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型紫外显微镜位移溯源及线宽测量技术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计量型紫外显微镜位移溯源及线宽测量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针对目前紫外光学显微镜的测量值无法直接溯源至国际长度基准SI单位的问题,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正在研制的紫外光学显微镜微纳线宽标准测量装置中位移溯源及线宽测量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该装置对微纳线宽的测量,其测量值可直接溯源至激光波长,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了紫外光学显微镜微纳线宽标准测量装置的基本原理,详细介绍了整个装置的基本硬件结构。采用激光外差干涉法,设计了无阿贝误差和具有波长补偿模块的激光干涉测量系统,实现装置扫描过程中的位移测量与溯源。并设计了干涉系统硬件电路,实现测量数据的高速硬件输出,最高可以达到20MHz的数据更新率。其次,根据装置的测量需求,完成了光电倍增管选型及其分光结构设计。设计了高性能的硬件电路,实现对光电倍增管输出信号的放大和滤波,其中滤波电路采用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型二阶低通滤波电路加RC低通滤波的形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滤波性能。同时为了降低电磁干扰,设计了硬件电路屏蔽盒。再者,对装置信号触发与采集系统进行了设计,实现了装置在扫描过程中的等位移间隔采集,同步触发精度高于25ns。系统硬件部分采用了PXI平台、FPGA板卡及AD高速采集卡,通过FPGA的高速硬件处理能力和PXI平台提供的同步总线,满足系统的硬件需求。系统软件基于LabVIEW2014和LabVIEW FPGA模块进行开发,实现等位移间隔触发与采集的同时,具有干涉系统数据实时显示、扫描历史记录、线宽扫描曲线预览、数据保存、数据分析等功能。最后,进行了装置微纳线宽测量实验,通过对2μm栅格进行线宽测量,验证了该装置的微纳线宽测量能力,装置的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为2.97nm。
【关键词】:计量型紫外光学显微镜 激光外差干涉法 无限增益多路反馈型电路 等位移间隔采集 PXI平台 FPG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42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6
- 1 绪论16-23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6-17
- 1.2 纳米测量技术17-20
- 1.3 计量型紫外光学显微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20-21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23
- 2 紫外光学显微镜微纳线宽标准测量装置23-35
- 2.1 装置测量原理23-24
- 2.2 装置结构组成24-34
- 2.2.1 光学成像系统25-29
- 2.2.2 位移系统29-32
- 2.2.3 激光干涉测量系统32
- 2.2.4 照明系统32-34
- 2.3 本章小结34-35
- 3 激光干涉测量系统及其硬件电路设计35-47
- 3.1 激光干涉测量系统35-43
- 3.1.1 激光外差干涉测量35-37
- 3.1.2 干涉系统光路布局及结构设计37-43
- 3.2 干涉系统硬件电路设计43-46
- 3.3 本章小结46-47
- 4 光电倍增管硬件电路设计47-59
- 4.1 光电倍增管及其分光结构47-52
- 4.1.1 光电倍增管47-50
- 4.1.2 分光结构设计50-52
- 4.2 光电倍增管硬件电路52-58
- 4.2.1 放大滤波电路52-57
- 4.2.2 屏蔽盒设计57-58
- 4.3 本章小结58-59
- 5 信号触发与采集系统59-80
- 5.1 系统硬件设计59-66
- 5.1.1 PXI平台59-61
- 5.1.2 干涉系统信号触发、采集硬件61-63
- 5.1.3 光电倍增管AD采集硬件63-64
- 5.1.4 硬件整体结构64-66
- 5.2 系统软件设计66-79
- 5.2.1 总体设计66-67
- 5.2.2 FPGA终端模块67-73
- 5.2.3 FPGA上位机模块73-76
- 5.2.4 AD采集模块76-77
- 5.2.5 状态机主程序77-79
- 5.3 本章小结79-80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80-88
- 6.1 实验装置80
- 6.2 实验环境80-81
- 6.3 2μm栅格样板线宽测量实验81-85
- 6.4 测量数据处理85-86
- 6.5 误差源分析86-87
- 6.6 本章小结87-88
- 7 总结与展望88-91
- 7.1 全文总结88-89
- 7.2 本论文创新点89
- 7.3 展望89-91
- 参考文献91-94
- 作者简介94-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宜勇;顾智企;章哲明;闫玮;杨国光;;稳定线宽的过曝光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2 张培林,赵朔嫣;脉冲染料激光腔的线宽和选择频率[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3 王云庆,李庆祥,薛实福,周兆英;纳米级精度的线宽测量仪[J];光学精密工程;1994年01期
