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学前教育效益_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分析
本文关键词: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分析
第 13 卷第 6 期 2001 年 11 月
高 等 师 范 教 育 研 究 T eacher Educat io n Research
Vo l. 13, N o . 6 N o v. , 2001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分析
安雪慧
(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要] 教育的经济效益 始终是教育经济学领 域的核心问题, 其具体有三种 体现方式: 教育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 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和 社会收益率。本文主要 就这三个方面在实 证研究中涉及的 一些主 要计量方法、 模式 和研究成果 进行了分析 , 并对 各类方法在 具体研究 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进 行了评析, 以在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研究方法方面有所改进。 [ 关键词] 教育经济效益; 计量方法; 经济增长; 收益率 [ 中图分类号] 46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5111( 2001) 06- 0069- 06
为了很好地说明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 作用, 自本世纪 60、 年代教育经济学这门 70 学科创立以来, 人们便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教 育的经济作用进行衡量和计算。教育的经济 效益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 即教育投资与劳动力再生产成果的比较。在 一定的教育投资下, 培养出的熟练劳动力和 复杂劳动力越多, 其经济效益就越高; 另一种 为最终表现形式, 即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或 个人收入的贡献。本文所探讨的教育经济效 益主要是指后者。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计量问题, 是教育 经济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对此国内外学者通 过不同的计量方法做了不同的研究, 以下我 们不妨对此做一些简单分析。 一、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 舒尔茨的剩余分析法( 或投资增量收 益计算法)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T ?W?Schultz)
[ 收稿日期] 2001- 03- 10 [ 作者 简介] 安雪 慧, 女, 西北 师范大 学讲 师, 教育 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1961 年在《 教育和经济增长》 一文中, 就教育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定量分析。他把资本 的投入分解为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 两部分, 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因教育水平的 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 教育资本收益 率、 收益额, 来确定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国民收 入增长的贡献, 并以此来衡量教育的经济效 益。其具体计算方法是: ( 1) 确定基期和报告 期, 计算经济增长数值及余数。( 2) 确定因教 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教育资本存量, 计算公 式为: 社会积累的教育资本总额= ( 各级学 校毕业生生均教育费用×各级学历就业者人 数) 。 公式中各级教育毕业生人均教育费用应 从初等教育算起, 既包括社会支出的教育费 用, 也包括学生个人或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 以及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收入( 也称机 会成本或间接教育费用) 。 因教育程度提高而 增加的教育资本投资是: 教育资本投资= 报 告期教育资本积累总额- 按基期人均教育费 用计算的报告期教育资本积累总额。 3) 计算 ( 社会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某级教育投资收 益率= ( 本级毕业生平均年收入- 前级毕业 生平均年收入) / 本级生均教育费用。这种收 益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劳动者因教育程度不同 — 69 —
而带来的工资差别看作是资本化了的教育费 用的利润。社会平均教育投资收益率= ( 各 级教育投资收益率×各级教育投资占总教育 投资的比重) , 即权重。 将以上第二、 三个步骤 计算的结果相乘, 可得因教育程度提高增加 的教育投资的收益额。 舒尔茨计算出 1929— 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增加额的收益额为 495 亿美元( 2860×17. 3% ) , 它相当于国民收入 增量 1520 亿元 的 33% , “ 数” 亿元 的 余 710 70% 。这种计量方法把工资差别作为计算教 育收益率的依据。 2. 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 E ?F ?Denison) 在 1962 年出版的《 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 面临的选择》 一书中, 通过对投入要素的分解 来分析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 即从国民收入 年平均增长率中 逐项推算诸因素所起 的作 用, 并比较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 其中, 教育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可以说, 对经济增长源泉和教育对经济增长 贡献作出最完整分析的是丹尼森。现我们以 他对 1929- 1957 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析为 例, 说明他是如何计量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 献。这种分析的基本模型可归结为:
