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北仑—武钢进江矿石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02:29
【摘要】:江海直达运输是河运与海运的相互渗透与延伸。目前,江海直达运输采用独立的船型,已发展成为新型的运输方式,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是其中之一。 由于经济发展与采用水运技术的不同,各国航运部门对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实施方式也不相同。尤其在江海直达驳运输的组织工艺方面,各国航运部门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没有普遍意义。因此,对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研究尚处于发展之中。 随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沿江各大型企业集团对大宗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江流域与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也日益广泛。就沿江钢铁生产企业而言,大量的进口铁矿石沿长江水路上行运抵各个内河终点港。由于现行的矿石运输采用多程中转运输方式,货主需要承担货损、货差和港口装卸费用,导致铁矿石的成本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沿江的环境污染,货主迫切需要减少中转环节。同时由于在长江中下游现已逐步形成了“水泥建材工业走廊”,水泥熟料沿长江水路下行出海,与铁矿石的进江运输形成了对流的新格局。 鉴于目前的运输现状与新的运量发展规划,本文对北仑—武钢的进江矿石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开展技术经济研究。 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现行进江矿石运输方式的分析以及国内外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研究综述,提出了北仑—武钢航线的进江矿石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该方式将海上顶推技术与先进的内河顶推技术集成。其实施的技术路线是:(1)在北仑—上海航线,采用海上顶推船组;(2)在上海—武钢航线,采用内河先进的成组编队技术,将江海驳成组编队或与现行内河船队混编。 2.由于对有关江海直达驳顶推船组(队)的相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性能参数研究在国内几乎处于空白。因此,针对提出的江海驳直达运输方式,进行了生产性营运的实船试验。内容包括:(1) 海上顶推船组的有关技术、经济参数测试;(2) 江段成组编队的江海驳专队与混编船队的有关技术、经济参数测试。通过实船试验,检验了该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提出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开发大吨位的江海直达驳顶推船队奠定基础。 3.为适应海上顶推船组的需要,江海驳具有凹槽尾型。船模试验表明: 凹槽尾的存在使江海驳的阻力大大增加,导致常规的船舶阻力计算方法难以 适应江海驳的阻力计算,进而影响到江海驳顶推船组(队)的阻力估算。为 此,本文分别对江海驳、江海驳顶推船组(队)的阻力开展预报与优化凹槽 尾型的研究。内容包括:(l)江海驳的剩余阻力估算;提出阻力性能较优的 江海驳凹槽长度区间以及江海驳的阻力预报方法;(2)确定阻力性能优良的 凹槽长度区间与凹槽尾型;(3)顶推船组(队)的阻力预报方法。 4.海上顶推船组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联接装置的设计,而联接力的大小 是联接装置设计的主要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波浪联接力是联接力的 主体。因此,本文根据销式海上顶推船组的联接方式,将联接装置的波浪联 接力预报作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l)提出对波浪联接力产生影响的主要 因素以及波浪联接力的非线性预报技术;(2)通过对北仑一上海航线的海况 分析,针对经过初步方案优化论证的大吨位江海直达驳顶推船组的波浪联接 力进行预报、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3)根据推、驳船在波浪 中的运动约束关系,利用成熟的切片理论建立波浪联接力的理论计算模型。 5.由于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研究源于实际的生产课题,因此,其经济 性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鉴于运输方案的评价指标较多且相互难以统一,,本 文将多目标优化的DEA(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与模型合理地应用于北仑一 武钢进江矿石江海直达驳顶推专队的技术经济论证并提出技术经济性相对 较优的营运方案,可供航运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6.随着进江矿石与出海水泥熟料运输格局的逐步形成,开发大吨位江海 直达驳顶推船组是时势所趋。鉴于实现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营运模式有多 种,本文根据北仑一武钢航线新增矿石、水泥熟料的运输发展规划,针对适 合现阶段以及未来发展要求的三种长江航段的营运组织模式,即:(1)新江 海驳十新江推;(2)新江海驳+I日江推;(3)新江海驳+现行的内河顶推船队; 开展技术经济计算与敏感性分析,研究的结果可供航运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关键词:运输方式江海直达驳推驳船组(队)阻力预报 波浪联接力预报技术经济论证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U6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钢热轧厂精轧轧制压力数学模型——荣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2 言文;武钢积极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深化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J];上海标准化;1996年05期

3 邓巽仲;武钢节电技术改造的实践与效益[J];大众用电;1996年01期

4 魏建新;对降低武钢能源消耗费用的思考[J];冶金能源;1999年05期

5 胡星;;武钢大力促进节能减排[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16期

6 ;武钢热轧厂精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S3期

7 魏厚培;武钢设备管理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J];中国设备工程;2001年10期

8 胡望明;价格竞争的博弈分析以及对武钢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年01期

9 周浩然;张汉兴;李世清;;武钢四氧站厂平工程山体爆破[J];爆破;1991年03期

10 陈文宇,沈克;5.8级高纯氮产品在武钢生产[J];深冷技术;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崎琳;;品种、质量与竞争力[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卫国;;武钢高炉炼铁生产技术进展[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3 杨志泉;;武钢炼铁系统“十五”技术进步[A];200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文集[C];2004年

4 ;整合物流资源 构建一体化钢铁供应链[A];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会议资料[C];2007年

5 陈丽;;武钢焦化公司1、2号焦炉干熄焦电气控制系统[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6 郑卫国;;发展武钢炼铁技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7 郑文俊;谢启姣;;武钢厂区绿地群落特征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王剑;刘汉杰;吴高明;吴声浩;杜健敏;;加强节能减排 推进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环境友好企业[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刘晖;薛俊;徐燕婷;;循环经济在钢铁行业的运用与武钢的实践[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10 余志祥;;武钢第三炼钢厂生产技术的发展现状[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匡华安;武钢多项措施抗灾[N];中国冶金报;2008年

2 记者 冯欣楠邋通讯员 白方;武钢部分废弃物期待“社会共享”[N];长江日报;2008年

3 ;科学发展观催生武钢第三次创业[N];湖北日报;2009年

4 白方 杨礼兵;推进三次创业 科学发展武钢[N];湖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虞利 陈捷;武钢一天搞定澳加两铁矿项目[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刘向勇 曹素梅 岳兵;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科技项目获奖[N];中国冶金报;2009年

7 白方 记者 陈铁;武钢新焦炉投产焦炭产能全国第一[N];中国质量报;2010年

8 记者 匡华安 通讯员 吴慧颖 邹刚;武钢绒面彩涂新品进入乌克兰市场[N];中国冶金报;2011年

9 记者 马金山;武钢确定2005年工作目标[N];中国冶金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朱剑红;钢铁是这样炼成的[N];人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敏;北仑—武钢进江矿石江海直达驳运输方式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方晓平;关联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的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4年

3 董晓岩;基于可靠性品质的快运产品设计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杨秋侠;物流合理化在大型企业设施规划中应用的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赵静波;吉林省综合运输体系完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矢宇;内河运输供给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彭辉;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理论分析[D];长安大学;2006年

8 李德刚;综合运输网中的通道分析与系统配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熊崇俊;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赵旭;现代物流理念下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整合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雯燕;武钢备件采购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向前;高铁与其他运输方式可替代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吴新春;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陈宽;物流企业多种运输方式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忠;武钢铁矿石国际采购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吴卫星;武钢进口铁矿石运输方式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玉清;基于博弈论的客运运输通道各种运输方式分担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陆荣鹤;武钢“十五”战略规划下进口铁矿石运输系统整合的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乐湘江;武钢三号高炉工程改造项目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陈鞍;武钢贯彻ISO9000标准若干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82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682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