4 鞠同忠,杨甬英,龚予吉;扫描式线宽测量仪[J];光学技术;1992年06期
5 李春辉,范明钰,庄昌文,虞厥邦,黄劲;一般图拓扑的电源/地线线宽优化设计[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年10期
6 李继超;改进 ACADR12 的更改线宽功能[J];交通与计算机;1997年04期
7 刘绍勇;用颜色定义线宽的作图方法[J];港口科技动态;1998年01期
8 方仲平 ,杜贤和 ,刘剑平;线宽标准的研究[J];计量学报;1989年03期
9 肖增文;赵学增;储巍;李洪波;;顶部线宽中曲线匹配法测量线宽的研究[J];计量技术;2006年06期
10 金杰,郭曙光,吕福云,张光寅;窄线宽可调谐外腔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烨;林弋戈;曹建平;方占军;臧二军;;窄线宽689nm外腔半导体激光系统[A];2009全国时间频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洗伊民;秦伟;吴泰琉;王力平;孙尧俊;邵倩芬;费伦;;橡胶材料的NMR微成像[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3 张林波;许冠军;刘杰;高静;靖亮;董瑞芳;刘涛;张首刚;;用于锶光钟的698nm窄线宽激光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4 原子钟技术与时频系统[C];2013年
4 冯红专;许会;;基于视频的线路板线宽测量[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5 赵鹏;王艳花;张岩;;利用凹槽结构提高金属表面等离子光刻的分辨率[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廖开宇;张智明;颜辉;朱诗亮;;亚自然线宽偏振纠缠光子对的产生[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安徽 方忠诚;用颜色控制AutoCAP的输出线宽[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特邀作者:方忠诚;线宽输出,颜色做主[N];电脑报;2004年
3 ;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操作技巧(二)[N];中华建筑报;2008年
4 王本颜;如何解决印刷开槽及印后压线工艺问题(下)[N];中国包装报;2007年
5 记者 李黎 通讯员 徐国青;三个高科技项目将落户保税区[N];宁波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粟荣涛;窄线宽纳秒脉冲光纤激光相干放大阵列[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杨昌盛;高性能大功率kHz线宽单频光纤激光器及其倍频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马超群;光频标光纤远程精密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陶汝茂;高功率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放大器热致模式不稳定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孙殷宏;高功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理论和实验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6年
6 方苏;窄线宽激光和窄线宽光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梁宜勇;可变线宽的无掩膜光刻理论与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高峰;锶光钟的原子冷却及互组跃迁谱线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达;基于拉锥光纤分布瑞利散射的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尹传祥;紫外显微镜微纳线宽测量关键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焦东东;通信波段窄线宽激光器研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5年
4 张保刚;基于MgO:PPLN的窄线宽光参量振荡器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孙波;外部光扰动下1550nm-VCSELs获取窄线宽光子微波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张强;纳米尺度下LER对线宽测量结果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马春媚;单频掺镱光纤激光振荡器及窄线宽纳秒光纤放大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志新;计量型紫外显微镜位移溯源及线宽测量技术的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9 潘登;用于相干检测的窄线宽光源线宽压缩机理及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胡鹏飞;ULSI光刻图形线宽调制的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计量型紫外显微镜位移溯源及线宽测量技术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289088.html