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某大型三甲医院非急救转运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4 13:28
【摘要】:研究背景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医改分级诊疗政策导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区域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非急救转运需求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医疗转运任务主要是由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下简称“120”)负责,主要承担急危重症和灾害事故患者的现场急救和监护转运、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等院前医疗急救任务,归政府管辖,一般享有政府价格补贴,具有公益性质和基础保障性质。《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当前我国医疗转运体系尚未覆盖非急救转运领域,传统医疗转运体系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医疗转运需求。由于非院前医疗急救用车所引发的“黑救护车”乱象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急救资源被非急救需求挤占严重。非急救转运服务功能缺位所带来的社会生产秩序和人民健康安全保障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提供离不开相应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现有医疗转运体系的改革与非急救转运模式的设计势在必行。研究意义目前,我国在非急救转运产业中,运营和监管体制构建并没有形成一体化模式,且操作性比较差。如何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具体构建非急救转运机制,如何在构建中把服务供应商、患者、医院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平衡好,急救转运与非急救转运系统如何具体分工,政府与市场如何具体分工,都是构建非急救转运系统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外对医疗转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院前急救领域,缺乏对非急救转运市场的关注,缺乏从医疗服务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出发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理论化论证,缺乏从微观视角的研究分析。因此,笔者力求通过调研,摸清某大型三甲医院(以下简称“A医院”)的非急救转运现状,结合医院实际,探索出一套符合医院实情的非急救转运模式,为我国解决非急救转运服务供应与运营管理问题提供借鉴与创新。此外,本课题将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将对非急救转运模式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搜集国内外在非急救转运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设计非急救转运模式提供思路,为完善非急救转运模式积累相关知识与理论基础。2.实地研究法/田野研究法深入医院、医疗转运机构实地调研,了解医院医疗转运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观察医疗转运机构的在运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获取医院和医疗转运机构的医疗转运业务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了解医疗转运服务的概况与现状。3.半结构式访谈法选取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广州120”)职工、A医院职工、第三方非急救转运机构员工以及患者或其家属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的结果,从侧面掌握非急救转运服务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原因,为研究内容提供现实依据。4.问卷调查法选定利益相关者为调查人群,针对不同人群分别设计问卷。拟定的调查人群为:医院职工、使用过第三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A医院的患者或其家属。了解利益相关者们对现行医疗转运体系的看法、对非急救转运的了解、接受和认可程度及其建议。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非急救转运服务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剖析原因,为研究内容提供现实依据。5.专家咨询法运用专家咨询法,搜集非急救转运服务的备选模式,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提出适合医院实情的非急救转运服务模式与具体制度安排。通过专家咨询,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提供模式和改进对策进行论证。选定咨询专家:医院相关临床科室主任、医院中高层管理人员、广州市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第三方非急救转运机构高层管理人员。6.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深入科学地找出数据所隐藏的现实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增强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和过程当前,我国在非急救转运产业中,运营和监管体制构建并没有形成一体化模式,且操作性比较差。如何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具体构建非急救转运机制,如何在构建中把服务供应商、患者、医院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平衡好,急救转运与非急救转运系统如何具体分工,政府与市场如何具体分工,都是构建非急救转运系统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拟从患者、医院、政府三个层面出发,结合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探讨设计非急救转运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调查分析A医院非急救转运服务现状,结合国内外经验及当下面临的困境,从模式设计、制度建构、改革进路、规则构成等角度,综合论证,提出适合A医院实情的非急救转运模式与具体制度安排,探索构建非急救转运体系的对策,以期优化医院资源配置,推动非急救转运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老百姓日益增多的出院、转院等非急救转运需求。本课题力求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模式设计等方式,对A医院非急救转运服务的现状予以分析,详细考察现实中存在的具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设计和完善医院非急救转运模式以及政府相关立法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医院大量的非急救转运任务,主要由医院自有救护车、第三方正规救护车和社会上的“黑救护车”承担,非急救转运服务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多元、市场广阔,但是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尚不完善;(2)广州“120”和医院存在急救资源被非急救需求占用等资源浪费现象;(3)医院依靠自身力量难以承担非急救转运任务;(4)第三方正规非急救转运机构没有得到院方足够重视与配合,给“黑救护车”留有生存空间;(5)且“黑救护车”问题尚未彻底根治,存在扰乱医疗秩序、危害患者安全的风险;(6)医院“重医疗轻服务”问题突出,非急救转运服务亟待加强,院外非急救转运机构在院内业务有待规范,患者和院内职工对院方非急救转运服务满意度均较低。“广州120”主要负责院前急救和转运任务,具有社会公益性,享有政府财政补贴,不宜提供非急救转运服务;单体医院规模有限,且三甲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宝贵和稀缺,医院不宜动用院内医疗资源参与非急救转运;非急救转运服务应交由社会力量承担,但政府应加强审批和监管,医院应加强支持与合作。医院应综合决策,选择合适运营模式,深化与非急救转运机构的合作,将非急救转运业务彻底分离出去交由第三方机构负责;院方负责提供平台和信息,转运机构负责提供转运所需的人力和物力,以提高医院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并从根本上打压“黑救护车”的生存空间,明确非急救转运机构的服务适用范围,保障患者权益;借助日趋成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步搭建基于医院网络平台的第三方“网约车”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非急救转运服务。政府方面,应吸纳更多有资质的社会资本参与非急救转运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用车需求;大力培养医疗救护员,满足市场用人需求。另外还要制定非急救转运出车标准;加强宣教,推广非急救转运服务;积极引导商业保险参与非急救转运服务;加强审批和监管,统一规范转运机构名称;规范转运机构服务价格和收费行为。研究特色与创新非急救转运是近来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本研究针对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在非急救转运服务提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医院、社会机构和患者等多个视角开展围绕A医院的非急救转运服务现状调查,研究构建非急救转运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构建的具体路径和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方案。结合我国国情,集中探索符合A医院院情的,独立于急救转运体系的非急救转运模式运行创新机制;对“非急救转运”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清晰的界定,提出了分离院前急救和非急救转运业务,院企合作的运作模式。通过对A医院医疗转运的现状与具体制度安排的研究分析,为医疗转运管理体系改革提供资料依据;通过对国内外非急救转运服务的调研与调查,为非急救转运制度建构提供第一手材料;通过理论上的论证,设计一套非急救转运模式,探索新的非急救转运体系与管理制度,丰富非急救转运管理的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9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丰;王丽芝;黄煜民;陈秀彦;张泽浩;赖欣;刘晓辉;李文源;;广州市非急救转运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03期

2 叶智辉;;广东民航医疗快线有限公司正式挂牌[J];空运商务;2016年01期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乡村医药;2015年20期

4 唐键;李冠东;唐晓军;沈伟;丁艳;;常熟市开展非急救医疗转运社会化服务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5年03期

5 武秀昆;;有关非院前急救医疗用车问题[J];中国急救医学;2014年07期

6 崔巍;;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探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J];中国乡村医药;2014年02期

8 陆峰;张悦;李明华;吴德根;;上海市院前分类救护实施方案初探[J];中国医院;2013年06期

9 陆峰;李明华;吴德根;张悦;;国外院前急救分类救护系统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展望[J];中国卫生资源;2013年01期

10 余益民;张福林;周强;张桦;张琴;;深圳推行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科辉;政府治理黑救护车困境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刘永军;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移动医疗支付影响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孙瑶;基于物联网的某三甲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4 廖星;基于深度访谈法初步研究中医临床实施方案优化[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540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540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8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