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RS的朝阳区土地利用分类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本文选题:朝阳区 切入点:土地利用变化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类的各项活动在土地上展开,人们在土地上发展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良好的土地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反之,则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阻碍。LUCC(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研究方法,研究LUCC,分析该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而为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依然是研究热点。朝阳区作为北京市的经济、工业等各范畴的领先区域之一,在自2005至2014的近十年发展中,人口激增,尤其在奥运规划期间,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都使得朝阳区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朝阳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获取朝阳区2005年、2010年和2014年的三景遥感影像,将土地分为六大类,分别为耕地、其他农用地、林地园地、水域、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以及未利用地。结合解译特征,选择监督分类方式对卫星数据进行分类,结合ArcGIS10对于分类结果进行人工手动修正,并进行分类结果的验证。(2)本文对朝阳区土地利用的程度、结构及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数量变化上,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统计,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变化幅度以图表形式展示,农用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减幅明显,林地园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次之,未利用地无明显变化。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幅明显。在结构变化上,通过数据的比对分析,可看出朝阳区在近十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建设用地始终占比较高,且比重稳定上升,其次为林地园地和农用地。在程度变化上,本文对多个指标进行计算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得知,朝阳区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期,整体拥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程度,后备土地资源短缺。(3)结合朝阳区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统计数据,对朝阳区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人口的增长,政策的指导,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技术革新等都为这10年朝阳区的土地利用发展变化提供了内在动力。(4)对朝阳区的土地利用进行总结,结合本文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为朝阳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建议。
[Abstract]:Human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on the land, where people develop agriculture,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so on, and good land planning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study of LUCC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has, over decades of development, developed relatively mature technolog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LUCC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Therefore, it is still a hot point to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land use and planning of the study area.Chaoyang District, as one of the leading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areas in Beijing, has witnessed a rapi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from 2005 to 2014, especially during the Olympic Games planning period.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make the land use of Chaoyang District change greatly.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land use change in Chaoyang Distric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re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2005, 2010 and 2014 of Chaoyang District are obtained, and the land is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namely cultivated land, other agricultural land and woodland garden land, respectively.Water area,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and unused land.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features, th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is selected to classify the satellite data, and the manual corre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is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ArcGIS10, and th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are verified. 2) the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aoyang District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The structural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were studied.In terms of quantity change, the relevant indexes are calculated and counted, and the area and change range of each land use type are shown in chart form. The change range of agricultural land is the largest and the decrease is obvious, and woodland garden land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ake the second place.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unused land.In all kinds of land use types,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obvious.In terms of structural chang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tructure of land use in Chaoyang District is basically stable in the past ten years,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has been increasing steadily, followed by woodland garden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On the basis of the calculation and statistics of several indexes, the paper finds out that Chaoyang District is in the period of land use development and has a high degree of land use as a whole.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policy documents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Chaoyang Distri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riving factor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aoyang District in the past 10 years, mainly from population factors and economic factors.Policy factors and technical factors are analyzed.In general,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guidance of polic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ve all provided an intrinsic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and use in Chaoyang District in the past 10 years.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of Chaoyang District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237;P208;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健,王卉,阚映红;基于GIS的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李京;高校GIS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地理信息世界;2003年04期
3 姚华松,陈芳;基于GIS的湖北省小麦区域竞争力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02期
4 李晓静;张义文;张加鑫;;基于GIS的王家寨乡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1期
5 柏云;孙勇;;基于GIS的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姜冠旭;罗海波;陈龙江;赵晨晨;;GIS应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10期
7 姜冠旭;罗海波;文思北;陈龙江;;GIS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8 孟鸣,张佩芳;云南省GIS事业的回顾与云南省地理研究所3S中心的发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年S1期
9 齐中兴;;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4年07期
10 伍丁红;邬平涛;唐小琦;;开发网上GIS 促进旅游业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狄小春;;区域旅游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2 吴俐民;丁仁军;冯亚飞;莫忠荣;;基于GIS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路探讨——以昆明市为例[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3 王彦兵;李小娟;连建;杨灿坤;;基于GIS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空间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崔维群;高晓黎;李玉芝;崔振才;;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5 赵小敏;石庆华;H.F.M.TenBerge;;应用GIS和作物简单模型对江西省水稻生长所需的N素和生产潜力分析[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谢士杰;;基于国产GIS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陶夏新;郑广芬;左惠强;张明宇;;基于GIS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计算机管理系统[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8 李仁德;谢刚生;;基于GIS的房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展[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卓俭锟;;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的安装和试验[A];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姬冬梅;张大军;李淑杰;王楠;;基于GIS的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探[A];吉林省测绘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鑫;水利市场看好GIS[N];中国水利报;2001年
2 徐华;第四届高校GIS论坛筹备工作展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娟;GIS在线商店意不在销售软件[N];中国计算机报;2013年
4 记者 王世甫 特约记者 尤均;科尔沁街道借助“GIS一卡通”打造社会服务管理新平台[N];通辽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杨黎明 卢伟萍;气象GIS应用联合实验室在广西成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吴登洲;中国GIS协会扎实做好“搭台”工作[N];中国测绘报;2000年
7 记者 吴江;中国GIS协会近年工作有新进展[N];中国测绘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黄志武;GIS系统为“数字西藏”打下良好基础[N];西藏日报;2001年
9 魏莲 樊文有 卞州罡;石油行业信息化GIS作用大[N];中国测绘报;2007年
10 郑泓;国产GIS遥感软件大检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Loua Kokolv Augustin;基于GIS和CROPWAT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作物的最优灌溉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2 唐惠燕;基于GIS江苏种植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1)[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萍;基于RS的太原城区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孙国霞;基于电接触理论的GIS母线接头过热性故障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武锋强;基于RS、GIS的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熵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段佩利;基于GIS和水足迹理论的吉林省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郭银巧;棉花形态建成模型与基于模型和GIS的数字棉作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石晓燕;基于生长模型与GIS的小麦生产力预测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孟庆香;基于遥感、GIS和模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温亮;海南省疟疾流行预测方法及基于GIS的疟疾监测预警系统的初步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基于GIS和RS的朝阳区土地利用分类及其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邹秀萍;基于“面向区域”GIS控件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北大学;2003年
3 尹春燕;基于GIS的乐山市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琳;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灾综合评价及防御对策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5 温金奎;基于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任玉龙;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动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甘芬芳;基于GIS的川渝地区地震分形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赵露;基于GIS的油藏多信息集成[D];长江大学;2015年
9 吴涛;基于GIS的耕地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0 叶德峰;基于GIS的客家文化信息平台研究与实现[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14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71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