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亚高寒草甸围封地内共有种在不同群落间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0 20:13

  本文选题:亚高寒草甸 切入点:围封地 出处:《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对于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及循环规律都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在很多相关研究都集中于较大区域尺度以及资源添加方面,在较小区域尺度及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本实验对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围封地内的三种共有种植物的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肥力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做了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等提供基础数据;并且青藏高原作为我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原,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实验对亚高寒草甸围封地内的三种共同出现的植物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甘青蒿(Artemisia tangutic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的植物叶片N养分元素含量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叶片P养分元素含量则均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叶片N:P值均小于14,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生长主要是受到N养分元素的限制。(2)不同样地内,甘青蒿和垂穗披碱草的叶片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的叶片C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其作为豆科类植物而自身具有较高的叶片N、P含量,当这两种限制性元素养分含量较为充足时,紫花苜蓿则加强光合作用以增强群落竞争力,有机C更多的转化为有机物,因此在不同样地间便有了显著性差异(p0.05)。甘青蒿和垂穗披碱草的叶片N、P含量在不同样地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花苜蓿的叶片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叶片P含量则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种植物的叶片N、P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叶片C含量的变异系数,表明植物叶片N、P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叶片C含量则相对较为稳定。(3)除豆科植物类的紫花苜蓿因本身的高N养分含量而使得叶片C:N值均较低,在不同样地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它植物的叶片C:N值和C:P值均在营养条件较高的样地内较低,在营养条件较低的样地内则较高。(4)三种共生植物的叶片N:P比值为豆科类植物的紫花苜蓿最高,禾本科类植物的垂穗披碱草其次,非豆科非禾本科类植物的甘青蒿最低。这是由于紫花苜蓿其自身具有固氮作用而使得其叶片N含量较高,而叶片养分含量本身处于较低水平的垂穗披碱草则具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使得叶片N:P值较高而保持自身的竞争力。(5)土壤有机C,N,P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与土壤含水率均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SD样地中的土壤养分条件最好可能也与该样地的土壤含水率最高有关。而SE样地中的土壤N元素含量高,P元素含量最低,可能与该样地几个月前的火烧有关,火烧显著提高了该样地的土壤N元素含量,土壤P元素含量却因其它未知原因的影响而显著降低。(6)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递减趋势。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与样地内物种丰富度呈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全P含量则与样地内物种多样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养分条件较差的样地内,群落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呈非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养分条件较好的样地内,群落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这可能是由于群落内营养资源的有效利用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所致。(7)甘青蒿和垂穗披碱草的叶片N含量和叶片N:P比值均与土壤N含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这两种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N养分元素的限制;垂穗披碱草的叶片P含量与土壤P含量也呈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其生长除了受到N养分元素的限制外,也受到了P养分元素的影响;豆科类植物的紫花苜蓿的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其叶片N:P比值与土壤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说明紫花苜蓿的生长更倾向于受到P养分元素含量的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霞;关于防治肝病的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年05期

2 刘俊林,解建团,王孝安;秦岭植物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操丛林,高健;安徽省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J];安徽科技;2002年06期

4 徐燕云;白云山农药植物资源的初步研究[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5 哈斯巴根;内蒙古野生植物资源分类及开发途径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2年03期

6 陈金秀;福建省芳香植物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的对策[J];福建轻纺;2004年02期

7 张明忠,张映翠,朱红业;元谋植物品种资源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景观应用的前景探讨[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S1期

8 谢海燕;;临沧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秀艳;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张祖群,杨新军,李敏;华山风景植物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雄武;;未来植物的新贡献[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振德;郑汉臣;李金昌;朱志明;;榧属植物的研究及开发利用[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3 王宗玉;许云龙;;国产原料药植物资源[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张卫明;顾龚平;肖正春;;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发展与实践[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潘伯荣;;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学科研究的交叉[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沈观冕;;新疆植物资源与经济植物的分类和利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雷启义;周江菊;;贵州黔东南地区民族植物利用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8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张立实;;我国西部地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进展[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宋玉霞;许兴;曹有龙;马洪爱;;宁夏荒漠野生农药植物[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劲松邋王敏;再变暖,地球植物将大规模灭绝[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金涛 张琴;三峡最大规模植物调查启动[N];经济参考报;2007年

3 王明进;栽培饲用藤灌植物促养羊发展[N];毕节日报;2008年

4 通讯员 陈赛;农大首批植物资源毕业生走俏[N];湖南日报;2009年

5 记者 方云静 实习生 薛小明;可食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国际研讨会召开[N];新疆日报(汉);2010年

6 深圳商报记者 黄明钢;深圳植物“家底”摸清[N];深圳商报;2011年

7 北京植物园园长 赵世伟;让植物不再消失[N];人民日报;2011年

8 ;向植物学习 尊敬回馈自然[N];文汇报;2012年

9 记者 邵建华 见习记者 戴汇 通讯员 李荣庆;全省首个沿海植物库在盐建成[N];盐阜大众报;2013年

10 ;专家呼吁建立全球植物数据库[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宏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片虫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岭;大型草食动物采食对植物多样性与空间格局的响应及行为适应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袁祯燕;新疆植物资源评价[D];新疆大学;2008年

5 王天慧;植物表型可塑性及生活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炜平;植物间地上地下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密度调节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7 韦继光;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钰;基于现实生态位的道路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振琦;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八种植物的资源分配策略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邓小勇;深圳市常见芳香植物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奚蓉;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评价区陆生植物资源现状与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范亚宁;云雾山草地小尺度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植物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吐尔逊阿依·艾拜布拉;新疆染料植物资源初步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7 杨立荣;海南中部山区什运乡的植物多样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8 黄馨瑶;植物挥发气味的生态学及对人类的调节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江波;南昌市抚河公园植物现状调查及园林植物应用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建文;福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多样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94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594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