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05 00:02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产业化经济逐步向信息化经济转化,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深化全球产业分工和调整经济结构,使得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利用信息化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本文首先从信息、信息化等相关范畴出发,综述了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其次基于2005-2010年的省域截面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省域经济增长数据进行空间探索分析,并基于此应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作用,同时比较分析了信息化对三次产业的不同影响。最后针对前面部分的结论,从区域经济增长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显示:(1)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上表现出正的相关性。基于Moran指数,分析得出我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并从局域Moran散点图中,大部分省份都落在第一象限,清晰的可知我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大部分省域经济增长都处于效益扩散区。(2)在考虑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前提下,,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都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有加强的趋势。(3)通过比较分析信息化对三次产业影响的分析可知,信息化对三次产业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且这种影响仍处于不均衡状态,但这种不均衡力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化带动原有产业的分化与重组由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向第一和三产业转移。
【关键词】:信息化 经济增长 空间计量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9;F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插图索引10-11
  • 附表索引11-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文献综述14-20
  • 1.2.1 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14-17
  • 1.2.2 信息化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17-18
  • 1.2.3 信息化影响产业经济的研究综述18-19
  • 1.2.4 研究综述小结19-20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20-22
  • 1.3.1 研究思路及内容20-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4 本文的创新点22-23
  • 第2章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23-32
  • 2.1 信息化的范畴23-25
  • 2.1.1 信息化概念23-24
  • 2.1.2 信息化的内容和层次24-25
  • 2.2 信息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25-27
  • 2.3 基于总量层面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7-28
  • 2.4 基于产业层面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8-30
  • 2.4.1 信息化对农业的影响29
  • 2.4.2 信息化对工业的影响29-30
  • 2.4.3 信息化对服务业的影响30
  • 2.5 本章小结30-32
  • 第3章 基于总量层面的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32-39
  • 3.1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32-35
  • 3.1.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模型32-33
  • 3.1.2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33-34
  • 3.1.3 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34-35
  • 3.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35
  • 3.3 实证结果35-38
  • 3.3.1 区域经济增长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35-37
  • 3.3.2 空间计量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37-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第4章 基于产业层面的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39-45
  • 4.1 信息化对区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空间计量模型39
  • 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39-40
  • 4.3 空间计量结果与实证分析40-44
  • 4.3.1 信息化对区域第一产业增长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40-41
  • 4.3.2 信息化对区域第二产业增长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41-42
  • 4.3.3 信息化对区域第三产业增长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42-43
  • 4.3.4 信息化对第一、二、三产业影响的γ弹性系数比较分析43-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45-51
  • 5.1 主要结论45-46
  • 5.2 政策建议46-50
  • 5.2.1 加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47-48
  • 5.2.2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48-50
  • 5.3 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56-57
  • 附录 B 原始数据57-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仿;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6期

2 崔娟,崔高峰;世界区域经济增长趋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年10期

3 蓝庆新;;和谐社会构建中区域经济增长的公平与效率兼容[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周建新;试论新疆非均衡区域经济增长战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徐小钦;黄蕾;;产业积聚、持续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6 张馨之;何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J];软科学;2006年04期

7 李钊;王舒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尹伟华;张焕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分析[J];技术经济;2007年11期

9 韩晶;何平;;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公平与效率解析[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10 李勇刚;;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晓合;李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转型效应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桂元;高艳;;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4 陈春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结构及其类型划分[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5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区际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东霞;李彬联;;广东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文化原因研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管驰明;马奇骐;高雅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运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达新正;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红河日报;2013年

2 周京奎;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N];天津日报;2007年

3 临汾市委党校副教育长 刘佶鹏;行政区域经济增长的统计问题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4 记者 翟相哲;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邯郸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利民 李维军;朝阳高新区领跑我市区域经济增长极[N];朝阳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许怡平;提升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N];安庆日报;2007年

7 杜莉 (作者为自治区党校副教授);青藏铁路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N];西藏日报;2007年

8 刘振斌;撬动武陵山区域经济增长极[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记者 刘志强;材料产业化基地引领区域经济增长[N];科技日报;2005年

10 夏钢;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又好又快[N];农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玉明;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徐涤非;产权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春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6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赵广君;上海公共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9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石宏博;软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亮亮;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魏颖;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金融资源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年

3 张凌涛;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廖华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陈红梅;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曹培红;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7 向颖;湖南省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岑少侠;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旭珍;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10 郇玉杰;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86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