m n i i
差别中只有 3/ 5 是由于教育引 起, 就以 3/ 5 对各级教育年限工人平均工资简化系数进行 调整, 得出反映教育成效的简化系数; ( 2) 计 算报告期和基期的平均教育简化系数及其年 平均增长率。某年平均教育简化系数= ( 各 级教育年限指数×各级教育年限的就业者占 总就业者的比例) 。计算出 1929- 1957 年此 系 数 提 高 了 29. 6% , 年 平 均 增 长 率 为 0. 93% ; ( 3) 确定教育程度提高对国民收入的 贡献。由于工资在全期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为 73% , 故年均教育在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应 是 0. 93×0. 73= 0. 67, 再以此结果与同期国 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对比, 即可求得教育在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中的比例 0. 67/ 2. 93 = 23% 。 丹尼森分析认为,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 长率中, 有 0. 59% 可归为知识增进, 而 知识 增进中又有 3/ 5 是教育的作用, 因此, 知识增 进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 0. 59×3/ 5/ 2. 93= 12% 。总和起来, 1929- 1957 年教育 对国民收入增 长率的贡献为 23% + 12% = 35% 。 3. 劳动简化计量方法 此方法是前苏联和我国学者根据马克思 关于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动的理论, 确 定劳动简化系数, 并将复杂劳动简化为简单 劳动量, 计算出简化后的劳动总量中有多少 是因教育因素而增加的劳动量, 进而计算教 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其具体计算方法 为: ( 1) 确定基期和报告期, 并统计各期的国 民收入和劳动者人数。 2) 以一定的尺度确定 ( 劳动简化系数。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的主要尺 度有: 以劳动者工资为尺度。 前苏联学者斯
[ 1]
Y =
∑w d
i= 1
+
∑b +
i i= 1
a
式中 Y 为国民收入( 按不变价格计算) 的增 长速度, di 为第 i 个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增 长速度, w i 为第 i 个因素的权重, bi 为第 i 个 单位投入的产出的因素的增长速度, a 为知 识进步及其它的增长速度。其具体计算方法 为: ( 1) 以不同教育年限劳动者的收入确定劳 动简化系数。他认为教育年限的增加提高了 劳动者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并且提高了劳动 者个人收入。 并根据 1950 年美国人口普查资 料, 将 25 岁以上男性工人按教育年限分为 9 组, 以受过 8 年初级教育的工人的平均工资 收入为基准, 定为 100, 分别计算出其它教育 年限工人平均工 资收入与基准工资收 入之 比, 即为平均工资简化系数, 并假定同期收入 — 70 —
特鲁米林 在 20 年代首次采用此法计算教 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以劳动者受教育年 限( 程度) 为尺度。其代表人是前苏联学者科 马洛夫 [ 2] ; 以受教育者的教育费用为尺度。 前苏联学者斯?尔?科斯塔扬在《 教育经济 学 的对象与方法》 一书 中, 以教育费用 为尺 度, 计算了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以劳动 者受教育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为尺度。3) 计 (
算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劳动简化系数。平均 劳动简化系数= ( 以某种尺度确 定的各级 教育劳动简化系数×受各级教育的劳动者占 总劳动者的百分比) 。( 4) 计算因教育引起的 劳动增量。教育引起的劳动增量= 劳动者总 数×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实际劳动者总数。 ( 5) 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首先确定因 教育引起的劳动增量创造的国民收入( 斯特 鲁米林) 或净收益( 科马洛夫) , 然后除以国民 收入, 即可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也可以 通过增长指数( 科斯塔扬) 来确定教育对国民 收入的贡献。 由于具体选择的方法不同, 导致所测得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有差异的, 斯特 鲁米林计算前苏联 20 年代教育对国民收入 的贡献为 27% ; 根据科马洛夫计算, 前苏联 1960- 1975 年这一时期, 教育对国民收入的 贡献为 37. 1% ; 科斯 塔扬对 1965- 1970 年 的计算结果为 18% ; 我国学者依总课时为教 育年限计算出 1952- 1978 年教育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为 20. 7% , 而采用学制年限的劳动 简化法测得 1952- 1978 年教育在国民经济 中的贡献为 20. 9% , 采用劳动生产率法测算 的 1952- 1978 年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为 9. 4% 。 4. 生产函数法 生产函数是描述因素投入量与结果产出 量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分析教育对经 济增长贡献的生 产函数模型主要有以 下几 类: ( 1) 线性生产函数。 表示因素投入量与产 出量间存在线性关系, 具体表达为 Y= W kK + W 1 L ( Y 为产出, W k、 1 分别为 资金和劳 W 动的权重, K 为资金, L 为劳动) 。 如果我们考 虑劳动者质量, 则可用一个折算系数 对劳 动者人数进行修正, 即认为劳动者质量的变 化相当于把 劳动者人数增减 为: L ′ L , 式 = 中 L′ 为折算劳动者人数。 影响劳动者质量的 因素很多, 而教育是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可通 过教育折算系数, 求出新增劳动量( 虚拟) , 从
而确定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作用。 ( 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运用此函 数时, 一般有两种方法: [ 3]
! ?
