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协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3:32
【摘要】:区域综合运输通道作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区域内大量客、货、信息以及资金的流通任务,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内部出行方式之间以及方式内部的协调性如何,将影响区域综合运输通道整体运输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区域综合运输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本文借助于系统论、协同论、数学工具等对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将有助于完善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相关理论,并对区域交通的规划管理、优化调整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运输通道的概念、特征进行了描述,细化了运输通道的分类,界定了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含义,并分析了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的供需特性,说明了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影响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选择的宏观和微观因素;其次介绍了协同学的基本概念,描述了交通运输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和机理,对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并阐述了通道内出行方式协同发展的内涵、目标和原则;以此建立了通道内出行方式协同发展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运用TOPSIS将多目标求解转化为单目标问题,设计了小生境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用matlab软件实现算法,以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协同发展模型,从技术经济、政策体制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协同发展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U116.1
【图文】:

示意图,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出行方式


而这通常不是一次完整出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出行者还需要经过出发地的市内出行和目的地的市内出行,才能实现出行目的。因此,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全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如图2一3所示,各阶段出行特征分析如下:阶段一:出发地市内出行这一阶段为从出发地到通道端口的出行,出行者多采用城市常规公交、出租车、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小汽车等方式到达枢纽站场。除区域通道出行利用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一小汽车方式以外,其余市内出行方式均需与通道出行方式换乘。阶段二: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出行这一阶段的出行方式就是文中讨论的重点,由于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多为中短距离出行,通道出行一般采用一种出行方式便可到达通道端口,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再考虑通道内出行方式间的衔接换乘。阶段三:目的地市内出行这一阶段为从通道端口到目的地的出行,出行者多采用城市常规公交、出租车、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小汽车等方式到达目的地。

过程图,过程图,种群,平均距离


GGGenerationnn图4一2遗传算法优化过程图示从图4一2可以看出,在迭代到20代时,算法的平均值和最优值均达到最优,表明种群中的200个体均为目标函数(4一25)的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为0.0528。图4一3表示种群中各个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在算法结束时平均距离大于25。因此,最后种群的个体并非是同一个体,得到了多组最优解。图4一3遗传算法优化过程的多样性图示将种群得到的200个数据进行k一means聚类分析,选择的聚类数为6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英挺;;居住区道路指标与路网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8年04期

2 谢秉磊;毛科俊;胡小明;;基于区间数的多属性出行方式选择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3 冯忠祥;刘浩学;张景峰;;农村人口出行方式选择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4 赵贝;赵淑芝;朱永刚;倪同和;;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6期

5 黄俊;蒋乐;黄又清;周俊;朱长青;;武汉市“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目标解读[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3期

6 郑毅;;北京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方式选择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年03期

7 林智岚;福州:出行方式悄然改变中[J];安全与健康;2005年02期

8 张蕊,吴海燕;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合理结构模式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黄苏才,王静;高速公路对地区级综合运输通道影响研究[J];青海交通科技;1999年01期

10 王明仪;运输通道理论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月;张羽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出行方式的预测[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2 孔萍;李淑朋;李军;;成都地铁1号线对城市通勤者出行方式影响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1(1)][C];2011年

3 贺晓琴;吴寻;;转变区域客运方式 建设低碳交通体系——浙江省城乡居民出行方式优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燕;王金秋;;公交免费区案例研究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仇宁海;秦勇;;基于多层-多模式交通网络的最短路径分析的研究[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孟冬;;步行可达性与地铁车站服务范围的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陆锡明;;大都市一体化交通[A];中国巴士快速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科技公交、绿色公交、人文公交[A];2011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学会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资料集[C];2011年

9 沈忻昕;;世界银行贷款辽宁6城市交通项目公众参与咨询服务社会评价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10 王旭;;国内外大城市交通模式对北京的启示[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祚、陈翔、曾卫康 实习生 梁碧莹 通迅员 梁正祥、伍建国;出行方式浓缩老广生活变迁[N];广州日报;2005年

2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孙健;欧盟:优化出行方式 强化环保意识[N];经济日报;2006年

3 刘照华邋任晓明;十一条道路施工陆续展开[N];太原日报;2007年

4 记者 谭琼辉邋通讯员 熊德志;铸就清江第一跨[N];恩施日报;2008年

5 饶超;节能环保不妨拼车出行[N];科技日报;2007年

6 邓非;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常态[N];乐山日报;2011年

7 钱绿明邋侯敬慧;折叠自行车带进车厢方便?惹事?[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8 沐艳;油价大涨之后——出行方式悄然在变[N];无锡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谢松;堵车时代,如何过“不堵”的生活?[N];南昌日报;2011年

10 李林;自行车出租能“行”多远?[N];河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勇;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系统结构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郭寒英;基于出行者生理心理的城市客运交通出行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张蕊;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张迦南;综合运输通道客运供给结构规划理论[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邵昀泓;基于活动的出行需求分析及信息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明士军;多元化公共交通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阮哲明;城市交通规划经济评价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王璐;高速客运网络结构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波莅;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内出行方式协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徐其昌;综合运输通道客运交通结构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董琨;综合运输通道系统协调发展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景妍;交通走廊内旅客出行方式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5 张丽莉;基于活动的出行方式链选择行为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6 饶秋丽;商务中心区通勤者出行链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徐微;与当下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匹配的代步工具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8 梁先登;基于SD-MOP整合的综合运输通道结构配置优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森;福州市交通出行及其公交化转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婧;综合运输通道发展对端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5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805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