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无锡民营家族企业“子承父业”接班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15:56

  本文选题:民营企业 切入点:家族企业 出处:《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已经超过300万人,企业创一代从改革开放初期坚守到今天,其年龄大多都超过了50岁,家族企业传承迫在眉睫。企业如何顺利传承,家族如何成功延续财富香火,成为这些创一代当前必须面临的问题。2013年,新希望的“少帮主”刘畅接替创始人刘永好担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这一事件激起千层浪,赢得中国媒体的一致好评。这一事件之后,媒体的头版头条大量充斥着对家族企业接班的忧虑。媒体忧虑的一个原因就是,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民营家族企业,不仅没有永续,而是在交接班或者换代之后黯然失色,有的民营家族企业甚至分崩离析。这样的际遇令人扼腕叹息,现阶段我国民营家族企业接班主要呈现的特点是接班人为企业创始人的儿子,企业主要领导人“子承父业”的特征比较明显。“存在即合理”,我们很难去简单评判民营家族企业保守的“子承父业”模式的优劣,这种模式的普遍存在,而且愈演愈烈,肯定有其深刻的原因。对于任何一个家族企业而言,探索出一个能够有效解决家族企业权力中的各种矛盾、顺利完成家族企业的继任——交接班有效方法,一直是中国乃至欧美发达国家企业界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无锡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市,目前共有民营企业4.64万家,按户籍人口计算,每百人就有一家民营企业,民企密度之高,全国罕见。无锡民营家族企业起步较早,目前,创一代基本年近花甲,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接已渐次展开,一些民营家族企业“少帮主”已经接过父辈的接力棒走上领导者的岗位,成为家族企业的新舵手。本文主要立足于无锡民营家族企业接班问题实际,试图探寻民营家族企业接班的成功经验。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等。在文献研究法中,通过对家族企业接班问题研究方面的各种文献的查阅,系统梳理国内外对家族企业接班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后期实证提供理论依据。在问卷调查法中,问卷调查的抽样对象是无锡民营家族企业主、接班人和接班候选人这三类,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大型民营家族企业多半已传至二、三代,而中小企业第一代企业主多半仍在位,所以样本量符合本研究的需求。问卷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影响子女加盟家族企业的因素分析,这也是当前民营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本文把问卷收集得出的数据运用计量软件SPSS22.0,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提炼影响子女加盟家族企业的主要因素。在个案访谈法中,计划性抽样采访6-8家企业接班的“富二代”,针对个案公司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为问卷调研内容作有力补充和丰富。经过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根据各变量标准化后的系数绝对值大小,我们可以看出各变量对接班人是否愿意加入家族企业的影响程度大小,从高到底依次为:家族因素,个人因素,市场因素,企业因素,这个结果在后期案例访谈中得到进一步印证。最后,本文立足回归分析结果结合案例访谈内容,围绕以上影响因素从企业主、和接班人的角度对我国民营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企业主层面,应该在“家族因素”、“企业因素”方面发力,尽心尽力交好班,具体来说就是要未雨绸缪,及早地选拔和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善于放权,精心设计培养和帮扶路线以及大胆启用并适当地引进职业经理人。接班人层面,应该在“个人因素”方面持续努力,脚踏实地接好班,具体来说就是要注重沟通,处理好与父辈的关系;加强学习,健全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融入企业,凝聚团队整体合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雪燕,宋国学,郐海娜;中国的家族企业方兴未艾[J];湖南经济;2000年03期

2 宋素娟;家族企业一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吗[J];经济师;2000年10期

3 唐震,杨晨;家族企业文化根基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0年06期

4 高军,王沪军,邓霆;香港家族企业的生长环境[J];上海综合经济;2000年01期

5 关锐;;家族企业的公众化之路[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34期

6 曲力秋;;家族企业能走多远?——丁学良告诫家族企业[J];新经济;2001年10期

7 王连娟;家族企业制度变迁亟待国家有所作为——由“黄河事件”引发的思考[J];管理现代化;2001年01期

8 张亚;家族企业需建立家族成员退出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9 张亚国;家族企业应重视退出机制的建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06期

10 王连娟;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由“黄河事件”引发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玮;;浅谈家族企业核心竞争力[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伟才;;试论非洲华人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梁磊;杨鲲鹏;邢欣;;家族企业组织演进的进化博弈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秦美琴;;我国家族企业岗位设置初探[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徐莉莉;;中部六省家族企业发展中的典型矛盾分析与对策研究[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云娟;;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及转型研究——以浙江家族企业为例[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7 辛金国;;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基于上市家族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韩晓舟;万国强;;辽宁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分析[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春玉;王鑫文;;论我国中小家族企业的三项修炼[A];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孟艳丽;李建德;;家族企业定义探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厚义(社会科学院教授);家族企业之我见[N];北京科技报;2002年

2 文斋;民营家族企业 蜕变从良时代[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胡永进;“两权合一”造就家族企业生命力[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石志勇 瘳君;上市家族企业路在何方[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王洋;家族企业应该提倡[N];中国工商报;2002年

6 黄岩;家族企业渐渐落伍[N];中国工商报;2002年

7 欧倍德亚洲区总裁 李凤江;家族企业如何实现持续发展[N];证券日报;2003年

8 张燕;家族企业前景广阔[N];国际金融报;2001年

9 周凡;全球家族企业榜单公布[N];国际金融报;2003年

10 实习生 程慧编译;欧美家族企业能否薪火相传且看近五年[N];国际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兰;东亚家族企业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2 赵瑞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中国家族企业权力传承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刘云芬;家族企业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评价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林宽;中国家族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晓婷;基于家庭视角的家族企业传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文革;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动力模型及实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刘学方;家族企业继承计划模式对继承绩效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刘平青;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9 吴斌;家族企业理论与当代中国家族企业成长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肖艳;家族企业的制度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玮娜;家庭产权安排与家族企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玉艳;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家族企业文化问题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孔凡强;影响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林艳红;家族企业女性成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黄梓棋;家族企业传承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李晶;家庭观在意大利家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刘东皇;家族企业:融资和治理结构基于我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冯卫华;我国家族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胡同元;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政府“三位”制因探究及其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尹湘炎;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动因分析与对策思考[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8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668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7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