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4 15:27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生湿地翅碱蓬群落、碱蓬群落、柽柳群落、芦苇群落、白茅/拂子茅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两部分实验,使用GPS定位法、统计学方法,通过采集各植物群落植物优势种植物根、茎、叶样品和土壤0-10,10-20,20-40和40-60cm土层的土壤样品,主要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演替过程中优势种C、N、P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2)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变化,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3)演替过程中土壤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关系; 4)非生物环境中盐分离子以及pH值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作用。 主要结果如下: (1)本地区植物群落优势种N、P具有相对稳定性,植物C、N之间不存在相关性,C、P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性,说明植物中C与N、P两种元素协同性和稳定性较差。 (2)该地区植物的C同化能力和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均不高,植物生产力较低。在两个演替过程中,C含量逐渐增加,随演替过程的进行植物的C蓄积能力逐渐增强,柽柳具有较强的P富集能力;植含量高于茎和根,这与植物各器官功能作用相适应。 (3)该地区土壤养分中除了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相对较为丰富外,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速效氮磷含量均较低;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P变异系数较大,全磷、NH-N和NO-N变异系数较小;随剖面深度变化,养分含量逐渐降低。 (4)土壤C:N、C:P和N:P在各个演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表现一致,且较低。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黄河三角洲土壤养分供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有稳定性。 (5)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供应相对稳定,N是限制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生长的营养元素。 (6)通过分析影响土壤碳、氮、磷比值变化的因子,各个群落C:N、C:P和N:P比与土壤中水溶性八大离子密切相关,尤其与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存在极显著相关;盐度和pH值是影响湿地土壤C:N、C:P和N:P比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湿地 土壤 植物 化学计量学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153.6
【目录】:
- 目录4-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1 引言8-20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8-9
- 1.3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9-13
- 1.3.1 翅碱蓬群落10-11
- 1.3.2 碱蓬群落11
- 1.3.3 柽柳群落11-12
- 1.3.4 芦苇群落12-13
- 1.3.5 白茅/拂子茅群落13
- 1.4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13-14
- 1.5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及意义14-15
- 1.6 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6.1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16-17
- 1.6.2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17-18
- 1.6.3 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关系18-20
- 2 材料与方法20-25
- 2.1 研究区域概况20-21
- 2.2 实验设计21-23
- 2.2.1 土壤样品的采样与制备方法21-22
- 2.2.2 植物采样与制备方法22
- 2.2.3 样品分析22-23
- 2.3 研究内容23
- 2.4 研究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3-25
- 2.4.1 技术路线24
- 2.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4-25
- 3 结果与分析25-36
- 3.1 黄河三角洲湿地天然植被C、N、P相关性分析25-26
- 3.2 不同群落优势种之间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26-27
- 3.2.1 不同优势种植物C、N、P含量分布特征26
- 3.2.2 不同优势种植物C、N、P化学计量比特征26-27
- 3.3 优势种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27-29
- 3.3.1 不同优势种各器官C、N、P含量分布特征27-28
- 3.3.2 不同优势种各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28-29
- 3.4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29-34
- 3.4.1 黄河口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29
- 3.4.2 不同演替群落土壤养分动态特征29-31
- 3.4.3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演替群落土壤C:N、C:P、N:P化学计量比变化特31
- 3.4.4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养分变化特征31-33
- 3.4.5 不同土层深度C:N、C:P、N:P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33-34
- 3.5 土壤与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34-35
- 3.6 影响土壤碳、氮、磷比变化的其他因子35-36
- 4 讨论36-41
- 4.1 黄河三角洲湿地天然植物群落C、N、P相关性36
- 4.2 植物体不同器官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36-37
- 4.3 不同演替植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限制因子的判断37-39
- 4.4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C、N、P含量39-41
- 4.5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41
- 5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得草;董晓玉;傅华;;长芒草不同季节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2 房用;王淑军;刘月良;上官秀玲;王月海;梁玉;;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植被群落演替阶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3 李栓科;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J];地理研究;1989年04期
4 李元芳;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J];地理研究;1991年04期
5 叶庆华,田国良,刘高焕,叶景敏,娄维国;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覆被演替图谱[J];地理研究;2004年02期
6 王维奇;曾从盛;钟春棋;仝川;;人类干扰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0年10期
7 冯强,刘素美,张经;黄、渤海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J];海洋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8 王振兴;;国内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绿色科技;2011年07期
9 李娜;李建;刘海丰;桑卫国;;东灵山3种落叶阔叶林的碳氮元素含量及比率[J];林业科学;2009年08期
10 陈步峰,陈勇,尹光天,叶骚胜,欧阳文,林明献;珠江三角洲城市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水质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85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