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技术经济评价

发布时间:2020-11-09 23:48
   2002年辽化公司开始酝酿非织造布项目,作为辽化公司分立以来第一个大项目,其成败不仅关系到项目预期效益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辽化的声誉和“十五”扭亏解困全局。通过对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实现推荐方案,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发挥项目效益的目的;同时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理论,探讨进行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新方法新思路,为公司后续项目的论证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运用《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国内外非织造布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原料和产品价格进行了定量预测。阐明了辽化公司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塑主营业务的关键时期选择建设8000吨/年薄型纺粘非织造布生产装置是适宜的; (2)引进不同公司的技术形成了不同的方案,论文在分析了各方案的特点后,通过建立四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运用技术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的四个方案进行技术评价,确定了丁方案、乙方案、甲方案到丙方案的优先顺序; (3)不同的技术方案有不同的现金流量,经济评价首先在单方案财务评价确认各方案可行的基础上,选用多方案比选——互斥型多方案选优的方法,选择引进丁公司技术的方案最优,而后,又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进一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研究认为,辽化公司选择引进丁公司技术,建设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是适宜的;并对技术交流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论文同时指出,技术经济评价的结论只是建议性的,不能替代决策,但这种研究所得到的对投资评价、方案排序和比较的严谨分析框架具有通用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F426.8
【文章目录】: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框架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相关指导理论及方法
2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技术发展及市场预测
    2.1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的概念界定
    2.2 非织造布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2.1 境外非织造布发展现状
        2.2.2 非织造布发展趋势
        2.2.3 国内非织造布发展现状及特点
    2.3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需求量预测
        2.3.1 纺粘非织造布性能及用途
        2.3.2 纺粘非织造布需求分析及预测
    2.4 价格预测
        2.4.1 原料价格预测
        2.4.2 产品价格预测
3 技术方案构造和评价
    3.1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流程
    3.2 各方案技术特点分析
        3.2.1 甲公司技术方案
        3.2.2 乙公司技术方案
        3.2.3 丙公司技术方案
        3.2.4 丁公司技术方案
        3.2.5 各方案比较
    3.3 各方案的技术评价
        3.3.1 技术评价方法选择
        3.3.2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3.3 各方案的技术评价
4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经济评价
    4.1 各方案财务基础数据的分析与测定
        4.1.1 投资估算
        4.1.2 成本费用估算
        4.1.3 销售收入估算
        4.1.4 财务现金流量与财务评价
    4.2 多方案比选
        4.2.1 互斥型方案比选方法
        4.2.2 方案比选
    4.3 不确定性分析
        4.3.1 盈亏平衡分析
        4.3.2 敏感性分析
    4.4 经济评价结论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几点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利忠,刘思峰;技术扩散场技术扩散状态模型的理论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武英;市场机制与企业技术创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波;;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赵维双;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2期

5 丁焕峰;;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6 胡宝民,王丽丽,张世英;国内外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状况及其展望[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7 胡宝民,王丽丽,张世英;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演化特征与自组织演化过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8 段利忠,刘思峰;技术扩散场溢出效应模型的理论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窦丽琛,李国平;对“后发优势”的国内实证——基于技术创新扩散视角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4年04期

10 叶贤伟,陈丽珍;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任锦鸾;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创新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张乃平;中国汽车工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卢奇;技术增长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9 李松辉;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建旭;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2 张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良性运行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3 曹志刚;全球化环境下赢得后发优势——我国制造业的二次创新战略[D];浙江大学;2002年

4 彭寿;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张薇;技术创新与市场互动——中国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李志浩;五星公司BA技术创新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张萍;金融创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胡民安;技术创新扩散的机理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9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修振威;企业技术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77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877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d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