参考柯布?道格
拉斯生产函数的幂函数形式, 增加教育这个 投入要素, 即 Y = AK L E , 其中 Y 为产出, K 为资本投入量, L 为劳动投入量( 实为劳动 者人数) , E 为教育投入量, 为资本的产出 弹性, !为劳动的产出弹性, ? 为教育的产出 弹性; 采用劳动增加型的生产函数, 用 EL 代替 C- D 函数中的 L , 即 Y= AK ( EL ) , 符 号含义同上, 这时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相当于 劳动者人数 L 扩大了 E 倍。1990 年, 斯坦福 大学的刘遵义等学者, 使用柯布?道格拉斯 函数分析了 1960~1965 年间 58 个国家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 结果证明教育对总产 出作出很多贡献, 平均受教育年限增一年, 可 使国内生产总值提高 3% 。 5. 增长速度方程 对生 产函数 Y = AK L 经过 推导和 简 化, 便可得到增长速度方程: y = a + k + !1, 其中 y 表示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a 、 、 分别 k 1 表示技术进步、 资金和劳动的增长速度。 用统 计方法估计出 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系数 、 后, 便可通过影响 y 的各要素增长速度, ! 求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 我国学者史清琪、 秦宝庭 运用此方法 分析了我国 1952- 1987 年国民收入的来源, 得出其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为 6. 76% , 而教 育的贡献为 0. 86% , 即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 速度的贡献为 14. 8% 。 从以上各方法对教育作用的测量可见, 方法选择对最终的数据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因此, 我们在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时, 必 须注意测量的方法, 而不仅仅关注数据。 分析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是研究教育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 更关注贡献的大小如何, 而似乎 不关心其成本是多少, 效益如何, 给人一种教 育投入越多其贡献也越多的印象, 因此, 也有 必要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研究。 — 71 —
[ 4] ! !
二、 教育收益率 教育收益率是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在西方始于 60 年代初。 教育收益可分为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社会 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增长中可以归 因于国家( 或社会) 教育投资的部分; 个人收 益是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以归因于个人教育 投资的部分。 与成本效益相对应, 教育收益率 可以分为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社会收 益率是指国民经济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 分与社会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 个人收益 率是指个人收入增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 与个人支出的教育成本的比较。 按照教育收益与成本比较方式的差异, 个人教育收益率 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计 算方 法。 1. 教育收益现值法 以贴现后的教育收益现值减去贴现后的 教育成本现值。
n m
也有研究者是以贴现后的净收益( 或个 人净收入) 除以贴现后的教育成本来求收益 率, 即 E = ( B - C ) / C ( 其中 E 为收益率) 。美 国经济学家汉森在 1963 年使用此法对教育 收益率进行了研究, 并得出中学教育前 2 年、 前 4 年和后 2 年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 别为 9. 5% 、 4% 和 13. 7% 。 11. 美国学者沃尔什在 计算收益时还扣除死亡率和就业率等因素, 再除以成本现值求收益率。其收益的具体计 算公式为: Ei Wi 1 ……… ( 3) Qi ( 1 + r) i 其中 Pi 为某教育程度毕业生某年尚存人数, B=
n
∑
i= 1
Pi
Qi 为某教育程度毕业生原有人数, Ei 为某年 就业率, Wi 为某年平均工资, n 为毕业后工 作年数, r 为银行利率。 3. 内部收益率计算法 就是调整后的教育收益与教育成本相等 所决定的贴现率。计算公式:
n m
∑Bt / ( 1 +
t= 1
? = )
t
∑Ct( 1 +
t= 1
?) t …… ( 4)
E=
∑Bt / ( 1 +
t= 1
i) t -
∑Ct( 1 +
t= 1
i ) t ……
其中 r 为教育内部收益率, 其它符号含义同 上。 事实上, 根据这种方法计算的教育收益率 就是教育资本的边际效益。由于教育收益率 法避免了前两种方法受主观利率大小影响的 弊端, 又反映了教育的收益率, 因而被研究者 广泛应用, 同时也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可靠 的参考指标。萨卡罗普洛斯[ 5] 曾用此方法计 算了世界上 30 多个国家的个人和社会内部 收益率, 并比较了各国教育投资收益。 我国学 者 [ 6] 也用此方法计算了我国个人教育投资的 内部收益率, 得出中国三级教育的个人内部 收益分别为 15. 71% 、 02% 和 6. 71% 。 9. 但这种方法假设收入的差别完全是由教 育因素引起的, 而无法排除个人能力、 性格、 运气及家庭环境等对收入差别的影响, 往往 高估教育对收入的作用, 为此, 研究者们通过 多元回归分析, 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 下, 测量教育对收入的影响。 4. 收入方程法
