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人民币货币需求总量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人民币 + 货币需求总量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在21世纪初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2014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增长,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了推动全球经济重新走上复苏之路的主要经济力量。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标志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真正开始走向透明化、市场化。通过研究分析国际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全球范围内汇率制度的安排、国内外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为本文对1994年至2014年期间内的人民币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证基础。本文深入分析了1994至2014年之间影响人民币货币需求函数/总量的影响因素,将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研究分析的核心时间节点,通过建立并论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前(1995年-2005年7月)的人民币货币需求函数,本研究估算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的人民币货币需求的总量的估计值,利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供给总量的数据,估算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催生的人民币货币需求的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缺口值,用以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中国的人民币货币需求的影响,发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本文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利率(r)、实际有效汇率(ε)、城镇人口比例(X)作为解释变量,利用1995年至200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构建了1995年-2005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币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模型:Ln(M0 t /(1+CPIt))=α1Ln(GDP/1+CPlt)+α2r1+α3ε/(1+CPIt)+α4X+αθ,利用最小二乘法、协整检验、单位根检验、断点检验、残差累积和检验等计量技术对计量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计量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在1995年至2005年第三季度之间具备长期的稳定性,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出模型符合预期。本文将2005年第三季度-2014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代入前文所述的估算出来的1995年至200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货币需求函数,估算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的人民币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值,显示实际值高于估计值,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缺口值随着时间推移增长,验证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货币需求总量有所放大,研究结果符合预期。本文的研究显示2005年7月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人民币货币需求总量的影响为正效应,可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向前发展。本文最后依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应对建议,明确提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该继续向前推进。
[Abstract]:As China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overtook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s largest trading nation in 2014, it became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following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hina has also replace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main economic force in pushing the global economy back on the road to recovery. On July 21, 2005,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officially announced 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based o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with reference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and a 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has really begun to become transparent and market-oriented.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the global scope,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onetary demand fun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 lay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RMB currency demand function from 1994 to 2014.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MB demand function / total amount from 1994 to 2014, taking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reform in July 2005 as the core time node o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By establish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RMB currency demand function before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1995-July 2005), 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total amount of RMB currency demand after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Using the data of the total amount of RMB supply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he gap between the actual value of RMB monetary demand and the estimated value of the RMB currency demand caused by the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is estimated. It is us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reform on China's RMB currency demand and to explore the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China'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real interest rate (r),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蔚) and urban population ratio (X)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5 to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5,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RMB currency demand function: Ln (M0 t / (1CPIt) = 伪 1Ln (GDPP / 1CPlt) 伪 2r1 伪 3 蔚 / (1CPIt) 伪 4X 伪 胃 is constructed.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cointegration test, unit root test, breakpoint test are used. The econometric models are verified by residual accumulation and testing techniques.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stability between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the explained variables in the metrological model between 1995 and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5.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econometric model show that the model meets the expectation. This paper puts the data from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5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4 into the estimated RMB demand function from 1995 to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5. The estimated value of the RMB currency demand function after the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shows that the actual value is higher than the estimated value,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real value and the estimated value increases over time.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RMB currency demand has been enlarged after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expectations.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carried out in July 2005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total amount of RMB currency demand, which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form of RMB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should continue to advanc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00年人民币汇率:是升还是降?[J];物资流通研究;2000年01期
2 翟立宏;关于人民币汇率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陈炳才;人民币汇率决定正在走向新阶段[J];海南金融;2000年12期
4 翟立宏;关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王智;;人民币汇率为何保持稳定[J];四川监察;2001年06期
6 李继红;人民币汇率的走向及其制度市场化的压力[J];嘉应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坚挺[J];经济师;2002年04期
8 张谊浩;现行人民币汇率有利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J];财经科学;2003年06期
9 ;人民币汇率应保持不变[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10 张灏泉;分析人民币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建立有中国特色人民币汇率理论的一些思考[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2 张永军;;人民币汇率对美国的影响[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3 于荣;朱喜安;;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和互动性特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0卷)[C];2009年
4 綦刚长;;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5 王杰秋;;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探究[A];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九届金融征文获奖论文集[C];2011年
6 方兴;;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与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对策研究[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7 李婧;;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特征、主要问题和对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林毅夫;;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思考与政策建议[A];2006年冬季CCER中国经济观察(总第8期)[C];2007年
9 初钊鹏;王铮;张焕波;李兵;;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赵京霞;;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汇率走势:稳定下的机制完善[A];国际经贸研究论文集(2003年)[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建华;人民币汇率逼近7.85[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 李正信 (华盛顿)资深媒体人;人民币汇率的美国国内较量[N];华夏时报;2007年
3 李正信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人民币汇率的美国流派较量[N];民营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清溪;人民币汇率再创新高[N];证券时报;2006年
5 于者;人民币汇率是盾不是矛[N];国际商报;2003年
6 上海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 潘正彦;人民币汇率不应成为全球关注的最重要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0年
7 记者 夏文辉;在人民币汇率上,请听理性声音[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记者 王波;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直逼8.10[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记者 刘红;人民币汇率上行:我们该如何应对?[N];金融时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媛;野村:四季度人民币汇率将趋强势[N];上海证券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智;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李秋敏;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人民币汇率趋势与波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磊;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4 谷宇;人民币汇率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孙章杰;二元结构与央行最优目标选择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马骥;人民币汇率调整的贸易效应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罗霄;美国国债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秦培景;人民币汇率、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9年
9 薛永刚;人民币汇率及其波动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玉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和利率的传导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宁宁;人民币汇率预期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2 洪友;中美关系中的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2年
3 徐中刚;人民币汇率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黄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徐霞;人民币汇率风险对我国原料进口制造企业经营业绩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郭佳佳;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罗清元;美联储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哲;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改革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影响研究[D];外交学院;2016年
9 俞敏翔;FDI、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劳动生产率关系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10 何菊;人民币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62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06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