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
发布时间:2017-03-21 18:09
本文关键词:能源消费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3年春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了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严重,环境问题顿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雾霾主要是由高碳能源不合理的利用所引起的,因此控制此类能源的消费量以及消费强度是解决雾霾的关键所在。国家能源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能源消费总量会直接污染环境,过高的能源强度也会对环境形成破坏,因此需要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实施双控。“双控”不仅可以减少能源消费总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而且也会降低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本文选取2000-2010年中国30个省市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计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效应。 本文首先简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提出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往文献尚未同时对能源消费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法上也只涉及到各种传统的方法,但传统的方法不能解决空间依赖性问题。因此,本文把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 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与假说,,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了三个假说分别为:我国环境污染、能源总量与能源强度存在空间相关性;本地区及与该地区相邻的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均会对本地区环境污染产生影响;能源强度—环境污染的库茨涅兹倒U曲线的存在性。 第三部分是空间统计分析与计量经济模型设定。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相关性)、空间权重的选取、空间计量模型的建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和选择。 第四部分是空间统计分析与模型参数估计。首先是通Moran散点图和LISA集群图来进行分析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和环境污染具有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能源消费总量高聚集区同样也是二氧化硫排放量高的聚集区。进一步通过建立普通OLS模型以及包含分布空间相邻变量的空间误差模型,本地区及与该地区相邻的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均会对本地区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同时还证明了能源强度—环境库茨涅兹倒U曲线的存在,从而验证了理论假说。 最后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包括总结和政策建议。只有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实施“双控”,同时加强各区域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碧水蓝天“中国梦”。
【关键词】:能源总量 能源强度 环境 库茨涅兹倒 U 曲线 空间计量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0-14
- 一、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关系10-11
- 二、空间效应研究11-12
-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12-13
- 四、对现有文献的简单评述13-14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14-15
-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15-16
- 第二章 能源消费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16-19
- 第一节 概念界定16
- 第二节 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和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与假说16-19
- 第三章 空间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19-30
- 第一节 空间权重矩阵19-21
- 第二节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21-24
- 一、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21-23
- 二、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23-24
- 第三节 空间计量模型24-25
- 一、空间滞后模型(SLM)24
- 二、空间误差模型(SEM)24
- 三、空间杜宾模型(SDM)24-25
- 第四节 空间模型的的检验25-28
- 第五节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和估计28
- 第六节 空间计量相关软件说明28-30
- 第四章 空间统计分析与模型参数估计30-50
- 第一节 样本选择和数据描述30
- 第二节 能源消费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空间分布现状30-36
- 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现状分析30-33
- 二、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现状分析33-35
- 三、二氧化硫排放空间分布现状35-36
- 第三节 空间权重矩阵的确定36-37
- 第四节 能源消费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37-46
- 一、能源总量、强度与环境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检验37-43
- 二、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和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局域指标 LISA 分析43-46
- 第五节 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46-50
- 一、模型的设定与数据处理46
- 二、模型检验46-48
- 三、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48-50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0-53
- 一、结论50-51
- 二、建议51-52
- 三、不足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56-58
- 致谢58-59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华;;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σ-收敛性与空间集聚格局[J];财贸研究;2006年02期
2 叶春;;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空间自相关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苏h椒
本文编号:260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6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