……………………………………… ( 1) 其中 E 为个人教育收益现值, Bt 为第 t 年教育收益, Ct 为受教育期间第 t 年个人教 育成本, i 为主观利率, n 为受教育者毕业后 的终身工作年限, m 为受教育年限。 但这种现值法易受主观利率的影响, 计 算时主观利率不同, 现值收益也不同, 因此, 此法理论价值大, 而在实际工作中, 难以比较 和应用。 2. 教育成本收益比值法 以贴现后的教育收益现值除以贴现后的 教育成本现值。计算公式:
n
∑B t/ ( 1 + i )
B/ C =
t= 1 m
t
……………… ( 2)
t
∑Ct( 1 + i )
t= 1
其中 B/ C 为收益成本现值比, 其它符号含义 同上。 — 72 —
前 苏联学者雅可布?明瑟( J?M incec) 1957 年提出 一种广 为使用 的计算 方法, 即 1nY = b 0 + b 1S + b 2E + b 3E 2 + # [ 其 中 1 nY , 为个人收入的对数, S 为受教育年限, E 为就 业时间( 年为单位) , # 为误差项] 此公式的经 济含义是: 在不考虑教育 直接成本时, 系数 b 1 表示收入获得者在受教育期间 获得的人 力资本收益率, 或是机会成本的收益率( 个人 教育收益率) , b 2 和 b 2E 为个人在工作 经验 中获得的人力资本的收益率。我国学者用此 法对我国 1988 年城镇职工收入与其教育年 限和工作经验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教育的边 际收益为 3. 8% , 即每增加一年教育, 个人收 入提高了 3. 8% 。 1995 年, 我国学者与国外学 者又用此法计算了 1992 年我国教育收益率, 得出基础教育为 1. 8% , 专业教育为 3. 0% 。 1994 年, 美国学者 E?科恩和 W ?W 休 斯在明瑟回归法的基础上, 又将收益率计算 推进了一步, +
[ 7]
如上所述, 社会收益率是指国民经济增 长中可归因于教育的部分与社会支出的教育 成本的比较, 因此, 上述计算个人收益率的方 法, 也适合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的计算, 不过 收益与成本所包含的项目发生了变化。由于 现值法易受主观利率的影响, 内部收益率法 因时间、 税前收入及税后收入等又难确定, 因 此, 对社会收益率的计算常用成本收益比值 法。 但在计算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中, 各项收益 与成本均需折成现值, 而这又与时间因素有 关, 我们目前还很难确定教育的社会收益年 限何时开始, 何时终止, 因此, 对教育社会收 益率的计量便不如个人收益率那么成功。人 们为此进行了多种分析和研究, 但较为成功 的仍属通过各级教育社会收益率来间接衡量 社会收益率。 事实上, 各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 在整个教育经济效益的计量过程中起着很重 要的作用, 不论是在舒尔茨的投资增量计量 中, 还是在劳动简化法计算中, 及教育收益率 的测算中, 不管它具体的计量方法如何, 均涉 及到各级教育收益率的计算。 因此, 对于各级 教育收益率的计量我们应予以关注。 以上简略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衡量和测 量教育收益率的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为评估 教育的经济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存 在不少问题, 仍需进一步改进。 1. 舒尔茨等以工资差别 来计算教育投 资的收益率, 即把劳动收入与劳动的经济贡 献看作一回事, 而实际上工资只是劳动创造 价值的一部分, 这使其计算结果很不准确, 同 时,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市场经济 还不发达、 不规范, 现行的工资制度中既存在 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对个人收入的分配制 度, 又存在过去按计划经济运行的对个人收 入的分配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规范、 难以计量 的灰色收入, 这使得我国目前个人收入并不 能很好地反映个人的劳动贡献和经济效益。 把受教育程度当作影响工资的唯一因素, 而 没有考虑家庭背景、 个人天赋、 社会地位、 性 别等因素对工资收入的影响, 使结论可信度 — 73 —
即:
2 2
1nY = a + b 1A + bA + bA + C 1 T + C 2T
∑d x
i
i
+ e ………………………… ( 6)
其中 Y 为大学或高中生的小时劳动收入 Yc 和 Yh, A 为年龄, T 为任职期, X 是可能影响 工资的有关劳动力市场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向 量如婚姻状况、 居住地、 宗教信仰、 种族和性 别等; a, b, c 为回归系数, e 为随机误差。 然后 通过下式调整即得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年收入 ( E) , E = [ E x P( 1nY ) ] × H ……………… ( 7) H 为年工作小时数, 实际上通过( 6) 、 7) ( 式计算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差别, 求得大 学生和高中生的年龄收入曲线: E= f + gA + hA 2+ v, 其中 f 、 、 是回归系数, v 是随机误 g h 差。并用大学教育内部收益率估计模型:
∑( Ect -
E ht - Ct ) / ( 1 + I ROR)
t- 18
