自杀率因素的描述性分析,2001-2011[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钟琴;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自杀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何楠;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城市自杀问题剖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46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44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