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型企业出生率区位差异研究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innovative enterprises have made rapid development,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have been born.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birth rate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The birth rate of region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irth rate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ts important root i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irth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those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ir birth.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bjectiv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irth rate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birth rate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China,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birth rate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various regions of our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irst of all,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then determines the basic elements need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each element.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nstructs the general model of the birth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birth form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ngenital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acquired innovative enterprises. Two kinds of birth basis model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combining with relevant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selects reasonable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location difference of birth rate of two kind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combines spatial measurement model and threshold panel model to modify and perfect the basic model. Finally, through the empirical method,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caus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birth rat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are obtained.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彤彤;培育新型企业:美国企业孵化器功不可没[J];中国对外贸易;2000年08期
2 车彤彤;培育新型企业:美国企业孵化器功不可没[J];中国乡镇企业;2000年12期
3 张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冰;;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建设创新型企业[J];石油化工建设;2006年01期
5 丁新民;;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J];思想工作;2006年04期
6 相晓冬;;加大研发投入 加快造就创新型企业[J];中华纸业;2006年11期
7 关原成;张玉平;;建设创新型企业必须不断开发创造力[J];太原科技;2006年11期
8 宋光华;;建设创新型企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陈勇星;李国栋;潭浩俊;;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基本条件[J];商场现代化;2007年01期
10 ;致力于创新型企业建设——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彦宁[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红勤;;如何实现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的对接[A];建设小康与高技术产业化——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第35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2 周华锋;;关于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几点思考[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田红勤;;如何实现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企业的对接[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陈雅兰;卢忠鸣;李泽良;;创新型企业人才集聚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宋子明;;建设创新型企业中的标准化工作[A];2012年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云南省分册)[C];2012年
6 王玉梅;罗公利;;创新型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系统模型构建与机理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邹本国;;试论领导科学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应用[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姚晓光;;“建创新型企业 做创新型人才”之我见[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晓芳;魏亚龙;;论政府在创新型企业培育中的作用——基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田笑强;;论创新型企业中的档案知识管理[A];档案事业发展与青年档案工作者的责任:2010年全国青年档案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有力 本报记者 杨心平;我市新增11家“四川省创新型企业”[N];乐山日报;2007年
2 黄忠文;成都青羊四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四川省创新型企业[N];大众科技报;2007年
3 祝蕾;浪潮入围我国首批创新型企业[N];济南日报;2008年
4 田雅婷;91家企业被命名为首批“创新型企业”[N];光明日报;2008年
5 贾肖明;广州威创荣获中国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N];南方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李将辉;91家企业获“创新型企业”称号[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记者 王龙飞邋通讯员 曹克顺 马静;太重荣膺“全国创新型企业”称号[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8 记者 肖婧邋实习生 殷丹丹;我国首次认定91家企业为“创新型企业”[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刘阳子;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出炉[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10 记者 欧阳敏 冉昌龙;7户企业入围省建设创新型企业[N];自贡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波;创新型企业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3 蔡凡;创新型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史竹青;创新型企业成长路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薛豪娜;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作用机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7 陈坤;创新型企业创新路径选择和绩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郭玉明;创新型企业创新效率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ng范;基于BOX体系的创新型企业知识成本及其控制策略[D];天津大学;2007年
10 王君;基于超产权理论的中国企业股权激励敏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凯;技术创新取向下山西创新型企业建设探析[D];山西大学;2014年
2 曹振娅;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过程重大风险决策模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3 姚家敏;创新型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4 LI. YOU YANG;某公司企业创新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丁雪菲;创新型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6 孙万霞;创新型企业成长因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7 徐yN珂;绍兴市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8 陈运清;青海省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9 吕林峰;演化博弈视角下政府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10 冯彦;创新型企业知识传播机理及其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84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28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