= 0
……………………………………… ( 8) ( E 为收 入, C 为成 本, IROR 为收益 率, t = 18, ……, 66) 求 得 大 学 教 育 内 部 收 益 率 IROR。
降低。丹尼森等把教育水平的提高看作是促 进劳动力质量提高并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 因素, 把不同教育水平劳动者工资差别的 3/ 5 归因于教育的影响, 可以说, 计量的结果可 信度大大提高, 但任何社会工资差别与受教 育程度及对生产贡献的大小都不可能完全相 等, 它们 可能 与社会 发展 程度 有密 切的 联 系。 因此, 丹尼森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也是很 有限的。 丹尼森还指出, 教育水平指数只抓住 了教育在劳动投入方面的贡献, 而忽略了教 育对资本改善的影响。 2. 我国所惯用的劳动简化法 也在使用 过程中逐渐凸显其缺陷, 有研究者 从理论 方法、 数学方法、 实证方法及应用结果角度分 析了其缺陷, 得出劳动简化法测算的教育经 济效益一般均大 大超过其它方法的测 算结 果。另就劳动简化过程中使用的劳动简化系 数而言, 确定的方法不同, 即使是同一问题 的研究, 最后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因此, 对 于劳动简化法的使用而言, 我们也不应过于 乐观。 3. 在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中, 我们总会 注意到教育经济效益的迟效性、 长效性等特 点, 就是说, 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要过一段时 间才会形成和产生, 而在实际的计量过程中, 为了运算上的方便, 我们往往将这一因素忽 略, 通过横向数据间接法求得教育经济效益, 这大大削弱了计量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使它 并不能真正反映教育的经济价值。 因此, 如何 在计量过程中渗入时间这一因素也成为一个 计量难题。 4. 在经济效益的测量过程中, 我们很少 涉及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如在前面个人 教育收益率的计量方法中, 教育经济收益 Bt 为第 t 年教育收益, 但在具体测量中, 我们无 法准确获得 t 年收益, 常用横向数据替代, 因 此, 这种方法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如果 我们测得社会经济增长速度 , 那么受教育 者 在 第 t 年 的收 益就 可 通 过 Bt = B 1 ( 1 + a)
t- 1 [ 9] [ 8]
原来的许多理 论型计量方法或许会走 向实 践。 5. 在整个计量方法的分析过程中, 我们 运用的所有指标均为数量指标, 而无质量指 标。如果甲、 乙两教育者个人收益率相同, 那 么质量是否相同? 即两人的实际效果是否相 同, 这让人很值得怀疑, 因而如果我们的计量 公式中有了质量指标, 相信测得结果的准确 性将会大幅度提高。另外影响效益的因素是 多样的, 这些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它们 如何联系并对效益产生影响, 也是一个值得 思考的问题。 总之, 目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界还没有 找到一种理想的衡量个人和社会教育经济效 益的计量模型。上述对目前国内外计算方法 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分析, 既是计量工作中的 难点, 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1] 王善迈 .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M ] . 石家庄: 河 北教育出版社, 1996. 228- 231. [ 2] C . JI. 科斯塔扬 .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中 译本) [ M ] .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 3] 秦宝庭 . 教育与经济增长[ M ] . 南京: 江苏教育 出版社, 1992. 42. [ 4] 史清琪, 秦宝庭, 陈警 . 中国经 济增长因素分析 [ M ] . 北京: 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 1993. [ 5] G ?P sachar opo ulos, Return t o Education,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973. [ 6] 朱国宏 . 中 国教育 投资的 收益: 内部收 益率的 衡量[ J] . 复旦教育, 1992, ( 3) : 6. [ 7] E ?科 恩, W ?W 休斯 . Eco nomics of Education Rev iew : v o1, 12, N o , 2, June 1994. [ 8] 萨克洛普罗 斯的研 究表现, 发展 中国家 的教育 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 发展水平 较低国家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因 素. [ 9] 叶平 .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劳 动简化应用质疑 [ J] . 教育与经济, 1993, ( 4) : 3235.
( 本文责任编辑: 刘东敏)
, 简单求得, B1 为基期个人收入, 如此, — 74 —
本文关键词: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8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7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