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 增长极 扩散回流 市场区 城市等级体系 空间计量经济
【基金】:教育部“985”工程湖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号07&ZD017)资助
【分类号】:F299.2;F061.5;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从二十多年前的不足70%上升到2006年的近90%。尽管如此,中国至今还有56%的人口在农村,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近年来,各省(区)纷纷选择打造增长极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心城市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2 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长春;;2009年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回归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2 白雪梅;赵峰;;我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3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4 吴祥佑;;我国保险密度空间收敛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9期
5 刘生龙;张捷;;空间经济视角下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再检验——基于1985-200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12期
6 叶剑平;马长发;张庆红;;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7 姚永玲;赵宵伟;;城市服务业动态外部性及其空间效应[J];财贸经济;2012年01期
8 倪鹏飞;李清彬;李超;;中国城市幸福感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9 麦克·帕西诺;李志刚;李楚婷;蔡萌;伦锦发;林婕;黄馨琳;;21世纪的城市地理学:一个研究议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10 汉斯·托尔·安德森;拉斯·穆勒-杰森;斯丹·恩格斯德夫;陈丁力;;城市化之终结——新型城市理念与城市化的反思[J];城市观察;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久文;;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崔征;内陆落后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彬彬;多尺度矢量地图空间目标匹配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玉凤;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雯;农村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D];武汉大学;2011年
9 李纪生;农业科研投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2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冯利斐;中国省会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韩冰;金融产业集聚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刘超;地区收入差异的探索性时空分析方法研究与实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志伟;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谭建华;四川省城市体系结构特征及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元;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计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胡鹏;空间依赖与空间俱乐部趋同[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体富,郭庆旺;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J];财贸经济;1998年11期
2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3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4 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5 陈玉宇;黄国华;;中国地区增长不平衡与所有制改革[J];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6 徐维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7 刘朝明;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及其质量控制[J];经济学动态;2003年12期
8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9 Sylvie D忮murger,杰夫·萨克斯,胡永泰,鲍曙明,张欣;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J];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10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震洪;李云娥;;从增长极理论探讨中心经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2 冷志明;易夫;;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怀化个案[J];人文地理;2008年03期
3 汪敬华;刘万青;周秉根;;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冷传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2期
5 李应春;熊华林;;加快三明市区经济发展 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J];三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丁仕堂;张晓华;;关于中心城市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06期
7 樊灵芝;;中国第四极选择的困境与突围[J];市场研究;2009年12期
8 贾学锋;;以城市群带动中部崛起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国安;;基于增长极理论的武汉·中国光谷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3期
10 叶依广,曹乾;增长极理论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志君;;培育区域增长极 促进会展业大发展浅析[A];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许继琴;;宁波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的职能定位与互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杨谋笃;岳国璋;胡建红;张明儒;;发挥中心城市优势持续发展西安城郊畜牧业[A];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21世纪畜牧兽医生产和科学技术论坛会文集[C];1999年
4 高娟;赵翠春;;石家庄市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胜伟;;武汉与相关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比较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前言[A];全国中心城市道路运政管理工作第十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丘雪薇;;发挥广西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略见[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中心城市近郊乡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研究——以遵义市董公寺镇社会发展为例[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吴新建;;把握经济发展大好时机 做强、做大、做优省会中心城市计量检测事业[A];中国计量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曾鹏;蒋团标;;基于通道经济下的广西中心城市经济走廊构建反思[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泓;建设特大型中心城市 昆明扩大城市规模[N];中国信息报;2000年
2 杨东邋刘若辰;成都五年后建成特大中心城市[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3 孟伟松;Avaya公司与大连共建呼叫中心城市[N];人民邮电;2006年
4 刘蒸蒸;凝心聚力加快中心城市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张陆龙 吕禹;城市建设:加速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力[N];绍兴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顺美 通讯员 史伟宗 冯婧婧 李智煜;大力弘扬爱国团结进步光荣传统 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贡献[N];广州日报;2009年
7 记者 牛乃喜 张锦国;榆林实现边塞小镇到能源新都市大跨越[N];陕西日报;2009年
8 韩师伟;江苏新沂:让科学发展热潮涌动[N];中国信息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忠;武夷新区会很美[N];闽北日报;2010年
10 中共徐州市委书记 王希龙 徐州市市长 于广洲;加强城市大环境建设 塑造良好中心城市形象[N];江苏经济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慧;社会资本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陆希刚;明清江南城镇[D];同济大学;2006年
3 贾宝军;边缘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李文石;基于区域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技术发展模式选择与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玉明;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丁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王德发;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2年
9 吴言林;金融发展中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融资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汪长球;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凡;区域极化理论模式下的现代海洋经济带建设战略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朱建杰;山西中心城市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勇;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韩俊飞;地方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健;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陈玉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刘娟;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戈剑光;延龙图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延边经济发展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9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金娇;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长三角经验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5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